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本简书
每日发布一本简书,最高效方式了解一本书的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书评  ·  暗蓝评《记者加缪》|在流放地与王国之间 ·  2 天前  
上海书评  ·  王振忠|共享一片天 ·  昨天  
十点读书会  ·  陈晓陈妍希,爱没爱过 ·  昨天  
十点读书  ·  所有苦难,都是来渡你的 ·  2 天前  
单向街书店  ·  独居意味着拥有8小时外的全部自由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一本简书

10分钟看完《学会提问》,养成批判辩证思维

一本简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6-05 20:34

正文

[一本简书]微博另发布两千字内再精简版与相关问题探讨


当看到权威学者和媒体提出某种观点时,你会选择相信还是质疑?


当与人讨论时,很多时候我们是在争吵,那么如何做到有益的探讨?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信息,其中有大量的谬误,我们如何辨别谬误,养成批判辩证思维?思考也有方法。



《学会提问》

[美] 布朗 著

首版于2013年

原书269页,简写后约1万字


简写 | Elsa.H.Adler 编辑 | 为为 AURORA


书的目录


第1章  学会提出好问题

第2章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第3章  理由是什么

第4章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第5章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第6章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第7章  证据的效力如何: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和专家意见

第8章  证据的效力如何:个人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

第9章  有没有替代原因

第10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第11章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第13章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书的简写


养成批判质疑思维


1

批判质疑思维


如今发达的传媒使人们每天都处于海量的信息中,有时我们很难辨别这些信息真伪,例如:


“转基因很安全”

“转基因非常危险”


但我们会因为“报纸上这么说了”、“专家这么说了”而选择相信某种观点。然而 权威学者的观点也会是谬误,一切观点都是值得质疑的。


人类所有的发明创造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上——批判。那么我们如何养成批判性思维呢?


养成批判性思维有两种思维方式:


淘金式思维

在看书或其他学习知识时,随时准备与作者展开辩驳,频繁地问问题,并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思考。


淘金式思维,与全部吸收观点的海绵式思维相对,在泥土中挖掘其中的金子思想。


质疑和尊重

质疑所有主张,包括自己的主张。强迫自己去正反两方看待自己的想法。


2

质疑的方法


许多人都在接触到淘金式思维后颇为受益,并将其习惯性地运用到生活中的任何事上, 但很多人在追求辩证性思维的时候忘记了问自己“我有没有可能是错的呢?”


当你进行批判时,可以让别人明白你是好学上进的,要让别人明白你不是在攻击对方。不管思想上的分歧多么严重,千万不要以激烈的争吵收场。

质疑观点有时往往会演变成双方维护自己立场的争 ,这里有一些避免以吵架收场的质疑小技巧:


  • 讨论激烈时提议暂停一段时间

  • 听他讲他的原因

  • 尽量弥合分歧,发现双方都接受的新结论

  • 表现的体贴关心,不温不火 ,不断提醒自己:“我不是来舌战群儒的。”

  • 不要摆出一副全知全能,目空一切的架势, 在质疑对方的同时,也要对自己有质疑。

  • 对一切主张都提出批判性问题,包括我们自己的主张。强迫自己对原有的想法做一番批判性检查,能让我们免于走向自欺与盲从。


论题、理由和结论


那些出书、做演讲的人都在竭力让你听取他们的观点 ,但你想让他们听取你的观点却有难度,如果你要对专家的说法做出质疑回应,那么你需要:


  • 首先就要找出其中的 论题 所在

  • 然后判断作者的 理由 是否充分

  • 最后找到作者要“推销”给你的 结论


这样提高了讨论效率。你可能会以为这三步很好做,但在后文我们会看到, 那些通常看起来非常有道理的结论,中间隐藏了大量的歧义谬误。 下面我们先来看具体如何去寻找论题、理由和结论。


1

找到论题


什么是论题? 论题就是引发讨论的问题或争议 ,比如转基因到底好不好、雾霾的主要污染源是什么。

可以将论题分为描述性论题和规定性论题:


  • 描述性论题——“是什么”,即有关世界过去、现在、未来是什么样的论题。 这些论题通常反映了我们对世界的好奇。


例: “家庭暴力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什么?”

“音乐是不是有助于提高一个人的数学能力?”


  • 规定性论题——“应该吗”,即有关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论题。 需要规定性答案,社会争论通常是规定性论题。


例: “学校里应不应该设警卫处?”

“中国应该取消死刑吗?”


2

找到结论


在一些长篇大论中,有时我们会较难找到作者的观点或者作者有几种观点,那么如何找到作者的结论呢? 指示词后出现的往往都是结论 ,比如因此、表明、由此、 可以断定等等后面的内容。


3

想想理由


找到结论之后,我们要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 通过判断理由我们才能判定一个结论的价值。


结论的价值与理由有多大的关系呢?


对于陈述“遭蜈蚣蜇伤比被很多蛇咬伤更危险”,你是否认同呢?


对于这个陈述很难说认同或不认同,因为我们既不能否定其正确性,也无法说它经不起推敲,造成这种尴尬的就是因为对于这个结论缺少恰当的理由。 理由和结论的有机结合才是一个完整的“论证”,没有合适理由的论证不会为人所信服。


找到理由的途径大多也可以通过关键词,例如: 由于、鉴于、因为这个事实、 由以下材料支撑、因为证据是、 研究显示、第一、第二等


当某人持有一个观点,而被你质疑的理屈词穷时,或许他会开始当场编造新的理由来论证自己原有的观点 ,在论证过程中, 需要先有充分支持的理由,才有据此得出的结论 ,应该警惕根据结论逆向推理的逻辑方式。


当我们了解如何找到论题、结论和理由的方法后,也可以借此指导我们自己的写作, 论题的范围要尽量缩小 ,有些作者或许会在3-5页的文章中极力论证多个问题,例如”气候改变确实存在“、”什么导致了气候改变“、”为何现有对气候改变的批判是错误的“、”为何作者要关心气候改变“等,虽然每一个问题都十分有趣且重要,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描述清楚,作者有些过于贪心了。


另外,为了说服你的读者, 在你的文章论证中,应明晰地表述结论和理由。


论题中的歧义与假设


看起来找到论题、找到结论、找到理由很简单? 但是在人们向我们推销他的结论时,每个听起来非常合理的理由和论题里,都隐藏着很多的歧义假设与谬误,论题、结论、理由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好找到。下面就来看看隐藏在论题种的歧义与假设:


1

词语歧义


结论中关键词的含义不一定与字典中相同,也许作者采取了他想用的意思 ,使结论变得模糊。


例:“更多男教师进入学校可以提升教教育质量”。


在这里“教育质量”指什么?是学生的平均成绩?学生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学校的升学率?此处的歧义如果不解释清楚,极有可能影响接下来的论证。


2

假设


假设是作者提前预设的情况,比如提前预设一些价值观是正确的、而另一些不正确,提前预设一些因果关系,但实则这种因果关系可能不成立。


价值观假设


某些人会在对立的价值观中,认为一种价值观比另一种更重要,但一种价值观真的优于另一种么?


例:

政府应该禁止生产和买卖香烟(结论)。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吸烟不仅损害吸烟者本人的健康,也损害在场者的健康(理由)。”


这里的隐含假设是:

吸烟者所损害的健康值大于吸烟带来的收益;当个人的利益受到威胁时,需要集体负责。 但两个假设真的都成立么?


我们如何确定结论中的价值观呢?简单地列出价值观是不够的,价值观并不是这么好确立的,价值观冲突的出现往往会令人对价值观的选择感到茫然。


下面列举一些关于价值观的冲突:


例如:

  • 忠诚—诚实:该不该告诉父母姐姐有药瘾

  • 媒体自由—国家安全:每周总统开记者招待会是否明智

  • 平等—个人主义:就业时的种族配额公不公平

  • 秩序—言论自由:我们应不应该禁止种族主义言


价值观冲突往往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在不同情况下往往会采取不同的价值取向 ,当你想认出作者写作或某些观点提出的所采取的重要的价值观假设时,可以列举出其中的价值观,也可以 通过作者的背景找到他的价值观倾向 ,例如他是公司高管、工会领导、特有领域的医生等,借此找到他希望维护的利益,从而找到他的价值观价值。


描述性假设


描述性假设是关于一些因果关系的假设, 在看到论题时,我们需要仔细考量原因和结论之间的差距,是否原因能直接推导结论。


例:“你会从A教授那里学到很多东西,他的学生都称赞他的报告。”


这个论题中的结论与原因是:


结论——你会从A教授那里学到很多东西

原因——他的学生都称赞他的报告


这个论题中隐藏的描述性假设是:


假设1——学生的称赞是从报告中学的多少东西的一个指标。

假设2——学生的称赞越多证明这个教授的报告越好。


但这两个假设真的都成立么?


很多看起来很合理的因果关系,其实未必如此,在质疑论述中的因果关系时,我们可以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由A理由一定能推理出B结论吗?

A理由可不可能推理出C结论?

A和D理由是不是都能推理出B结论?


例如:因为政府既得利益集团不愿调低房价,所以中国房价一直走高


他们不愿意调低房价,一定会导致中国房价走高吗?

既得利益集团不愿意调低房价,还有没有可能导致其他情况?

是不是实业资本外溢、海外资本流入也可以导致中国房价一直走高?


谬误的察觉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观点看起来非常正确,但实则有很多谬误。如何发现观点中的谬误呢?


1

寻找观点中的谬误方法:


  • 记住对方的结论,自己思考可能与结论有关的理由有哪些,把你的理由和对方给出的比较下

  • 确定自己的和对方的这些理由是不是真实的

  • 问问自己,这些理由是否一定推出此结论?

  • 重新审视,推出这个结论的理由只有这些吗?


下面是一些推理过程中的常见谬误:


人身攻击

不阐述原因而直接攻击或侮辱其人。


典型案例:

希拉里是一个骗子,你怎么能相信她说的话?

这个人是五毛,你怎么能支持他的观点?


滑坡推理

不合理地使用连串的因果关系, 如果某事发生,相关的很多事情肯定会发生。


滑坡理论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比如如果发生A,就会发生B,难道我们能容忍B吗?绝不可以,所以一定要反对A。但实际上,发生A不一定会发生B。


例如:必须好好学习,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就只能扫大街,你难到想一辈子扫大街吗?


妄求完美

如果某方法不能彻底解决某问题, 就不采用此方法。

例如:我们不应该允许给妓女发放避孕套,因为这是鼓励卖淫。但给妓女发放避孕套可以解决妓女怀孕堕胎问题,可以阶段部分解决一些问题。


诉诸公众

利用公众的观点, 公众支持的就是合理的。


例如:群众支持对贪官要判处死刑,所以贪官要判处死刑。


稻草人

歪曲对方的观点, 攻击其并不存在的观点。


例如:我反对做产前B超检查,这些医生实际上想杀死有缺陷的生命。


一厢情愿

因为我希望A,所以就是A


例如: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付诸行动一定能成功逆袭。


偷梁换柱

提出一个不相干话题 转移听众注意力。


例如: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要讨论日本的政治体制比我们的好,看看最近20年发展就知道了,我们前进,他们衰退。


循环论证

把论点换个说法, 在论证中变结论为理由。


例如:PPT比板书好,因为PPT以多元化方式呈现材料而具有较强的优势。


要注意日常很多观点理论中,这些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则是谬误的描述。


非A即B

不是A就是B的二分法论断方式。


一定要警惕下面的短语:

要么… … 要么… … ; 唯一的选择是… … ; 两种选择是… … ; 因为A 不起作用,只有B 会… …


看到这些短语并不必然意味着你已经找到了一个谬误,有时候就是仅有两个选择。这些短语仅是提醒标志,提醒你停下来思考:在这种情况下,真的仅有两个选择吗?


例子:琼斯教授,在你的课上经常考试对你来说并没有多大意义。这仅仅给你增添了额外的工作,并且使学生精神紧张,其实不需要通过考试来激励学生努力准备每一节课。


这个建议为什么是个谬误呢思考一下,课上经常考试对学生造成的印象真的就只有造成精神紧张这一负面有影响吗?

证据的效力


生活中有很多结论,那么哪些结论更为可信呢?你需要问以下问题:


结论是如何证明的? 你怎么知道证明是真的? 证据是什么? 你为什么相信这个证据? 你确信证据是真的么? 你能证明么?


每个结论都有不同的论据支撑,但这些论据都是可信的么?我们将 证据的类型主要分为以下7类:

1

直觉


直觉是个人性的,其他人无法判断其可信度。


2

个人经验


遇到“据我所知,某人… … ”及“依我的经验,我发现… … ”这样的证据个人的经验。


单一的甚至是累积起来的个人经验,都不足以代表所有的经验,个人经验经常引导我们犯概括草率的谬误。 一次记忆深刻的经历或者多次这样的经历可以证明,某种特定的结果是可能的,但并不能证明一定会这样。


3

他人的证词


“你应该请Feeigood 医生为你做手术。他为我做的肩部手术非常成功。”


商业信息中经常试图使用类似个人经验的证据来说服我们,引用特殊人物的话来说明某种观点或某产品的好坏。


但一般说来, 这类证据没有多大帮助。除非我们对提供证词的人的专业技术水平、兴趣、价值观、偏见等有更多的了解。


4

权威意见


影评家:“这部影片堪称今年最好的十部电影之一。”

组织:“这一立场得到美国医药协会的支持。”

研究人员:“研究表明… … ”

亲戚:“我祖父说·……”

宗教:“《 古兰经》 说… … ”

杂志:“据《 新闻周刊》 报道… … ”

大学教授:“柏拉图的合理解释是… … ”

专家的证词“我相信被告是… … ”


在日常生活中,你会遇到很多迷信权威的形式。权威的意见是非实质性证据——没有其他论据的支撑而仅有一个结论。这样的证据往往是由于“权威的”修饰而听起来正确,却经不起推敲。


有的权威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比较谨慎,而有的却不是。例如 同样是关于抑郁的文章,刊登在国家心理健康协会网页上的文章就比刊登在个人网页上的文章更有可能是以详细证据为基础的。


由于专家个人的态度、兴趣、价值观、时代背景等原因,权威的意见也常常是谬误,有时这些意见往往相互矛盾 ,例如托勒密曾说过:


“地球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天体都围绕它运动,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当传达信息的人搬出权威的意见时,我们必须想一想:


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权威? 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所谓的权威人士具备多少专业知识或接受过多少专门研究 ,例如,他是否对这个项目进行过长时间的研究? 他是否具有广博的相关经验?


权威是否具有发现事实的特殊方法? 例如,他是不是他所声明的事件的第一目击者? 如果他不是第一目击者,那么重复的是谁的声明呢? 一般来说,与那些二手资料相比,原始资料或直接观察者给你的印象应该更深刻。


5

研究报告


以科学研究结果作为论据,也可能存在问题。


例子:最近发表在一份声望很高的医学杂志上的研究结果,对宣称成功进行过医学干预的那些备受重视的研究断言重新加以检测,,结果有令人信服的结论表明, 原来的断言中有41%都是错误的, 或者有人为的妄自夸大存在。


我们需要追问以下这个问题:其他的研究人员有没有核实过这些发现?


不同的研究质量有很大差别, 不是所有研究结论都是经过精密考量的,研究者在经济收益、地位、安全及其他方面的需要会影响其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往往互相矛盾,所以 最值得我们注意的研究结果是那些不止一个人或者是一群研究人员反复做过的研究 ,有很多断言从来没有被重新验证过。


研究结果并不能证明结果,只能支撑结论,很多科学发现都不止一种解释方法。另外,媒体或演说者常常简化或歪曲研究结论,研究的事实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


在我们看到一份科研报告时,里面的内容是否可信呢?可以 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


  • 该科研报告的来源质量如何?

  • 传达信息的人如何选择他们需要的研究呢?

  • 该研究的条件是不是人为的?有没有被歪曲呢?

  • 测量手段是否存在偏差或失真?

  • 样本必须足够大吗?多样性满足要求吗?

  • 因果关系是否成立?


6

类比


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


但类比是一种主观的不充分的“似真”推理,要确认其猜想的正确性,还须经过论证。 很多利用了类比的论据乍一看都非常有说服力。


例如:

枪支和铁锤一样,都是具有金属构件的可以杀人的工具,但是限制购买铁锤是很荒唐的,因此限制购买枪支也同样荒唐。


作为教育工作者,早点清除掉问题学生并处理好他们所带来的问题是很重要的,因为一枚臭鸡蛋往往会糟蹋整块鸡蛋饼;


这两句话一定是正确的吗?有任何更严谨的逻辑证明可以支撑这两条论据吗?


很多利用了类比的论据往往都会犯同样的错误——不当类比。 我们不可否认在科学推理和法学推理中,类比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如:电流与水流的类比,电压与水压的类比,但生活中的很多类比,往往是蒙蔽了我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