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参加CANPLUS
参加 CANPLUS是首钢基金领衔发起的产业社群平台,致力于以教育为依托,为创新创业者们链接优质的教育资源、产业资源与资本资源。这里有产业大咖干货分享、组织专家实战经验、参加校友故事、智库深度案例研究等各类精彩内容,感谢有你同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艾邦高分子  ·  【邀请函】2025可持续环保材料论坛(5月2 ... ·  18 小时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普渡大学窦乐添最新Nature大子刊:全碳主 ... ·  昨天  
高分子科技  ·  华中师大曹郁教授团队 Polym. ... ·  4 天前  
高分子科技  ·  国科大杨晗课题组诚聘博士后、副研究员 -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参加CANPLUS

李泽湘:大学应该如何培养创业者?

参加CANPLUS  · 公众号  ·  · 2025-01-17 21:20

正文

在科技创业圈里,李泽湘被尊称为“大疆教父”,因为他曾成功指导孵化了 大疆科技 。其实,这仅仅是他所有成就的冰山一角。

李泽湘于1992年在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任教。多年来,他不断探索产学研结合之道,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科技帝国”。作为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发起人,他孵化出 云鲸智能、逸动科技 等一批硬科技创业公司,探索硬科技创新创业与新工科教育的深度融合。

当地时间1月10日,首程资本参加CAN+美国智能科技游学四期首日,李泽湘教授向CAN+学员一行分享了他多年的创业历程与新工科教育理念。

以下是我们对内容的精选,与创业者分享:

创业很难,年轻人创业难上加难

创业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年轻人的创业更是难上加难。

我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是 固高科技 ,主做机械装备的零部件。就是这么个企业,我和我的团队从1999年开始,持续投入了二十多年的心血,终于在去年创业板上市。

之所以如此艰难,主要是因为缺少有能力的人才参与。那时候我实验室的学生一毕业就去往Stanford、Berkeley等名校,让他们参与固高的创办显然是不可能的,他们完全可以找一份硅谷或者华尔街的大厂工作。

出于无奈,我们走访了深圳大学城。当时的大学城有三所学校(分校):清华、北大和哈工大。我找到王树国 (时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编者注) 说,能不能按照我们的想法,培养一些能够参与企业研发的学生。

后来,我们折腾了七年的时间,培养了300多个研究生。我们带着学生去创业,曾经尝试创立一个半导体封装设备公司比锐精密,但输得很惨。最后我一个人承担了一切责任,归还了所有的钱给投资人。

有一年多的时间里,我陷入极度的痛苦,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是一年之后,当时的八个学生又爬起来创办了八家公司。此外,我们统计到,这七届的300多名毕业生,创办了40多家公司,其中包括了刚刚上市的 速腾聚创

有句话说:“中国半导体封装设备的半壁江山来自这个群体”。实际上,他们都是踩着一大堆的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过来的。

今天我们去了斯坦福参访,大家也看到,尤其是在机器人领域,没有四年本科、三年硕士、四五年博士的锻造,很难出来一个优秀的创业者。

创业学习应该走入大学教育

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有没有可能在创业的过程中找到一些共性、规律性的东西,然后把这些东西与大学四年的教育结合起来?

我们现在的教育,哪怕是在Stanford、Berkeley,都还是50多年前的老模式:上课、做作业、考试、老师批改。大学里面,学生解决的问题都是教材中的,或者老师给的,做了半天发现这些问题别人早就解决了。

我们是不是可以针对创业去开展学习?通过走访、参加展会、市场调研,去学习怎么发现问题,怎么定义好的产品。我们来看CES观展、参加主题游学,这些都应该成为大学里的一堂基本课程。

所以我们现在做的就是 把创业和教育结合起来 。最近,我们在全国许多学校创办新工科教育,这种新的模式可以简单归纳为“一地、一校、一平台”。

“一地”就是指一个地方要发展新产业、新经济。“一校”就是在当地找一所到多所高校,用二次选拔的方式把进入大学想要创业的年轻人汇聚起来,把新工科教育的整个体系落实下去。“一平台”就是我们构建的孵化平台——XbotPark(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这里不仅有创业导师,还有供应链。

松山湖的成功离不开中国供应链优势

Xbot Park机器人基地其实是一个共享工厂的模式。有100多家愿意帮助年轻人的企业进入到这个体系中,然后我们制定了一套供应标准和检测体系,把一件、两件或者小批量的东西组织起来,分发给这些合作工厂。

从2014年到2020年,我们都在测试这个模式到底可行不可行。60多个小团队,从一个人、两个人开始,我们帮他们组队、找方向,还提供20多万的探索费。如果失败了就得到教训,如果觉得靠谱就鼓励他注册公司。

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就是这样打了个样,后来发现成果很不错:80%的企业都还活着,15%左右成为了独角兽或准独角兽。

我在CES也能看到六七家这样过来的企业,他们和美国大学走出来的公司比,不管是MIT、Stanford、Berkeley、加州理工等,都毫不逊色,甚至可以不客气地说是降维打击了。

中国最重要的优势就是供应链 。我碰到过很多来自美国各个大学的好项目,它们拥有远远好于我们的设备,而且有着来自全世界的最优秀人才,但是最后都没有成功。为什么?美国总统科技办公室的主任来松山湖参观了富士康和大疆的工厂后,说他找到了原因:“因为你们这里是Hollywood of makers”。

今年的CES,我们还做了一件事,就是系统组织了40多家初创公司来参展。这其中的项目有些很小,看上去并不起眼,但它很有可能是这个国家的未来。从几个维度看,第一,它们的场景梳理非常清晰,对于要解决什么问题非常明确;第二,产品定义非常到位;第三,产品性能和落地能力得到了现场观展客户的高度认可。

从这一点看来,我们的模式还是有着非常独特的优势和竞争力的。

欢迎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游学回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