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工智能那点事
专注国内外AI人工智能、机器人、AR/VR、无人驾驶、深度学习、5G、智能制造、新零售等前沿科技报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闹闹每日星运  ·  终极老实人,说谎自心疼 ·  17 小时前  
朱志良博士de职业健康  ·  噪声聋诊断的另一个客观检查(ABR/BAEP ... ·  23 小时前  
朱志良博士de职业健康  ·  噪声聋诊断的另一个客观检查(ABR/BAEP ... ·  23 小时前  
火石创造  ·  1月生物医药产业投融资分析及Top30项目( ... ·  2 天前  
闹闹每日星运  ·  星历0208:仙女注意说话分寸 天秤保护个人隐私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工智能那点事

毕业即“入编”,为何这行还这么缺人?

人工智能那点事  · 公众号  ·  · 2024-08-04 15:01

正文


作为文化遗产大国,我国拥有不可移动文物76万余处、馆藏文物超过1亿件(套),博物馆6833家,其中大量待修复的文物深藏于库房之中。


然而,全国文博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非常缺乏,具备精湛修复技艺与知识水平的文物修复师更少,现实的供需不平衡使得 “文物修复师比文物还要稀缺”


缺人是文保行业的持续痛点


“缺人。”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博物馆副馆长王亮直言, “很多同事都是历史学专业毕业的,博物馆学、文物修复、文物鉴定、考古学等专业人员稀缺。”


济南市章丘区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拥有9000多平方米的展陈面积,近2.6万件馆藏文物。


王亮告诉记者,按照一级馆的要求,博物馆需要开展更多社教活动、举办更多展览,但人才的缺乏,导致基层博物馆开展这些工作遇到了难题,只能向上级部门寻求帮助。


人才缺乏堪称困扰我国考古界已久的“顽症”。


据统计,截至2022年,全国文博系统18万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仅5.5万余人,平均每个博物馆不足10人。其中具备精湛技艺与知识水平的文物修复师少之又少。


“近些年,文物保护与修复的人员数量已有大幅增加,但随着我国文物数量的激增,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人才依然高度短缺。”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无机质文物保护部主任蔡友振告知记者。


考古专业的冷门、人才的缺失,严重影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进一步发展,也成为了制约科研工作深入开展的一个瓶颈。


针对文博行业面临的人才需求问题,4月15日,山东省出台 《山东省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实施办法》 ,提出用5年时间为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共计培养不超过300名文物全科人才,重点向省内9个文物大市、20个文物大县倾斜。


据了解, 文物全科人才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住宿费,并获得一定的生活补助。文物全科人才毕业后要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有关要求和定向培养协议到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工作。


“不仅是培养专业修复技工,更是培养有专业技术能力,又能对基层文物保护事业规划发展提出创新性思路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毕业即‘入编’,是为留住人才。 ”蔡友振说。

在田野中培养考古行业“庄稼汉”


“实地参与田野考古后,才更清楚地理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学生李冰说,“比如,在挖探方时,各种深度的土壤会呈现不同的颜色,而只有当你亲手操作时,才能真实感受到差别在哪里。”


一个月的实际参与让李冰明白,田野考古工作远比她想的繁重琐碎,并且现实挖掘工作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


有人把考古工作者比喻为“庄稼汉”,因为考古专业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需要扎实的田野考古训练。


“根据真实的工作场景,把学生的培养过程放到未来的工作环境当中。实践课时占专业总课时量50%以上,这是我们为之自豪的一点。”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与艺术系主任王金玲说。


依托校内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把需要修复的真实文物作为实训载体,“真题真做”;实践教学直接走进考古工地,“真活真干”。


“全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足够的实践磨练,我们培育的文物专业人才在行业内很抢手。像江西省海昏侯墓的发掘,陕西省阳关镇遗址的发掘,都有我们学生的身影。”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与艺术系带头人陈涛吉说。

为考古插上“数字翅膀”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人事处副处长钱玉新告诉记者,他们在调研中发现, 文保单位人才短缺,主要体现在缺少有全科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


以文物修复工作为例,修复一件文物需要了解其历史,能制定专业修复方案,同时还得有一定修复操作层面的技能,没有全面、过硬的文保专业背景,这项工作很难开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