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研大匠
最新研究热点,免费干货神器,硕博交流社群;网罗古今中外,集聚科研大牛和小白;有料、有用、有趣,先成大匠,方能大师;科研路上,助你一臂之力!后台回复‘神器4.0’有惊喜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研之成理  ·  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合作,Nature ... ·  昨天  
募格学术  ·  降维打击?DeepSeek全球爆火,AI成为 ... ·  2 天前  
研之成理  ·  多伦多大学博士后招聘(AI驱动材料设计)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研大匠

首医大吉训明院士团队,蛇年首篇《柳叶刀》!

科研大匠  · 公众号  · 科研  · 2025-02-10 20:28

正文

2025年2月7日, 首都医科大学吉训明教授团队 在医学顶级期刊 《The Lancet》 上发表题为 “Normobaric hyperoxia combined with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acute ischaemic stroke in China (OPENS-2 trial): a multicentre,randomised, single-blind,sham-controlled trial” 的研究论文。结果显示,对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6小时内使用常压高浓度氧(NBO)联合取栓治疗在90天时能够获得更好的功能预后,且不会引发安全问题。


首都医科大学脑重大疾病研究中心 李伟力、兰晶、魏铭 为论文 共同第一作者 吉训明教授 通讯作者

血管内治疗已成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而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中仍约有一半预后不良。其不良预后的原因在于,尽管再灌注疗法旨在挽救缺血半暗带并缩小梗死体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半暗带将逐渐演变为梗死核心区,到再灌注时半暗带可能已经较小甚至消失。因此,如何通过将脑保护策略与再灌注疗法相结合来 "冻结半暗带"进而延缓脑组织的损伤进程,一直是国际卒中领域研究的难点和焦点。


OPENS-2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单盲、伪治疗对照II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常压高浓度氧联合取栓治疗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共招募了来自中国26个中心、发病6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从2021年4月22日到2023年2月5日,共筛选患者473例,最后对282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所有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至常压高浓度吸氧(NBO)组与伪治疗组。试验组140例患者,通过非换气面罩以10L/min流速,吸入100%氧气,持续4小时;伪治疗组142例患者通过侧孔开放的非换气面罩以1L/min的流速吸入100%氧气,持续4小时。该研究主要终点为随机分组后第90天mRS评分分布,次要终点主要包括第90天mRS评分0-1, 0-2, 0-3比例。安全性结果包括不良事件、第90天内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等。282例患者均纳入意向治疗人群分析(ITT),整体中位年龄为65岁,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中位数均为14分。此外,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均衡。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268例患者(实验组133例,伪治疗组135例)被纳入符合方案分析(PP)。ITT结果显示,NBO组中第90天 mRS评分显著优于伪治疗组(OR=1.65,95% CI 1.09-2.50, P=0.018)。90天mRS评分0-2的比例同样是NBO组的治疗效果优于伪治疗组(58% vs 42%,RR=1.30,95% CI 1.03 ~1.63 )。PP分析结果与ITT分析结果保持一致。在不同年龄、性别、伴或不伴房颤、以及在不同卒中类型的亚组中,NBO组在主要终点均优于伪治疗组。在安全性方面,NBO组的90天内严重不良事件(SAE)发生率和伪治疗组相当(20% vs 23%,RD=-0.03,95%CI -0.12 ~ 0.07),两组间90天内吸氧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也无明显差异。


OPENS-2研究终点指标结果


OPENS-2是首个表明常压高浓度氧联合取栓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有效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并取得了显著疗效。然而研究规模相对较小,结果仍需要在更大规模的研究中得到验证。国际知名血管神经病学专家Diederik Dippel教授发表题为“A fresh wind through stoke unit care”的同期评论,高度认可常压高浓度氧在卒中急救的广泛应用前景,并对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表示期待。


本研究由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PXM2020_014226_000004,1300-12200202)、北京学者计划(2021No.06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27802、82101389)等项目资助。



吉训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卒中中心主任;兼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委会主任、互联网医疗诊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卒中抢救中心主任、中国老龄健康促进工程专委会主任和国际适应医学会主席;担任《Brain Circulation》《Neuroprotection》《Conditioning Medicine》等杂志主编。长期从事脑卒中防治与转化医学研究,专注于我国动脉和静脉性卒中发病机制、脑血流重建与神经保护研究。主持973、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成果以通讯作者发表于《N Engl J Med》《Lancet Neurol》《Nature》等期刊,被引18600余次, 连续五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 。获发明专利和软著等授权104项,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吴阶平医学创新奖和全国创新争先奖等



参考: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4)02809-5/abstract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 首都医科大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