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的话:
最近,韩国曝光出了一起
“校园霸凌”
:几个小女生围着一名少女,将她打的跪地求饶。
因为性质恶劣,引发舆论关注。但更多的校园霸凌仍在默默发生。它没有性别之分,也不关乎年龄大小,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内心地带。
明天要上映的一部日本动画片
《声之形》
讲的也是校园霸凌,
话题虽然沉重,电影却温暖治愈。
它细致描述了少男少女的心理,霸凌者与被霸凌者,误解与隔阂,救赎与成长……
探讨校园霸凌背后所呈现的人性隐秘之处,娓娓道来,引人深思。
这部电影改编自大京良时的漫画作品,由山田尚子执导。在烂番茄新鲜度高达
94%
,观众喜爱度
90%
。
IMDb则给出了
8.3
的高分。
而在日本本土,
它击败了新海城的《你的名字。》
,获得最佳动画和最佳编剧两项大奖,
这个奖项由日本动画界公认为指标性三大奖项之一的“东京动画奖”评出。
《声之形》为何能击败口碑大作《你的名字。》?它的魅力何在?也许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女主人公
西宫硝子
是个有着听觉障碍的孩子,由于沟通不畅,硝子在班上受到一些同学的歧视与孤立,而男主人公
石田将也
是带头欺负硝子那个。
硝子转学后,将也被同学推为欺负硝子的元凶,更是被班上同学歧视、孤立与欺负。在长期孤立的生活中,将也逐渐将外人的存在屏蔽,并渐渐滋生了自杀的念头。
直到他重新见到硝子,与硝子建立起友谊……
剧情简单内核却并不简单,这是一个由“校园霸凌”引起的故事。但是,
电影并没有大肆渲染校园霸凌的具体场面,甚至欺压殴打的画面也总是通过插入闪回的方式一笔带过。
虽然用上煽情、极端的镜头会令故事更刺激,但却与导演山田尚子的初衷相违背,她希望这是一部“令观众看到爱”的电影。
所以,电影在策划阶段,就确定了电影着力的方向:色彩、画面气氛、细节等等的处理上,都要极力排除消极的元素。
而这样的做法也在无形中成就了电影,使它以一种更温柔,或者说更接近于现实的形式,呈现出“校园霸凌”的普遍形态。
因为对每一个个体而言,并不只是殴打辱骂才称得上是“霸凌”,“霸凌”比我们在新闻里看见的极端事件要宽泛普遍得多。
电影里,西宫硝子是个安静甜美的姑娘,她受到同学们的拒绝,在于她听觉障碍,口齿不清,难以与人交流。她试图用在笔记本上写字的方式进入大家的世界,却没能成功融入进来。
对其他同学来说,西宫与他们并不存在于同一个世界中。他们是在语言的世界,而西宫则存在于手势与文字的世界。因此,她是个异类。
也许你难以相信这样的区分方法,但这确确实实是小朋友的世界。前段时间,许玮甯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说过自己小时候被排挤!仅仅是因为长着一张混血儿的脸,整个小学六年都是在被同学欺负的阴影中度过。
在人的内心中,向来有趋利避害的特性,与异类相处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他赶走,这样方能感到安全。当霸凌者嘲弄硝子时,她因为无法理解而露出的微笑反而像是一种嘲讽,如针一般扎在他们的内心。
男主人公将也的处境也是一样,同样被同学们拒绝。对他而言,并非失去了沟通的能力,而是失去了沟通的资格。因为带头欺负硝子,他成了同学眼中的那个异类。
幸运的是,
将也
的本质并不坏。年少时的无知与蛮横在成长中一点点消退,转而形成的是内疚与自责,在向硝子道歉、请求原谅的过程中,这个青春少年终于化解了内心的种种煎熬,实现了与自我的和解。
而手语,是将也与硝子沟通的方式,也是他在被世界所抛弃后,重新学会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也就是所谓的“声的形态”,将也用形态化的“声音”,重新接近了硝子。对于将也而言,手语不仅仅止于沟通,更是他与世界和解的契机。
个体之间的拒绝,在“声之形”的帮助下,逐渐开始沟通,互相理解,甚至彼此体会。
而在故事的终局,连跟硝子有嫌隙的植野也学会了手语,而哨子则第一次主动纠正了她的手语,这是过错者与受害者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沟通,虽然曲折,但终究不算太迟。
人与人之间沟通或许常常出现
误差,这时拒绝或许是本能的反应,但彼此真诚地坚持沟通,以心换心,才是理解的本质。
整部电影来看,风格平淡温和唯美,漫天樱花、绿树青山是日本动画片里独有的唯美画风。
而不时出现的惊心动魄更像是日常状态下的内心独白,在两个小时的时间中,不疾不徐地娓娓道来,就像将现实中的一段时空原样搬上银幕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