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曙林出生于1954年,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也是在胡同里长大的孩子。相机在那个年代非常罕见。
但是因为他的父亲热爱摄影,1964年他买了一个上海折叠式相机。后来因为文革放弃摄影,这个相机任曙林没事就抱着,当宝贝一样疼。
中学毕业之后,他当了一名工人,之后也换过其他工作,但是摄影这件事却一直坚持下来,
《八十年代中学生》是在他25岁那年开始创作的。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1979年,他突然有种想法,想要记录下来,于是前后跑了高教部,校长室。
因为好奇他能拍出什么片子,决定给他发一张监考证。拿着这张监考证,三天时间他拍摄了北京七所中学。
正是在这些孩子身上,他读懂了摄影的意义,不同于大好河山的壮观风景照。
“中学生们就像个精灵,他们太灵动了,浑身的毛孔、触角都张着,他们背后都长了眼睛。
”
总有个镜头对着自己,刚开始的时候同学们是抗拒的,前一秒在笑,在他举起相机的那一刻,笑容和肢体都变得拘谨。
头一个学期他的目的是为了融入,一学期过后,同学们便将他的镜头视为空气了。
在学校拍摄,只要不影响上课就可以,所以除了上课时间,其他时候你都可以在他的照片里找到自己学生时代。
游泳课上
▼
体育课上
▼
放学后的打扫
▼
午后的阳光里
▼
越拍越有想法,他说:
“有人说人的手的表现,比脸还丰富。
我通过拍照发现,人的手有时候也可以做掩饰,戴面具,但是脚做不了假,所以我拍中段、后脑勺,有这就够了。”
局部的拍摄有人会和色情挂钩,但是他拍出的照片,虽然你能看到的很局限,但是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
如他所说,中学正是一个好动的年纪,他们的每一块肌肉都会讲话。
为了让孩子们释放出天性,他说服校长、家长,由他带领学生组织去春游。心里装的事少了,心灵自由了,人的天性就释放出来了。
1987年以后,中国的中学生身上的花裙子,变成统一的宽宽大大的校服,1989年之后,任曙林停止了这个系列的拍摄。
一直到2011年《八十年代中学生》才第一次展出,参展的人小到中学生,大到四五十的中年人都有,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其中有一名来观展的人看着看着就哭了,原来她和照片里的男孩悄悄地早恋,后来一起留学,结婚,最后缘分走到尽头,和平分手。
她说,
“本来以为青春已经不在了,没想到原来青春还活在这些照片里。
”
10年时间
300卷胶片
10000多张照片
拼凑出一个如梦般美好的真实年代
北京的7月
蝉声此起彼伏
柳条儿摆动却没有风声
默念背诵的窃窃声
断续地传进耳朵里
那时候
盼着新学期的到来
班里的课代表抱着一摞摞新书到来
那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