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公安交管部门的一则温馨提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结合天气变化,交管部门向电动自行车骑行者发出倡议:大风天气下,优先选择地铁公交绿色出行方式。同时,特别提醒市民,在注重保暖的同时,务必确保不影响骑行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切勿在人行便道骑行或占用机动车道。
然而,善意的呼吁能否转化为实际行动,达到预期效果,仍有待观察。尽管交管部门的喊话出发点是规范交通秩序、保障出行安全、降低交通事故风险,但由于缺乏强制执行力,最终成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动自行车驾驶者的自律意识。在现实中,这种单纯依靠自觉的管理方式,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电动自行车,是以蓄电池作为辅助能源,在普通自行车基础上加装电机、控制器等部件的交通工具,本质上仍归类于自行车范畴,目前也参照自行车进行管理,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几乎没有人会将其当自行车进行使用,而是更多类似一般的摩托车。
近年来,各地陆续出台一系列新规,旨在规范电动自行车的生产与使用。遗憾的是,除部分规定(如电池不进楼等)得以有效执行外,许多涉及驾驶行为的规定未能落地生根。超载、违规改装、不佩戴或不正确佩戴安全帽等违法违规现象屡见不鲜,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满足民众在“最后一公里”通勤的现实需求,特别是考虑到郊区和农村居民的日常出行困难,管理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管理尺度。这种做法虽合乎情理,但却削弱了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面对这一复杂问题,简单粗暴地“一刀切”禁止电动自行车显然行不通,因为其他交通方式难以满足广大民众的出行刚需。当前,各地普遍采取的策略是从供给侧发力,严格把控电动自行车的出厂标准,但在需求侧的管理上却相对滞后。要求所有电动自行车驾驶者立即考取驾照、申领号牌,确实存在现实困难,但这绝不能成为消极对待的借口。
实现电动自行车的规范化管理,需要标本兼治。逐步推动电动自行车脱离传统自行车管理模式,参照一般摩托车进行管理,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不仅需要管理部门坚定决心,稳步推进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也需要广大市民积极配合,增强交通安全意识,共同营造安全有序的出行环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破解电动自行车管理难题,守护城市交通的安全与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