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晓璃
问:上次您讲的课程里有提及从爱好入手发展副业,怎么判断这个爱好能否发展成为副业呢?比如我就是个兴趣特别广泛的人,喜欢吃喝玩乐,但好像没有一个能给我带来收入,我的工作又是一潭死水没有激情,该怎么办呢?
关键词:兴趣金字塔
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有必要先了解一个概念,兴趣金字塔。
如下图:
1、感官刺激是通过我们的感官给我们带来的体验,由此产生的兴趣。
这种兴趣体验多出现在童年,比如在我们三四岁的时候。
这一阶段孩子的特点是好奇心很强,兴趣很多,但注意力时间很短。
孩子可能前一秒在看小人书,后一秒就被动画片吸引,还没几分钟另外一个小朋友过来找他,他又和这个下朋友玩起了小汽车......
孩童时期,我们的感官兴趣是好奇、多变而又不稳定的。
例如逛街前的你只打算买一条围巾,可逛着逛着,你发现那件大衣也挺好看的,试完了大衣,你觉得那双靴子也很不错。
外界的刺激决定了我们感官兴趣的长度和强度,在这一点上,我们和扑蝶的小猫没什么两样。
外界刺激不断变化,我们在满足的那一刹那觉得很爽,但又无法集中在任何一件事情上形成能力。
因此,如果你的爱好多是这一层面的,例如好吃的、好玩的、听歌、上网、看电影等等,基本都是感官兴趣,如果你始终停留在这一层面,也就意味着:其实你没有什么固定的兴趣,你的大脑就像那只扑蝶的小猫,给你一点外界刺激,你就会被带跑。
2、自觉兴趣比感官刺激更进一层。
比如一个停留在感官刺激的人,唱歌从来不管他人感受好不好,自己唱的烂不烂,扯起嗓子就是一顿吼,没有音律可言,更没有章法可言。
如果一个人真的喜欢唱歌,他一定会去研究如何把一首歌唱的动听,例如这首歌的节奏是怎样的,背后传递着怎样的情感,写歌的人有哪些经历,等等。
甚至他会去主动学习唱歌技巧和方法,不惜花重金拜师等等。
如此一来,这个人通过系统的训练,他的兴趣渐渐产生了能力,他唱歌就是比别人好听,不论是歌曲的节奏还是情感都把握的十分到位,于是这个人就去参加歌唱比赛,又能接触到更多专业老师给他指点,于是他的学习速度和能力的提升很快,知道慢慢精通唱歌这项能力,从而打开新的世界。
一旦兴趣到了这一层级,恭喜你,它会让你不再依赖外界刺激,可以把控,这个时候兴趣才可能为你带来更多的收益。
3、志趣是自觉兴趣+志向的综合,更稳定持久。
《论语》中有段话是这样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志之者。”
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外界的诱惑太多,而志趣能让我们更加坚定。
关键词:普通人的逆袭
今天想说的这个人,是被誉为“歌神”的张学友。
张学友的爸爸是一名海员,为了调剂枯燥的海员生活,便去悉尼的一间教堂里跟当地的教徒学起了跳舞,这位父亲还以最短的时间成为舞林高手,在教堂举办的舞蹈大赛中登上舞王宝座。
张爸爸的艺术细胞或许对后代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小时候的张学友一家三代住在鲷鱼涌一间拥挤的房屋里,日子过得非常艰苦,他排行老二,非常调皮。
好动的张学友对运动项目特别热衷,什么踢毽子、打羽毛球等都积极参与,可没有一样玩的很精。
然而这所有的爱好中,张学友唯独对一件事一直钟爱,那就是唱歌。
他成绩平平还容易晕船,所以无法像爸爸那样做个海员,高中毕业后的学友第一份工作是在贸易发展局做文员,这一做就是三年。
这份工作相当苦闷,学友也患上了胃病。
无奈之下,他只好换工作,来到了一家航空公司,同事都是和他差不多大的年轻人,他很开心。
1984年,学友的一位朋友要参加香港十大区业余歌唱大赛,拉他作陪。
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下,张学友也报了名并拿下了冠军,大赛之后,宝丽金公司和学友签约,但对于新人的栽培上,公司并不支付生活费,于是学友并没有辞去航空公司的工作,他怕家里的经济中断。
张学友的第一张唱片卖到了20多万张,各种赞誉扑面而来。
可好景不长。
从1987年《Jacky》这张专辑开始,张学友的唱片一张比一张卖得惨,到了《昨夜梦魂中》,只卖到了2万张。这张专辑成为学友心头永远的痛,他在后来开演唱会的时候,挑选歌曲几乎都没有考虑过这张唱片。那阵子,他终日醉酒,并打算全身而退。
当时,他的女友罗美薇因无法忍受张学友的沉沦,离他而去。
在音乐道路受阻情场失意之际,张学友尝试往影视方面发展,一来可以解决收入问题,二来看看自己在电影方面有没有机会。
1987-1989年的张学友异常勤奋,拍了很多电影,当时罗美薇看见张学友振作起来,但依然摆脱不了酒瘾,于是就托人带话给他:“只要你戒酒,我就回到你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