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牛提示
阅读本文需要5分钟,我要向你介绍一个我常用的清单类别——诅咒清单。
如果你喜欢本文,就分享给你的小伙伴!
从一个故事说起
关注我公号的人大都知道,我一年阅读大约一百本书。而我读过的书,大都能够做到过目不忘。
其实,这并不是一项多么稀罕的能力,而且,我也并不认为自己的记忆力有多好。
实际上,这样的成果,还得归功于我的阅读方法——清单阅读法。
运用清单阅读法,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会以层级清单的方式,罗列出这本书里重要知识点的关键词,像这样——
读完之后,过几天对照这份清单笔记进行回想,这就是增加理解和记忆的过程。
在我的很多课程里,都提到了这一我推崇倍至的阅读方法。它非常有效,也足够简单。
清单阅读法中最重要的步骤,便是记录下知识点的“关键词”。
原以为,这一项凭自己主观感受来记的极简笔记类型,并没有什么可详细说明的。但是,在课程之后,却有不少小伙伴发问:
老师,不会提炼关键词怎么办?
老师,为什么我就不具备这种把知识点简化为关键词的能力? ……
在多次收到这样的反馈之后,我明白,我陷入了知识的诅咒……
知识的诅咒
知识的诅咒,这一概念,来自于好书《让创意更有黏性》。
书中,用了一个生动的实验,来说明这个概念:
199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生伊丽莎白因一项研究而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她研究的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受试者分别扮演“击节者”和“听猜者”两类角色。击节者拿到一份列有25首著名曲目的清单,包括《生日快乐》和美国国歌等耳熟能详的歌曲。每位击节者选定一首,然后在桌上把曲子的节奏敲给听猜者听。听猜者的任务是根据敲击的节奏猜出正确的歌名。
这个游戏,我相信很多人都曾经玩过。
在这次实验中,击节者一共击打了120首歌,听猜者只猜对了3首,成功率仅为2.5%。
而且,实验中,击节者个个都非常惊讶,听猜者为什么费那么大力气还辨别不出曲目:这调子难道还不够明显吗?当击节者看到听猜者把美国国歌猜成《生日快乐》时,脸上的神色更是难以言喻:你怎么会这么蠢呢?
这个实验所反映的问题在于,
当一个人一旦事先掌握了某种知识,就很难想象缺乏这种知识的情形。
击节者击打节奏时,想象不出听猜者听到的是一下又一下分离的敲击声,而不是连贯的歌曲旋律。
这就是“知识的诅咒”。
我们一旦知道某件事,就无法想象不知道这件事的情况,因为我们的知识“诅咒”了我们。
同样,我在分享清单阅读法的课程中,如何列关键词,对我来说完全就是无意识的常识性操作,殊不知,当一位初学者刚接触这个方法的时候,大都会显得无从下手。
我被我所拥有知识给“诅咒了”。
知识的诅咒,随处可见
其实,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这样的场景,真是司空见惯——
我现在都还记得,小时候父母教我写数字,我好久都学不会,还差点挨了一顿毒打。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自认为简单得像翻过手掌一样的事情,我就是学不会。
工作中,我们慢慢会成为领导,教手下的员工一些基础技能,我们也不明白,为什么自认为是常识的技巧,他们学起来为什么这么吃力……
再说一个高端一点的——我们都很佩服乔帮主的产品设计能力,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他就是能够破除知识的诅咒,把自己放在一个白痴用户的角度,来对产品做出优化的改进。
这是多少产品经理梦寐以求的能力呀!
其实,这也是一项可以习得的能力。
你只需要列一份“诅咒清单”。
诅咒清单
在我心目中,诅咒清单非常重要,所以,我才为它起了这么一个极其炫酷的名字。
什么是诅咒清单呢?
在你不具备一项技能之前,你还是一位啥都不懂的小白。那么,在正式学习它之前,不妨把你经常犯的错误、你的认知(很可能这时是错误的)、你的处理方法等等全部记下来,列成一份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