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ews报道 近日,共享单车品牌摩拜因认为社交平台知乎上有匿名网友发帖爆料其高层贪腐,而后部分自媒体和社交平台散播了该消息,对其造成侵权,严重影响其商誉将知乎运营方——北京智者天下科技有限公司诉至法院。要求知乎披露侵权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并赔偿10万元。
而在昨日下午,摩拜与知乎分别发布声明称,在海淀法院的主持下,双方已完成初步证据交换工作。
起诉平台,要求提供匿名发布者信息,这至少在科技圈摆在台面的首次。这起案件的结果,将促使科技圈流行的匿名爆料、匿名谣言的平台提供方,做出被动机制改革。
而今日,海淀法院发布的受理案件快讯中,再次公布一起摩拜因认为匿名文章侵犯其名誉权而起诉发布方的案件。
涉案匿名文章为“摩拜深陷三大诚信危机:专利侵权、避谈押金、烧钱当游戏”,摩拜要求被告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披露信息,连带赔偿其经济损失和商誉损失暂计100万元等。
这些事件种种都指向匿名机制成为恶意信息传播温床的缺漏。
平台如何处理匿名造谣者
摩拜对知乎的起诉,意在指责知乎作为网络渠道传播不实、侵权信息吗?胡玮炜在其微博表示,本次诉讼是获取相关用户信息的一个法律处理方案。说白了,起诉知乎只是一个途径,摩拜剑指匿名造谣者。
那么,当提供网友匿名交流的平台上出现匿名侵权消息、涉及名誉权纠纷后,在被侵权方要求平台提供发布消息的用户个人信息时,平台是否能直接提供用户个人信息呢?
在知乎针对用户个人隐私方面的规定中可以看到,知乎表示充分保护个人隐私,但法律或相关部门要求公开的情况除外。摩拜要想得到侵权匿名用户的信息,需要走这一步棋。
这步棋也有法可依,2014年10月10日起施行的《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就指出遭遇匿名诽谤可起诉网站,法院可责令网络服务商提供个人信息锁定侵权者。
其中第四条规定原告起诉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服务提供者以涉嫌侵权的信息系网络用户发布为由抗辩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原告的请求及案件的具体情况,责令网络服务提供者向人民法院提供能够确定涉嫌侵权的网络用户的姓名(名称)、联系方式、网络地址等信息。
而《侵权责任法》对网络服务提供商也有所约束。知乎作为发布平台,其所发布的信息如果涉及到侵权,权利人可以向知乎发出侵权通知,要求删除等处理。如果知乎不删除或做处理,那就需要承担侵权责任。而知乎配合较为积极,在收到摩拜投诉后就已对帖子进行处理设置了建议修改状态。
匿名造谣还能走多远?
在社交、信息传播方面,互联网一直是一个朦胧地带,无论是顺应网民对言论自由和虚拟身份的期许,还是平台寄希望于以此增加用户活跃度,很多互联网应用平台提供匿名交流服务。
但同时,匿名机制可以成为对自由的保护,也可能成为阻隔真实的屏障。规范发布、传播的内容,保护用户个人信息不被泄露同样是这些平台的义务和责任。而目前,网络社交平台也无法对匿名发布信息者并有明确规范。
事实上,匿名也并不代表不需要承担责任,在网络平台上,即使匿名发帖也需要注册,只要注册,平台就会拥有用户手机号或者邮箱号等个人信息,可以查询到具体发布者。相应法律法规依然可以约束到匿名发布信息的用户。
只是,提供网络匿名服务的平台的筛查机制大多针对违法、违规、敏感字眼,如何更高效起到监管防控的作用,是否有权利、义务、能力对内容进行审查呢?
知名IT与知识产权律师赵占领表示,像知乎这样的网络服务商没有办法事先对用户所发布的内容都进行事先审核。
除非这个内容是明显违法的,否则需要判断发布违法内容的行为是否属于明知违法或应知违法的情况,如果属于明知或应知,那么即使权利人不发出侵权通知,网络服务商也需要承担侵权责任。但界定明知、应知的情形是非常困难的。
匿名社交在国内一直迎合着人性的阴暗,让人们在自由发言和谣言诽谤间游走。若继续如此,匿名社交平台的实名制将很快到来。匿名也就没意义了。
期待摩拜诉知乎案的审判结果,你们不要和解。
寻求报道,商务合作,联系微信:wemedia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