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正安聚友会
自学中医,自助助人——每天五分钟,健康一辈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正安聚友会

蒲志孝 | 为什么真正技术过硬、能挑重担的中医越来越少?为什么中医的路越走越窄?

正安聚友会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10-16 08:0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本  期  导  读

本文摘录自蒲志孝先生所著的《蒲辅周家传中医录》(即将出版),本文内容主要为蒲志孝老先生对于当代中医的发展困境、中医发展出路等问题的真知灼见,篇幅较长,建议收藏起来慢慢细看。



1
合格的中医后来人在哪里?

我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多个春秋,受我父亲蒲辅周的影响,对中医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虽然个人在中医临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同道的认可,也曾给一些省、部级领导治过病,尤其是2000年在西京医院参加我军某高级将领的抢救工作,受到过军委卫生部领导的嘉奖。但目前中医面临的问题却使我忧心忡忡,后继乏人乏术的形势实在不容乐观。


我的家乡梓潼县,号称中医之乡,但是在县以下,现在几乎找不到纯操中医业务的人了,大夫治病多用西药,兼用一点中药,他们对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都不甚了了。


在县级中医院,能以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者也是凤毛麟角,大多数是开个中药方又另开一个西药方。 比如对一个感冒发烧病人,中药方开个麻杏石甘汤或银翘散加减之类,另外开个青霉素或其他抗生素类药或注射或输液。


为什么这么做? 一是为了保险,对中医学术不自信,运用中医手段治病没有把握;二是为了增加收入。中药处方最多不过几十元钱,难以维持生计。

1984年春,我和我县人民医院的院长参加了绵阳市卫生改革先代会。这位院长说:「我们西医比你们中医强,我们不要什么政策扶持,而你们中医要靠中医政策来扶持。」


的确,中医政策是给中医巨大的关怀,但中医为什么仍每况愈下?


这些年以来我多次赴京,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一些青年中医有过接触。他们都非常热爱中医事业,但是也感到搞中医前途渺茫,似乎看不到什么希望,还有的打算改行挣了钱,有了经济基础再来学习中医、发展中医。


近几年来接触北京的青年中医,我看到了基层的中医状况,感到中医的路越走越窄,中医力量在萎缩,真正技术过硬能挑重担的中医越来越少。


2
中医发展困难的症结在哪里?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经过几千年检验、为中华民族繁衍壮大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学科,不能就这样萎缩下去,因此有义务在此为中医大声疾呼: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这些年来,国家为振兴中医也做了不少工作,可是为什么会有如此结果呢?固然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导致中医队伍离心、萎缩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我认为,一个简单的答案—— 当中医挣不到钱。


我记得2003年《健康报》曾有一篇名为《土鸡蛋为什么卖不上好价钱?》的文章。这篇文章引起了广大中医人员的强烈共鸣,抓住了要害。可是,后面就没有下文了。


目前的情况是药贵、医贱,西医倒还好些,主要靠设备、靠新技术和药品的不断更新,虽然医疗收费偏低,但化验费、检查费和西药的价格高,可以堤内损失堤外补。


中医则不一样,中医一直定位于简便验廉,很多流传下来的成药疗效可靠,配方固定,且价格多常年稳定。 一个好中医并不需要很多额外的检查,主要依靠望、闻、问、切来诊断。 在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能大量为科室为医院创造效益,造成中医科室的萎缩。


从事传统中医的人员收入远低于同等水平西医,也远低于中西医结合者。开中药处方是既费力又不讨好,很多人转头搞中西医结合甚至改行为西医,多开些成药和检查以提高收入。


以北京针灸收费为例,多年来一直是四元钱,按照这样的收费连一个医生的基本人力成本都难以收回,更不能为科室医院创造效益,造成北京地区综合医院针灸科全面萎缩以至于撤消。针灸目前的状态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中医的缩影。有报道新中国成立初中医有50万人,而今只有30多万人,而西医却比新中国成立初增长了20多倍。

有些正直的老中医把中医今天的困难局面归结为 中医教育的失败 ,我个人认为中医教育的问题相当严重,但根本的原因却不是在教育。


由于教育是为社会需求服务,用一句市场经济的话说就是「以销定产 ,而不是「以产定销 。经济是基础,在现行的国家政策下, 中医不能创造很多的经济效益,在这里经济杠杆就起到无形的调节作用 ,由于市场(医院)对中医人才的需求己经转向更多的需求——中西医结合(实质上是西医为主),因此决定了 教育的方向转为以西医为主。


对于现代人,中医理论难以理解,学习中医需要比学习西医付出更多的精力,而且学成后难以见到经济效益,同时由于关系到毕业分配,造成学习中医的学生转而重视学习西医,从而变成了一个开中药的西医,造成中医从业人员素质的下降以至于流失。


3
怎样才是发展中医的正确姿势?

中医的发展必须贵技术、重临床,按照中医自身的规律来发展。


医疗技术卖不上价,医疗价值与价格的严重背离。这样的政策严重影响了临床中医的积极性,并且危及中医的生存,短期内似乎看不出什么危害,似乎还可以缓解医患双方的矛盾, 但长期下去对整个中医学科的发展是毁灭性的。


在收费中体现临床医生的劳动价值,对西医很重要,对中医则更为重要。以前流行这样一句话:「不知道是草,用得好是宝。 没有了好的中医,再好的中药也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发展中药产业而不注重真正的中医的培养,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废医存药,久而久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医的经验最后体现就是一张中药处方,理、法都集中在一张处方上面。一张行之有效的处方推广开来,其价值是无法用多少钱来衡量的。一个医生也许要用三年、五年、十年,甚至毕生的精力才能真正研究出疗效较好的处方,用于临床收到很大的社会效益。


可是个人得到的,却微乎其微,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严重失调,这极大地挫伤了真正潜心研究中医者的积极性,造成 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东西反而大行其道。 这种情况非常多、特别常见。

与西医不同的是,中医理论相对模糊,歧义较多,很多的时候似乎是都有各自的道理,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的任何理论必须在临床实践中检验。


有一些理论即使讲的玄之又玄、貌似有理、披着科学的外衣,但在临床中不能真正的解决实践问题,这也是糟粕。有些虽然一时难以理解,然而却有卓效的理法方药,不妨加以肯定,留到以后去慢慢研究。


中医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临床医生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把临床医生的点滴经验集中起来,在有条件的院校加以整理、提高、升华,再用于指导实践,这样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因此,国家在这方面应当想办法调整政策,如何认定有真才实学的医生、给予相应的社会承认及适当的经济上的鼓励,这样才能有助于中医人才的培养以及学术进步,而那种人才唯学历论、科研论,忽视中医临床能力的评价,为了科研而科研,只能鼓励多培养出一些纸上谈兵的赵括而已,这种导向无疑对中医队伍的损害是巨大的。

中医来源于民间,与小生产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相适应,与西医的协同作战不同的是,其特点为个体诊疗,应当鼓励在具备执业资格的情况下用纯中医的方法个体开业,这样一方面避免全部中医进入医院导致西化,保留了中医的火种,一方面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有利于在实践中发展中医。而且可以降低医疗成本,有利于减少国家在医疗方面的负担,增加中医就业。


在教育方面,现代高等教育制度与中医师徒传承制相结合,培养中医的人才。在确信其中不含西药及违禁药品、临床安全有效的基础上,允许中医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自制药,而不是简单地按照GMP来一刀切。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有效,一切有利于中医保持其临床疗效的行为均应得到鼓励。


4
与时俱进,取长补短,兼容并包

中医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了,由原来的只有简单的经验,发展到拥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从仅有《内经》、《伤寒》、《金匮》发展到后来的《千金》、《外台》到金元四大家及明清的温病学派,可谓粲然大备,为中华民族繁衍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即使到了民国时期用废止旧医法案,都没能消灭中医。


1955年扑灭乙脑、2003年治疗非典显示了中医的科学性,治疗肿瘤以及妇、儿科疾病都有着不同凡响的疗效。这些例子俯拾皆是,毋庸一一列举。


实践证明中医是科学的,然而发展十分缓慢,相比之下西医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一日千里。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被淘汰。症结在那里呢?


我个人认为,中医侧重于个人的经验积累,理论比较宏观,学派之间交流不够,是一种小生产的形式。


西医利用物理、化学等一切现代科学来武装、充实自己,因此能够迅猛发展。 中医要发展应当借鉴这种方法,打破学派间的门户之见,加强交流,需要依赖与现代科学的结合。


辨证论治,是中医最根本又最直接的认证方法,但是在临床中遇到无证可辨时,适当参考现代医学的检验数据可以帮助认病,提高疗效。如果还是一味强调纯传统,再在故纸堆里找老祖宗的只言片语,将会被大大地甩在后面。


不是说不遵经,相反要重视经典。应当以学习经典的原则精神为主,更好地与临床实践结合,而不只是寻章摘句、搞一些文字游戏。


即一切的理论学习、发展必须以能够为临床服务、提高临床疗效为唯一的目的。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而不是为理论而理论、为创新而创新,避免中医理论与临床疗效脱节、丧失理论的指导意义。


这些年来,我以中医的辨证思维作骨架,参考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药理分析疾病,在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比如:治疗结核病,用西药抗痨药疗效很直接,但很伤正气,病人使用后副作用也很大。用中药扶正,支持抗痨药,疗效优于单用中药和单用西药,而且疗效稳定而持久,不易反复。


或者有人说,你这不是放弃了中医的传统?我认为完全不是,你冷静地看看,《内经》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医经典,是因为吸收了当时的哲学、天文、地理、历法、物候等各个学科最先进的理论,从而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


从《内经》、《伤寒》时代到民国,中医的理论一直都在不断地充实、发展。有些人如医家叶天士、吴鞠通不是曾经也被指责背离了《内经》、《伤寒》,而今的结论如何?


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医也应当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发展。


西医能迅猛的发展,说明它的疗效是好的,是大家接受的。中医能存在几千年,说明它的疗效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大家乐意接受的,但是二者同样受到病家质疑,说明都有不足之处,都需要改造发展。


5
做优秀的中医耕耘人

中医在国内萎缩却在国外发展,说明我们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阻碍了中医的发展,那么这个土壤就必须改良。


目前国家对中医的发展在开绿灯就是整治这块土壤的良药。 所以作为中医耕耘者就必须选好种子,备足肥料,改进工作方法,以期得到丰收。


这个丰收的唯一标准就是疗效。


要有好的疗效,必须要有好的医务人员(好医生)、好药品。理论上容易讲,实际操作还要涉及一系列问题。但归结一点就是必须有牢固的经济基础、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解决不好这两个问题,一切都是空谈。



蒲志孝大夫

当代名医,

主任医师,

原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中南海门诊部中医组组长蒲辅周先生之子。

互动


不知道你对中医的发展和出路有何见解?

对中医又有什么期望?

欢迎在文末留言。



每日例牌:好货推荐


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

抓起来就能吃的炒黑芝麻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正安中医」,搜索「zanchina」即可关注。如欲转载及内容合作,请于公众号后台留言或添加小编辑部微信:「zanclub_bjb」 。


- 今日编辑:烔烔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