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和婚姻市场,其实是两个概念。
顺其自然的婚姻类似于签订了一份私领域的格式框架合同,约定了在合同期内作为经济共同体的一个简单分配方式,大部分规章制度,完全是靠日常的磨合和默契。这日子,我和这个人过的成,换一个人可能马上歇菜。
婚姻不但不一定适合所有人,甚至不一定适合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期。那个……
我回答得出我当时为什么要结婚,但回答不出女人为什么要结婚。
每一个女人心里,对于婚姻,有了自己的答案,才能把日子过舒畅。
到了所谓的婚姻市场——就是总有那么一群人觉得人总是要结婚的,或者结一个总比不结好的地方,就不一样了。婚姻市场就离不开相亲。
相亲这个事情,个性化就没那么强了。在介绍人的眼里,大家都不过是一串概念和数字。性别,工资,年龄,身高体重,房车,父母职位,等等等等。在这么抽象的条件下,希望通过相亲迅速确定一个结婚对象,和有一定感情基础后想明白答案而结婚的区别,估计就像烧投资人的钱和自己的钱之间的区别吧。
说到这里好像显得我在劝大家不要相亲似的,恰恰相反,正因为相亲的难度比其他适龄异性认识渠道更抽象,我劝大家不如……早点进去看看,认识一下真实世界的不同面。
任何时候都不拒绝别人给自己介绍“朋友”。
而不是把相亲作为一条似乎略带丢人的最后保底方案,不到实在没办法总非常抗拒,甚至怨恨介绍人。
有题不会解,这个很正常。但是不操练却寄希望于最后能靠这种题型拉分,就有点不切实际了。
父母也好,朋友也好,特别是一些中间人什么的,的确不会精准地了解你对异性的私人要求。他们所介绍的对象,也很可能完全和你八字不合。所以不要把相亲功利地看出婚姻买卖,而是学会如何与陌生人有界限地联系,创造彼此了解的氛围,这本身就是我们生活里的技能之一。
特别是女生,在年轻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好的修练机会,就是我们更容易比年轻男人接触到谎言和诱惑,更容易修练透过现象看本质,不看语言看行动,我不占你便宜,但我也不喜欢被占便宜的平常心。
有优势就有风险,如果忘记学这个技能,或者沉浸在男人就会对女人好,对女人负责一辈子的幻觉里,那么人到中年,的确也有概率垮的狼狈一点。
要我说,熟人介绍的男人虽然性格都比较奇葩,但起码顾及着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在通过不负责任的欺骗满足自己需求的概率上,吃相应该会好看一点,不太会整点刑事案件出来。
所以不要歧视相亲渠道,该认识一下就认识一下。
最糟糕的情况,也无非是训练一下抗打击能力。
大家都被相亲对象打击过。比如对方一上来就是各种嫌弃,或者带着七大姑八大姨以为自己皇帝省亲,还有在约会时候不断试探占你便宜的底线,把你的客气当成软弱可欺,回去制造各种舆论氛围不许你拒绝。
因为总有希望功利性婚姻市场的人存在,相亲的确是困难很大的男女交往,连我这种和陌生人聊天毫无障碍的人,也曾经被我妈介绍的几个男人倒过胃口。
了解环境,才能克服困难。见见蜜糖下的水果刀,思索怎么拒绝蜜糖的诱惑,不让刀刺伤自己,遇见讨厌的事情把情绪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消解——这就是某种程度的抗打击能力。
我是那种不相信普通人可以一辈子把自己关在小世界里岁月静好的人,你不找麻烦,麻烦也会找你。
多多少少,我希望能为一些生活里细碎的恶意(但也说不上犯法)做好反击准备。
这也就是我在年轻的时候会去找渠道接触陌生人的原因,读书和打零工,环境还是相对单纯的。
在稍微复杂一点的环境或者利害关系下学会反击,戏谑或者自嘲,这能增加我希望自己不求大富大贵,但也能荣辱不惊好好生活的信心。
另外,相亲还能让你明白感情的微妙缘分,既正视物质的力量,也知道物质的局限。
正如前面所说,相亲在中间人口里往往是一串数字或者概念,在这串数字里,你会发现许多数字层面非常好看的异性。
可惜就是没有……感觉。
认识一个陌生人,我会安排两次见面机会。一次是类似于破冰,大家找个阳光好的时候喝点东西,随便聊聊,时间也不会很长。第二次可能正式一点,找个活动,可以逛逛说说(这样哪怕没话说还能靠逛逛消解尴尬),吃点东西。
感觉更好的对象,我就会提出去打打街机啊,出出汗啊;或者下次一起去买碟片回家看这种有机会互相碰触,上上小垒的活动……
这个时候会遇见哪怕彼此都不出错,但我们就是没有感觉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