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金融圈朋友很多失
业
。
有的是半年前的主动失业,误判了形式;有的是行业变动,金融市场各种清理私募机构和
P2P,被迫离职。
总行部门的办公室里都是各种高大上的学校和简历,
哈佛沃顿在这都别拽,安心做好基层工作。
以前招人北大的简历很多,清华的理工男调性自视甚高,出国的基金的投行的,银行作为垫后选择,可今年招人清华的简历雪花般飘来。
今年很奇怪,网上报道只是说有些单位招人,可外面的人不知道招几十个人,收了一万多份简历,有些岗位
1000多份简历一个都没要,后面简历还在哗哗哗的涌入HR邮箱。
某大行新成立资管公司,生怕自己事情太多,为履行程序,在某招聘网站广告挂三天立即下降,收了5000多份简历,挑了几十人面试,留了30个人。
一位能干美丽
的90前
的姑娘A,
年
收入
200万,前
两天和她
吃
饭
才知道她已经失业了,而且大半年都找不到新工作,之前居然还是银行系的下属理财私募公司(别意淫,不是钱端,钱端是第三方公司,不是银行系的),做梦都没想到她会被迫离职,前两年和她吃饭都是一腔热血谋划未来,从来都是不停被游说跳槽,N多选择。
他们公司前两年业务暴增,APP上收益给的也不高,就5-6%个点,居然公司内部项目也暴雷了!银行高层派了保全清收部门负责人去当他们公司的头,清理差不多勉强给客户兑付后,领导果断回归银行这航空母舰,因为安全,也因为那边实在没机会了。
美女
B从事市场相关理财产品销售工作,她告诉我一个数字,把我吓到了。
现在上海深圳市场她认识的私募一半都暴雷了。
诺亚财富只是树大招风而已。她的很多同事已经不敢出门见人,担心人身安全,很多已经出现抑郁症症状了。
诺亚的雷,市场上一水的文章说它的风控水平不行,压根不在点子上。应收款质押是个伪命题这么简单的逻辑,它里面的风控怎么可能不懂。可在生存压力面前,能坑一把客户挣到养活员工维持公司生计的钱就可以了,至于长远,无法想了。人到临终前还会去规划我要从事哪个行业好好发展吗?
前面都是废话,重点是后面理财市场会怎样?
我平时收到的项目每天满满当当,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两周开始出奇的少。这代表了理财市场开始剧烈分化。
金融机构信用风险越收越紧,市场的钱无处可去。
现在从整体资金市场来看,资金为避险只能垒大户往龙头走,往债市走,债市这种公开市场收益远低于非标市场,投资者要买银行理财,只能是忍受越来越低的收益。
普通项目方如果不调整预期给出更
高的收益给投资者,风险收益就不匹配,就会融不到资。
市场会向两端变化:
1、龙头企业因为融资便宜增厚利润,竞争力越来越强,这也是国外发达市场各行业格局越来越稳定的原因;
2、普通企业或普通项目因为得支付更多融资成本续命,整体市场对该类项目的收益率要求提高,原来利润率低的企业可以出局了;
对于投资者建议如下:
1、
不要再做梦可以买到高收益低风险的产品
,
投资者要么降低预期,要么提高风险识别能力,从矮个里面找高个,这与自己的能力息息相关;
2、
不要盲目相信自己的投资能力,短期内是培养不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