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到底有没有在窃听?
2019年《IT时报》率先抛出了这个终极质疑
,近几年来持续成为社会关注的角度,我们每个人好像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刚刚和朋友讨论了什么,打开手机某App就蹦出了它的广告推荐,但又似乎抓不到它确实“偷听”你的证据。
今年上海两会期间,这个问题再度引起代表关注。
据一项相关调查,超过80%的智能手机用户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手机应用偷听或窥探,近三分之一的人表示反感App的精准推送广告行为,但苦于缺乏有效的防范手段和维权途径,只能在担忧中使用手机。
近几年,《IT时报》持续关注隐私安全,显而易见的是,随着生活逐渐向线上迁徙,我们越来越没有“秘密”:刚想买个家乡特产,打开电商平台竟“神奇”地看到了各式产品;在电商平台上买过奢侈品,推送的同类商品就比同事贵;“人脸”人人想要,在地铁站的货柜里买瓶水都要刷脸……
技术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在无法脱离和逃避这个趋势的情况下,个人隐私的保护和数据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透过工业和信息化部定期发布的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App(SDK)通报文件,可以看到,银行类、游戏类、娱乐类、社交类等App所涉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超范围/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信息窗口“摇一摇”乱跳转;SDK信息公示不到位。
游闽键认为,对于手机窃听现象,目前相关部门对App违法违规收集用户信息主要以随机抽查、算法备案的方式开展,一方面检查覆盖面有限,另一方面,对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多数仅通报要求限期整改,显然监管力度不够。因此,他的提案中重点强调了加强全链条监管和对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期待2025年上海市乃至全国范围内,能在App算法备案制度、App安全评估认证体系、网络广告监管方面有更多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