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leanor
《中餐厅3》又上热搜了。
8月16日,《中餐厅3》最新一期更新后,黄晓明疑似在真人秀中借后期配音为自己洗白,而被嘲上微博热搜。
此前,黄晓明曾因在节目中霸道、专制的表现而被全网diss,如今又被质疑借配音洗白更是加剧了网友的不满。尽管在今天下午,黄晓明工作室发布了澄清声明,但从网友反馈来看,似乎无济于事。
黄晓明疑似借配音洗白,在于这个节目前几期积累下来的“病症”,嘉宾大换血之后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反倒凸显了黄晓明统筹、应变能力的不足;借助剪辑强行制造矛盾的错位营销也使第三季与节目的初衷越来越偏离。
截至目前,《中餐厅》在豆瓣上的评分也史无前例的由前两季的6.3分、6.7分跌至3.9分。
本以为,节目组对节目的一系列变革是为了在综艺井喷的暑假档抢占一席之地。
但从目前市场的反馈来看,《中餐厅3》的播出效果远不如前两季。
节目刚刚播完第3期,嘉宾们就因为各种矛盾争执,频繁冲上微博热搜。
比如,开播第一期,秦海璐和厨师林述巍因为购买食材问题发生争执,被观众吐槽,前者被骂上热搜。
在最新播出的第三期中,黄晓明又因为备菜问题与主厨林述巍发生争执,被网友吐槽“太大男子主义”。
显然,作为一档综N代节目,《中餐厅3》虽然通过对嘉宾进行换血,使观众保持对节目的热情和新鲜感,但由于嘉宾之间的“互不适应”,使得节目播出时不但没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还引来了不少网友的吐槽。
除此之外,节目的错位营销也使得观众看到更多的是嘉宾之间的互动、对抗和冲突,而不是像前两季一样,在异国他乡通过制作出一道道美食,传递中国的餐饮文化。
嘉宾换血
“最高配团队”并未产生“最理想效果”
其实,《中餐厅》作为一档已经播出了三季的节目,每一季都会更替合伙人。
但与前两季不同,《中餐厅3》不仅对合伙人,也对店长进行了大换血。
“教主”黄晓明作为第一季的常驻嘉宾和第二季的飞行嘉宾,在第三季节目中接过赵薇的“店长”大旗。
自带流量的王俊凯作为第二季的嘉宾,在《中餐厅3》中再一次出现。
资深主厨林述巍的加盟无非是节目组号称此次嘉宾为“史上最高配团队”的重要原因。
秦海璐、杨紫也凭借着在荧屏的亮眼表现让这档老牌综艺有了更多的看点。
从对嘉宾的大换血来看,节目组确实是想进行一些新的尝试,产生“1+1>2”的效果,使观众保持对《中餐厅》的新鲜感。
但从目前已经播出的几期节目来看,“最高配团队”并未产生“最理想”的节目效果。
首先,林述巍作为一名专业厨师,有着自己的一套处事方式和行事规则。
面对不怎么专业的几位明星,林述巍不仅无法适应,还经常会因为菜品质量、上菜速度、菜单问题与其他嘉宾产生一些微妙的摩擦。
其次,节目中五位嘉宾的分工并不合理。
在前两季中,虽然五位嘉宾并没有明确的分工,但观众看到的往往是一人掌勺,一人前台结账,一人招呼客人,一人后厨帮忙,店长赵薇作为机动人员哪里需要去哪里。
而在第三季中节目组虽然对每位嘉宾都有准确的分工和定位,节目呈现给观众的画面却是主厨一人忙到团团转,其他嘉宾无事可做。
最后,店长黄晓明的统筹能力不强也是节目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相较于前两季的店长赵薇,显然黄晓明并没有提前考虑清楚开餐厅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
面对一些突发的状况,应变能力也不够迅速。
因此,网友们不免更加怀念赵薇当店长时被经营的井井有条的中餐厅。
错位营销
距离慢综艺越来越远
赵薇在第一季播出前就将《中餐厅》定义为一档慢综艺。
她说:
“一直有想在一个地方停留下来,去做一些以前自己没做过的事情。
开一家餐厅,去体验那里的生活,并且还能传播中华美食文化,当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而也就促成了《中餐厅》第一季的出现。
”
但从目前已经播出的第三季来看,观众们并不清楚中国的美食文化是否会通过这档节目传输到这个意大利的小岛上,但节目中的各种混乱场景无疑让大家觉得《中餐厅3》距离最初的节目定位越来越远。
首先,节目一开始便告诉所有嘉宾餐厅启动资金不够。
第一季节目中,节目组给的启动资金为五万泰铢,第二季更是给了高达五千欧的启动资金。
到了第三季,节目组干脆不给启动资金,嘉宾们需要在异国他乡“街头卖艺”赚取“生存经费”。
不仅如此,嘉宾们在经营中餐厅期间还有高额的KPI需要完成。
节目组的一系列操作难免会让人怀疑,《中餐厅》这是要由慢综艺变成职场竞技类真人秀了吗?
其次,节目后期剪辑时对五位嘉宾的互动部分保留过多,而对美食产生过程的呈现相对较少。
在前两季中,观众能明显感受到节目以美食为主,嘉宾为辅,更多的是希望放缓脚步,在异国他乡推广中国的美食文化。
而在《中餐厅3》,节目组为了制造悬念和情节,观众看到更多的是嘉宾之间的互动、矛盾。
其实,从顶级的国宴大厨的加盟就能看出,《中餐厅3》也希望能通过一些改变提升节目的菜品质量,并最大程度的对外输出我国的餐饮文化。
但从最后的呈现效果来看,节目组并没有坚持初心,而是通过后期的一系列剪辑手法,刻意制造嘉宾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错位营销,最终使得节目距离慢综艺越来越远。
越改越乱
老牌综艺节目只能惨淡收场
其实不止是《中餐厅》,其他的老牌综艺节目《极限挑战》《奔跑吧》《中国好声音》等也面临着和《中餐厅》一样,陷入越改越乱,最后只能惨淡收场的尴尬场景。
比如《极限挑战》,这一季开播以来就一直被观众吐槽,豆瓣评分也从最高分时期的9.2分,掉到了现在的4.2。
每一期的游戏环节都被观众吐槽无逻辑无挑战无意义,最后造成的后果就是老成员无奈玩不起,新成员尴尬玩不开的局面。
同样的,《奔跑吧》《中国好声音》等节目在前几季也非常火,捧红了很多当时并不出名的明星。
可即便是这样,也没能逃过“综艺节目火不过三季”的悲惨命运。
前者拍到第五季第六季的时候,笑点就越来越少。
后者似乎带给不了观众新的东西,所有的冠军也都没能够进入国内一流歌手的行列。
其实,大多数观众在观看一档老牌综艺节目时或多或少的会带有对节目本身的感情在。
但在“万物皆流量”的时代,不少老牌综艺节目为了追求流量、制造悬念、博取眼球,盲目改变节目原有的形式,舍弃节目自身的特色,最后丢失口碑,陷入“高开低走”的境地。
对于《中餐厅》等综N代节目而言,不创新必然会引起节目收视率的下滑,最终被市场淘汰。
但这些老牌综艺也应该明白,节目创新的目的并不单单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收视率、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而是如何在坚持节目最初的定位、维持节目高口碑的同时,适当调整节目的内容、规则,丰富节目的形式。
首先,综N代节目必须要意识到,一味重复节目原有的形式只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创新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但无论怎样创新,都要坚持节目本身的定位,不能违背初衷。
其次,要坚持对节目内容的创新,对游戏的规则的调整,使观众保持对节目的新鲜感,但不能改变节目本身的气质和定位。
《中餐厅3》就是在后期的剪辑过程中,加入了过多嘉宾互动和对抗的部分,强制改变节目原有的气质,使节目看起来越来越不像一档慢综艺。
最后,在垂直类节目比较火爆的大环境下,以《中餐厅》为代表的慢综艺节目要像纪录片《人生一串》一样,坚持节目自身的态度和特色。
通过节目,输出中国的餐饮文化,传递浓厚的文化气息,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这样才能既符合正能量的政治诉求,又能达到提升节目品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