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龙门
面向中产阶层,探讨和传播提升生活品质、创造精彩生活的人生智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纪念币预约信息  ·  开始预约!龙凤和鸣银条纪念章!可佩戴! ·  15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龙门

3年利润翻了80倍,7年估值千亿,这家制造企业靠什么让自己飞起来!

龙门  · 公众号  ·  · 2018-03-18 18:56

正文

广受推崇的微信公号,点击上面蓝字“龙门”一键关注
龙门
Longmen518
龙门聚集了一批在事业、生活等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精英人士。他们已经获得了财富自由、身心自由,或者正努力行走在追求自由生活的路上……
关注龙门,就是关心您的生活品质!



关于这家公司有个段子……

在宁德火车站叫了出租车,司机开口只会问去市区,还是宁德时代……


来源:华商韬略(ID:hstl8888)

作者:陈光




2017年12月底,胡润发布了“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列举了120家、整体估值超3万亿人民币的企业。


其中,蚂蚁金服以4000亿的估值位列首位,滴滴出行、小米、新美大位列其后, 宁德时代( CATL )、今日头条、陆金所则以1000亿的估值并列第五。


榜单的前20里,宁德时代堪称“知名度最低”,它前面的四家企业均是深入渗透国民生活的巨头,它的身后,则排列着大疆、菜鸟网络、饿了么等一众舆论耳熟能详的企业。


然而,这家不为民众所知的企业,即将率先“兑现”自己的价值,登陆A股市场。


3月12日,宁德时代更新了招股说明书,数据显示: 2017年,宁德时代实现营收199.96亿,净利润高达39.72亿,资产总额496.62亿元。


本次IPO,宁德时代拟发行不超过217,243,733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10.00%,预计募集资金总额为131.2亿元。这意味着, 这家企业的上市估值将超过1300亿元。


40亿利润,1300亿估值,实现这一切的宁德时代,仅仅用了7年的时间 ——小米和美团成立的一年后,这家专注于动力电池的企业才孵育而出。


成长周期长、利润增长缓慢,是制造业的惯有标签,身处其中的宁德时代,却以令人侧目的速度,打破了这一定律。2014年时,宁德时代的营收为8.6亿,利润仅5000万,3年后,其利润翻了80倍。


从零到千亿,宁德神话的背后,有企业家的杰出经营才华,也有国家政策的支撑与产业环境的变迁。



曾毓群是宁德时代的创始人、董事长,也是企业的最大股东,持有29.23%的股份。宁德时代上市后,他的身家将飙升至数百亿。


造富奇迹中,曾毓群抓住了两个机会,一是消费类电子行业的浪潮,二是新能源汽车的崛起。


曾毓群是福建宁德人,他所执掌的ATL( 香港新能源科技 )和CATL( 宁德时代 ),总部均设在宁德。这座城市偏居福建东南角,城区( 不包含县、乡镇 )人口不到50万。


现在,每天都有排成长龙的车队从这里出发,将宁德的电池运往世界各地。 这些电池为苹果、三星、华为、OPPO、小米提供能源,也是吉利、东风、上汽,以及BMW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


电池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它隐匿在各行业之后,不显山露水。这个关注度极低的行业,竞争却极为激烈。


很多行业都受困于电池技术,包括iPhone、特斯拉,以及大疆无人机。创立特斯拉时,马斯克曾预判电池技术的革命即将到来,但他的期望并未成真,以至于特斯拉进退维谷。


电池技术的突破,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新技术的应用,因此,电池企业都以革命性研发为标榜。


过去的十几年里,电池业内重大新闻都和技术突破有关。 从石墨负极、硅负极、金属负极到石墨烯,材料学家在电池方面的革新无所不用其极,数百亿美金投入其中,但革命性的产品从未出现。 太多放言要颠覆电池行业的“专利技术”,前赴后继的不知所踪。


因为投入大,研发难,电池向来是“巨头的游戏”,即便是行业巨擘,也有翻船的可能。当年的全球电池业老大A123已经倒闭被收购,而后继者松下、索尼、三星,都是在庞大电子产品利润的支撑下,才创下了电池业的成绩。

相较这些巨头,曾毓群与ATL起步时的背景和资本实力不值一提,却在列强争锋的电池大战中成功脱颖而出。


曾毓群并不是电池科班出身。他1989年毕业于上海交大船舶工程系,被分配至福建一家国企。


在国企待了不到3个月,曾毓群便辞去工作,跑到东莞新科磁电厂做工程师。新科是SAE旗下的生产制造基地,后者是如今全球最大的独立硬盘磁头供应商。


当时正是国内电子产业OEM的起步阶段,曾毓群成了投身其中的第一批本土人才。 他在新科干了十年,31岁便成了最年轻的工程总监,而且是第一位大陆籍总监。

作为骨干,曾毓群深受同仁的信赖与领导赏识。身边人称他非常有亲和力,总是笑脸迎人,而且说话坦率,直来直往,从不含糊。另一方面,曾毓群还具备出众的专业能力和胆识,为新科的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 因此,在遇到需要攻关的事件与项目时,“上面”往往会委任他当负责人。


1999年,曾毓群接到一个任务:SAE执行总裁梁少康让他帮忙考察一个电池项目。曾毓群在深圳和专家们讨论了一整天,回来写报告称如果做电池,肯定是能出来的。


梁少康打算改行做电池,正四处招募能人,曾毓群是他的第一目标。不过起初曾毓群并没答应,当时深圳的一家企业正频繁与之联络,想挖他过去做总经理,统筹企业上下。


遭到拒绝后,梁少康又找到了曾毓群的直属上司陈棠华,让他帮忙做思想工作,陈棠华为此专门从美国飞回来。经过数番详谈,曾毓群最终被说服,三人合伙创立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简称ATL ),注册地在香港,首家工厂设在东莞。

曾毓群回忆称当时做电池完全是一种冲动,因为这个团队压根不具备做电池的基础。 正是出于这次冲动,他在日后的十几年里,一手打造了一家与国际巨头分庭抗礼的本土电池企业。



创业团队一共募集了250万美元,“能找到的钱几乎全投进去了”。 为了节流,所有人的工资在以前事业的基础上减半。


这点本钱想要一气做大绝无可能,ATL需要找到一个精准的突破口。团队研究后认为:当时市场上的圆形电池、方形电池等产品是索尼、松下的天下,这些大企业的自动化程度很高,中国企业在成本方面毫无竞争力。


于是,他们将尺寸灵活多变、不适合自动化生产的聚合物软包电池作为ATL的主攻方向。这种电池的最大特点是可以任意面积化与形状化,短小、轻薄, 团队认为这可能是未来电子产品配套电池的发展方向。

1999年,诺基亚推出了一款火爆的翻盖式手机,里面配的就是索尼的聚合物电池,ATL专门买了这款手机拆开来进行研究。


确定了方向后,曾毓群带着钱飞到美国,找贝尔实验室购买其聚合物锂电池的专利授权。 当时全球有二十几家企业购买了这项专利授权,但是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该技术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


回国后,ATL的技术团队开始试制,他们很快惊恐地发现,贝尔实验室配方生产出来的电池,在反复充放电后便会鼓气变形,根本不能长久使用。 曾毓群随即跑回美国质询,岂料对方悠哉地说:鼓气是个本质问题,我们也不知道怎么解决。

为了购买这项授权,250万美元的启动金花去了大半,其他则投向人力支出。公司账面上的钱所剩无几,但产品却连一点希望都看不到,曾毓群急得睡不着觉。


在飞回广东的飞机上,他一直苦苦思索对策。期间他想到:聚合物锂电池被业内诟病的最大原因是其沸点很低,能使用的温度上限是85度,而“贝尔配方”中有些物质成分的沸点是93度,已经非常接近,这或许就是其缺陷的根本原因?


带着这个疑问,创业团队开始研制新的配方,着手排除其中低沸点的化学物质,一气弄出了7个新配方。在紧锣密鼓试验、测试了两个星期后, 其中一个新配方做出来的电池居然解决了鼓气的问题。


解决了生死难题,ATL回身碰上了好时候。1999年,辉煌一时的BP机开始走下坡路,手机进入普及期,很多国内企业都申请了手机制造的牌照。


当时行业流行从韩国企业处买组装套件,整个产业链中,中方企业能自主改动的东西很少,除了电池。 电池里的利润空间很大,国内厂商都从韩国公司买电池,没什么议价权。


ATL找客户谈判,提供容量是韩国电池一倍的产品,但报价只有后者的一半。带着这样的巨大优势,他们很快打开了手机市场,来自全国的订单源源不断。


2002年,ATL实现盈利,曾毓群随即将利润投入新一轮研发。他深知企业做大的根基: ATL得以存活,根本原因是解决了“贝尔配方”的技术缺陷,这样的革新或许算不得业内重大突破,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全球另外二十几家花钱买该配方的企业,没有一家解决鼓气问题,要么钱打了水漂,要么维持“劣质生产”。


在一些企业主看来,电池鼓气并不是一个大问题,因为这是实验室里反复充放电后才有的现象,而消费类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非常快,消费者根本不会意识到这个问题。


但曾毓群和ATL却将之视为雷池,这样的执着,最终帮助他们和另一家精益求精的企业走到了一起。


实现盈利后,为了筹措更多资金投入创新与研发,ATL在2002年引入了台湾汉鼎机构的资金,又在2003年从美国凯雷投资和英国3i集团处拿到2500万美元的风投。


当时日韩电池企业走的都是标准化路线,客户的电子产品需要匹配其电池属性。而ATL则大打差异化,为客户量身定制电池,并且藉此打造了一条新式的生产线。这样的市场策略,很快帮助其打开了DVD、蓝牙耳机等多样化市场。


但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电池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各式企业如雨后春笋。 2004年,凯雷资本的一位董事在参观另一家电池企业后,回来对团队说:我们完了,你便宜,人家能更便宜。


因为不看好公司前景,大股东凯雷资本最终选择出售ATL的股份,一家美国公司和日本TDK集团闻风而至。最终,TDK以高价胜出,成了ATL的大股东, 而这笔投资,最终为他们赢得了远超预计的回报。

TDK非常尊重曾毓群与团队的战略,支持他们坚守以安全为核心的研发工作,这份坚持很快为ATL打开了广阔市场。


2004年,一家美国企业找上门来,为旗下的MP3电子产品寻找电池秘方。这家企业此前已经找过很多国际锂电池公司,但是无一能解决锂电池循环寿命过短、长期使用后电池鼓气的问题。


ATL为对方试制了专用电池,双方随即达成合作关系。 曾毓群万万没想到,合作刚展开,对方开口就要了1800万个电池。

这家公司叫苹果,ATL供货的对象是红极一时的iPod。 两家对质量吹毛求疵的企业走到一起,ATL顺着对方的发展扶摇直上,从小企业一跃成为行业内的新领军者。


那之后,苹果推出iPhone,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ATL也顺理成章成了iPhone系列的供应商,并且最终成长为其最大的电池供应商。


苹果一役后,ATL顺风顺水,从行业黑马一路驰骋为龙头企业。期间,其市场版图不断扩张,成为世界一线品牌的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新型电子移动设备的必备电源。


业内有说法称:在消费类电子领域,ATL已经是电池行业的全球第一。 此前坊间传言称iPhone产量吃紧的时候,一家企业依靠规模优势从韩国公司手里抢到一批iPhone电池的订单,但最后却因为“做不了”,不得不转让给了ATL。


ATL的口碑,在另一起事件中显得尤为明显。2016年底, 三星Note7爆炸事件沸沸扬扬,而大陆地区的事故却寥寥无几,是所有地区( 包括港澳台、欧洲、北美、日韩 )中最少的。


三星官方给出的原因是中国地区发售的Note7手机采用了不同的电池供应商,这家供应商,正是ATL。


曾毓群曾多次强调, ATL的战略是将“安全性”放在第一位, “所有合作都要从安全着手,我们的设计和验证的逻辑首先是做到安全,实在有困难也要做到亚安全。”他说: “我们反对技术冒进,因为某种意义上而言,所有电池都是危险品。”


曾毓群的定位是“打造世界第一安全的电池品牌”,而非成为最大的电池企业,但他所执掌的另一家公司宁德时代,却悄然成了国内最大的动力企业,并且持续冲击世界最大。



宁德时代脱胎于ATL,又和前者相互独立。 积淀多年的曾毓群,碰上了更大的市场。


2008年,国家鼓励示范城市开展新能源公共交通,为之提供大量补贴,几乎所有车企都投身其中,将新能源汽车放置首位。期间,作为混动、纯电动汽车的直接动力来源,车载动力电池的需求逐年扩大。


2011年12月,大型公共电动汽车的发展日趋成熟,曾毓群看到了其中的机会,创立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将车载动力电池作为新兴业务独立发展。


由于有ATL时代的积累,宁德时代一面世便获得了认可。2012年,他们成为华晨宝马的供应商,一举打响了品牌知名度。

之后的几年里,新能源汽车的风潮从公共交通席卷至小型乘用车,几乎所有具实力的企业都投身其中,想要分一杯羹。


BAT通过投资入股的方式多点布局,贾跃亭为之蒙眼狂奔,董明珠为银隆投入了全部身家……大势之下,蔚来、威马等新一代电动汽车品牌横空出世,车还没出来,便收获了百亿估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