专栏名称: 固收汇
“固收汇”全名“固定收益创新发展汇” (China Fixed Income Union),2012年发起于上海,是专注于大固定收益领域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本着专业、开放、分享、共进的理念,旨在为青年金融家们打造高质量的专业交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固收汇

征文|如何构建以LPR为基准利率的定价体系

固收汇  · 公众号  ·  · 2020-11-25 22:4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固收汇征文比赛第11篇,链接请戳↓

万元奖金拍了拍“你”| 固收汇第一季原创征文比赛



2020年8月,几位大佬在ssrn上发表了名为“Loan Prime Rate Options”的文章,链接如下: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3605156

该文章根据LPR利率的特性,提出了Skellam market model,主要是给予了一个最贴近LPR利率特征的dynamic。

设某月(设为 )LPR利率变动次数为 ,正数代表上调,负数代表下调。单个泊松过程只能描述变动大于等于0的情形,因此我们引入两个独立的泊松变量 ,使得

那么LPR利率的dynamic可以刻画为:

泊松过程可以更好地刻画LPR利率的dynamic,而基于此,我认为也可以提出一个更新的LPR利率期权的交易视角: 与一般的期权交易波动率不同,交易LPR利率期权某种程度上是在交易泊松过程的到达强度

具体的技术细节参见原文章和

@黑猫Q形态

的连载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307633902

https://zhuanlan.zhihu.com/p/309214195

关于LPR作为新一代基准利率的优劣,也有不少大佬做了讨论,例如

@StochasticWalker的系列大作:

https://zhuanlan.zhihu.com/p/43109547


这里讨论另一个问题: 如果LPR真的作为中国的唯一基准利率,以LPR为核心的衍生品交投活跃,那整个利率体系到底该如何构建?

先看看美国的libor体系。以下文字引用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38337365

“进入90年代,随着利率市场化和利率衍生品的发展,挂钩LIBOR的利率衍生品逐渐增多,基于LIBOR的利率互换曲线开始形成。

LIBOR诞生于60年代的伦敦。当时通胀飙升,美国对存款利率设置的上限造成很多美元进入伦敦。为了运用这些美元,伦敦的银行通过银团贷款向发展中国家放贷。但通胀上升阶段,没有银行愿意以固定利率发放长期贷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银行创设了定期重置利率的贷款,即浮动利率贷款。在每个重置日,银团成员汇总各自的拆借成本作为重置利率的参考,从而根据融资成本调整收取的利息。

LIBOR不仅解决了浮动利率贷款的问题,挂钩LIBOR的利率互换还能帮助银行解决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问题。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是使用短期负债投资长期资产。LIBOR利率互换可以有效地将长期资产套保成短期资产,降低银行的利率风险。

除了存贷款业务外,LIBOR也为90年代的利率衍生品发展提供了便利。在利率衍生品做市业务中,银行会将衍生品的利率风险对冲掉,从而只持有“无风险”资产组合。这些“无风险”组合的持有成本正是银行的融资成本。让利率衍生品挂钩银行间的融资成本可以减少对冲后的基差风险。这进一步提升了LIBOR利率互换的流动性。”

libor体系下的银行运作极为精准,贷款利率可以大致分解为"libor+信用溢价"的模式,而“libor+信用溢价”又进一步等于“libor+资负期限利差+同期限信用溢价”,而通过挂钩libor的IRS可以很好地解决“libor+资负期限利差”的部分,对冲利率风险,take贷款的信用风险。

不管是libor还是后来的sofr,其思路都是通过无风险基准利率,通过市场的信用溢价来定价信用,实现金融到实体的利率传导。

LPR则是反其道而行之:

LPR的定义 是金融机构对其最优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 分解下来也就是:

根据LPR的报价特征,这里的银行负债成本为MLF,MLF也确实可以视作银行的边际负债成本。

由于基准是LPR,对照LIBOR的公式把LPR挪到相应的位置,我们可以得到:

表面上的区别只是美国的银行报libor,我们的银行报LPR1Y,实则 美国银行报的是边际负债成本,中国银行报的是最优资产价格。

因此, 美国的银行通过IRS调节负债的久期,中国的银行通过LPR IRS调整资产的久期。LPR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传导效率理论上会提升很多。我们知道,经验上看,信用的涨跌一般滞后于利率的涨跌,且由于信用资产的特殊性(流动性、可质押性调整对负债的影响等),信用利差的波动也极大(试想一下,若利率下了50bp,结果信用慢吞吞的只下了10bp),这都不利于无风险利率向实体经济的传导。

而LPR作为基准利率则不同。传导路径从:

变为:

显然,后者更为直接也更为高效,拉一拉信用利差和不同等级间信用利差的波动率,应该也可以佐证这一点。通俗的讲,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如果传导路径是前者,那么A企业老总发债时:3年国债利率已经下了30bp了,我们家的三年公司债也下30bp不过分吧?投资者:¥%#¥& 你凭什么跟国债比?什么流动性溢价啊,信用利差啊,市场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如果传导路径是后者,那么A企业老总发债时:隔壁老王的企业就比我们牛逼一点(假设其是享受LPR利率的银行最优客户),他们融资成本已经下了30bp了,我们家公司债也下30bp不过分吧?投资者:好像有点道理,emm考虑一下。

再继续想想,LPR1Y是个包含信用的利率,包含信用的利率作为基准利率不怕市场崩溃么?我认为资本主义市场怕,而我们不怕。 中国的企业和美国等企业不同的一点是,由于中国央企-国企-民企的独特企业体系,使得中国的信用主体有相当一部分其实是包含了全部或部分的国家信用。 我认为这一点也是LPR这样一个包含信用溢价的利率,可以作为基准利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的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都是市场化的,也都有利率衍生品和信用衍生品作为对冲工具。而事实证明,照搬美国的信用衍生工具,无论是CDS,CRMW,在这样一套企业体系下都是行不通的——大家可以看看现在市场上所有发行的信用衍生品,哪个企业看起来像是有违约概率的?

利率风险市场化,而信用风险没有也无法市场化,是中国市场最大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LPR反而极具优势——他把信用里的部分国家信用——也是无法市场化的信用部分——包含了进去,将无法市场化的东西市场化了。

综上,LPR利率只是在价格形成机制上不具备成为衍生品标的的特质——这也是我之前一直喷的一个点,但是现在在这 文章发表之后,我要认个错: 应该说,LPR只是不具备成为欧美衍生品标的的特质。整个利率曲线和衍生品的定价理论体系都是欧美贡献的。HJM是美国人,LLM是欧洲人,中国贡献了什么?nothing。但是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一个极具特色的中国定价体系建立的可能性。 作者找到了这个社会主义特色的定价机制对应的dynmaic,并且完美的给出了解析解。

畅想一下:若干年后,或许中国已经会有了一套社会主义特色的intensity surface,毕业想要当利率衍生品交易员的学生们的知识结构或许是这样的:

  • - pure jump process,了解跳过程的基本性质;

  • - multi-curve framework, 对不起,LPR IRS可以用来算forward,但不能用来discounting;

  • - convexity adjustment: LPR1y和5y的fixing,尤其是5y的fixing, 凸性影响很大哦。


如果真有那一天,希望我还没退休,希望我还能当一个合格的利率衍生品交易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人民日报  ·  来了!新闻早班车
7 年前
photoshop资源库  ·  大神是这么玩LOGO设计的!你造吗?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