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鲁彦(1902-1944)浙江镇海人。原名王衡。鲁彦是笔名。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乡土小说家。20年代初曾在北京大学旁听鲁迅的《中国小说史》课程,大受裨益,开始创作时遂用笔名“鲁彦”以表达对鲁迅的仰慕之情。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柚子》、《黄金》等,30年代写有长篇小说《野火》(《愤怒的乡村》)、《童年的悲哀》、《小小的心》、《屋顶下》、《河边》、《伤兵旅馆》和《我们的喇叭》等。
从其一生的著、译、为人和文学活动看,鲁彦不仅是一位忠贞于现实主义文学的作家,而且还是以鲁迅为首的中国左翼作家阵营中的一员忠诚斗士。而到抗日战争爆发,他更成为伟大的抗战文艺的一位前线勇士,其在世的最后五年大多在广西桂林。特别是抱病坚持筹办并主编了大型文艺月刊“文艺杂志”,直到结核病重不治逝世。享年仅四十二岁。
在王鲁彦的心灵和创作中,浙东乡土占有重要位置。当他流徙异乡时,故乡的雨,故乡的天,故乡的山河与田野,故乡的钓鱼方式与情趣,故乡那蔚蓝中衬着整齐的金黄菜花的春天,藤黄的稻穗带着可爱的气息的夏天,蟋蟀和纺织娘在濡湿的草中唱着诗的秋天,小船吱吱地触着沉默的薄冰的冬天,还有那故乡的杨梅———奇异的形状、可爱的颜色、甜美的滋味,无一不令人相思的杨梅……
那让他魂牵梦萦、游子思归的故乡,不时溢于笔端,呈现出一幅幅明艳的浙东乡土景象。作家那孤独寂寞的游子之心得以慰藉,也让无数读者泛起清冽而甜蜜的乡愁。他以朴实而冷隽的笔触描绘出那个时代浙东农村的社会生活画卷。王鲁彦富于个性的乡土写实,当时就赢得了鲁迅、茅盾等“五四”新文学前驱者的肯定,后来也得到文学史家的高度赞扬,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卷中称之为“乡土写实流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