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数据局副局长 沈竹林: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感谢大家对数据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近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公开发布,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天,我想就文件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后续工作安排,与大家作一交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发展数字经济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我国数字化发展拔节而上、积厚成势,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先进、性能优越的数字基础设施。随着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对数字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中央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数字化发展的态势,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进一步提出“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促进数据共享”。如何推动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我们要回答“什么是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如何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方向是什么”,国家数据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科研机构、高校、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制定《指引》,力争能够说清楚数据基础设施的概念、发展愿景和建设目标,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协同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进一步促进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全面支撑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发展。对于文件的出台,我们期望能产生四方面的效果。
首先,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参与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明确了行业、区域、企业数据基础设施在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中的定位,围绕数据流通利用、算力底座、网络支撑、安全防护等部署了建设任务,为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明了方向。
其次,推动技术收敛,为技术的基础设施化奠定基础。一般来说,从新技术、新产业发展历程看,往往会经历前期快速发展、中期有序收敛、后期稳定发展三个阶段。例如,在我国移动通信从3G到4G,再到5G的发展过程中,即使多种技术路线的不断整合,最终形成了5G兼容并蓄的标准体系。目前,数据流通利用领域已初步形成数场、可信数据空间、数联网、数据元件等应用实践,也出现了包括隐私保护计算、区块链等多种技术路线。这些应用实践和技术路线各有特点,不断发展,推动技术收敛和融合,既可以协同解决实际复杂问题,也有利于实现规模化部署和系统化应用。
再者,有利于降低企业数据开发利用门槛,培育数据产业良好生态。据有关方面测算,我国数据企业数量已超过19万家,产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5%以上。数据产业的持续继续发展壮大,需要进一步整合各方面优势资源,深化产业合作,降低运营成本。国家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为各类数据主体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可信赖的数据流通利用环境,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创新活力,完善数据流通交易服务生态,打造竞争有序、繁荣活跃的数据产业。
最后,促进社会有效投资,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将带动数据流通利用以及网络、算力、安全等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据业界初步估算,数据基础设施每年将吸引直接投资约四千亿元,带动未来五年投资规模约两万亿元。
以上是出台《指引》的考虑,我先介绍这些。下面我和我的同事一起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