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毛栗子君
讲者|杜志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来源|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影像学的读片技术一直是软肋,尤其是头颅CT!颅脑构造复杂,影像学表现实在不简单,如何才能攻克这一学习难点呢,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助你们。
根据研究目的,沿某一方向所作的具有一定厚度的扫描,即断层图像,包括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本篇文章的重点就在头颅的横断层CT。
颅脑断层常用基线
1.Reid基线(REL):为外耳道中点至眶下缘的连线。头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为准,冠状断层标本的制作基线与此线垂直。
2.眶耳线(OML)或眦耳线(CML):为外耳道中点与外眦的连线。颅脑轴位扫描(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
3.上眶耳线(SML):为外耳道中点与眶上缘中点的连线,经该线的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结构及减少颅骨伪影。
CT窗口技术
人体各组织结构不同,对X线衰减各异,形成不同的CT值,因此可以利用不同CT值来鉴别组织的性质。
空气对X线的吸收为0,故空气的CT值为-1000;
骨组织的X线衰减是水的2-4倍,CT值为+1000;水的CT值为0。
颅脑CT适应证
• 颅内肿瘤:脑膜瘤,神经胶质瘤
•
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
•
颅脑损伤:脑挫裂伤,血肿
•
颅内炎性病变:脑炎,脑脓肿
•
脑寄生虫病:脑囊虫病
•
先天性畸形与新生儿病: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以下是本次内容的关键所在,分别列举了颅脑CT各个层面正常的影像学表现,分清以下内容是读懂头颅CT的关键一步。
① 颅前窝底部:
眼眶,眼球,筛窦,蝶窦,前床突等。
② 颅中窝:
前界---蝶骨;后界---颞骨岩部(岩骨);内缘---海绵窦及垂体窝;外缘---颞骨,窝内为颞叶,其内侧为海马回。
③ 颅后窝:
前缘---岩骨;后缘---枕骨;鞍背后方---脑桥前池,向两侧延伸为脑桥小脑角池。
④ 第四脑室:
位于颅后窝中线上,后面紧邻小脑蚓部,其两侧为小脑扁桃体。
⑤ 延髓、脑桥:
位于第四脑室前。
①
颅前窝:
颞叶。
② 鞍上池:
在垂体窝上方,位于两侧颅中窝之间,前界为颞叶直回,侧方位颞叶海马,呈五角星形或六角星形。其前角连于纵裂池,两外侧角连于外侧裂池,两后外侧角延续于环池,第六个角位于后缘中间,是角间池。
鞍上池边缘为大脑动脉环,池内前部常可见“v”字型视交叉。
③ 颅后窝:
四脑室或四叠体池。
① 显示侧脑室前角的下部:
前方---额叶;外侧---尾状核头部;后方中线处---第三脑室,其两侧连接丘脑。
② 颅后窝:
“Y”字形或“V”字形的小脑幕,幕下结构在内侧(小脑上蚓部),幕上结构在外侧(枕叶)。
③ 四叠体池:
位于小脑蚓部前方。
① 基底核、丘脑。
② 内囊前脚(前肢);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
③ 内囊膝部和后脚(后肢):位于豆状核(由外侧的壳核和内侧的苍白球组成)及丘脑之间。
④ 壳核的外侧:外囊、屏状核、最外囊、岛叶(脑岛)。
⑤ 四叠体池:两侧枕叶之间,池内有松果体,向前与第三脑室连接。
● 基底节(基底核):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灰质核团,是组成锥体外系的主要结构。
基底节区:概念不清。
可能包括:基底节、黑质、红核、及其周围白质区域。
●
内囊:位于丘脑、尾状核、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区,是由上、下行的传导束密集而成。分为三部分:前肢、膝部、后肢。膝部由皮质脑干束;后肢有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听辐射和视辐射。
●
外囊:是位于屏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带,主要由岛叶发出的皮质被盖纤维组成。
由额、颞、枕叶构成,两侧侧脑室体部之间为透明隔,外侧为尾状核和体部。侧脑室后角(枕角)可不对称,室内可见脉络丛钙化。中线处可见大脑纵裂池和大脑镰。
内侧壁侧脑室体部被胼胝体分开,侧脑室体部的外方为顶叶,顶枕沟及中央沟将大脑为为额、顶、枕叶。
在胼胝体和侧脑室上方,大脑镰自前向后贯穿中线。白质部分为半卵圆中心,额叶范围缩小,顶叶所占比例扩大,枕叶基本消失。
半卵圆中心:位于胼胝体上方,由左右大脑半球髓质形成的有髓纤维,对称位于大脑镰两侧区域。
已近颅顶,大脑镰清晰可见,其旁的脑灰质和脑沟十分清楚。顶叶较小,额叶较小。
下面进入实战演练篇,熟练掌握脑出血及脑梗死的头颅CT表现,是脑科医生的必备技能哦。
• A皮质动脉的穿通支-------脑叶出血
•
B豆纹动脉---------------壳核出血
•
C丘脑穿通动脉-----------丘脑出血
•
D基底动脉脑桥支---------脑桥出血
•
E小脑上或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