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书法网
中国书法网(www.freehead.com)是中国成立最早,注册会员最多的专业性书法交流网站。 本站旨在为广大书画家、爱好者提供最新书坛新闻咨讯,学术成果、书画展览、书画印学习创作交流以及艺术品交易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否科技  ·  轻薄是未来?腰线十几块?N4 去哪了?AI ... ·  3 天前  
爱否科技  ·  REDMI ... ·  5 天前  
爱否科技  ·  iPhone SE 4 或改命 ... ·  5 天前  
凰家评测  ·  OPPO Find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书法网

一个策展人的思想图谱——张文博艺术展在京开幕

中国书法网  · 公众号  ·  · 2019-10-25 20:00

正文


展览时间
10月18日——11月4日
项目统筹
王聪丛
策展人
王东
设计总监
秦渊
主办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
国家艺术基金
“艺术博物馆策展人培训班”
展览地点
中央文化和旅游 管理干部学院




张文博,生于陕西宝鸡,批评家、策展人,从事书法篆刻创作、20世纪中国书画史研究等工作。2005年起就职于书法报社,先后任编辑、记者、主任编辑;2015年起就职于武汉美术馆,曾任策划部主任,现为展览部主任。迄今组织策划展览三十余场,其中“书之大者——杨守敬的书法艺术”获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在《中国书法》《中国书画》《书法》《美术报》《书法报》等书画专业媒体发表批评文章二十余万字。




由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主办、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艺术博物馆策展人培训班”项目成果之一:“一个策展人的思想图谱——张文博艺术展”10月18日在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和苑艺术空间开幕,此次展览展出张文博近年来的日常书写及绘画和摄影作品共17件,以及其近年以策展人身份策划的“书风——当代中青年书家邀请展”、“书之大者——杨守敬的书法艺术”等相关海报文献手稿等,展览以多个角度呈现了张文博在书画创作以及展览策划方面的所思所感,以更加立体的探讨策展人在当下所扮演的多重身份和广阔的思想维度。此次展览由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项目主管王聪丛统筹,河北工艺美院教师王东策展,无锡博物院专题馆部副主任秦渊设计,将展至11月4日。



//
策展人的多重维度
//
文/ 王东


“一个策展人的思想图谱——张文博艺术展”,用一种全新的多维度的方式,将文博作为一个鲜活的“人”展现在观者面前。你可以看到作为策展人的他,作为艺术家的他,作为摄影师的他,还有综合了这一切,对艺术与人生温柔以待的他。因此,本次展览并不是通常我们所见的艺术展或者文献展,而是一个策展人以他的视角,诠释的对艺术与生活的理解和情感。


文博早年便喜舞文弄墨,好鉴赏交游。他曾就职于《书法报》,后进入武汉美术馆从事展览策划工作。2019年策划了“书之大者——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展。他曾说,与杨守敬相比,自己是一个“拙”人。他所谓的“拙”,在我看来仅仅是藏锋露拙,普世为人而已,那是一种向内求的恬然心态。而书法早已成为其日常生活中的必修课,穿梭在其向外求的朝乾夕惕,已成为在文干院的学习之际,朝阳下海滩上手脚并用的笔走龙蛇,夕阳下书画室中的铁划银勾。


张文博和策展人王东


同窗之际,文博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无论在学习、日课还是写 作、对谈中,他总带有一种强烈的思辨与理想主义情感。周敦颐《德书·文辞》中论 “书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其中之“道”,我想即贯穿于文博对“书之大者”精神的默默坚守之道,更是其超脱于艺术家之外的策展人身份中所恪守的终极之道。


正基于此,展览以文献与作品并行的方式对张文博的艺术世界用两个平面加以呈现。其一是其作为策展人对艺术的解读,主要用“书之大者——杨守敬的书法艺术”与“书风——当代中青年书家邀请展”两个展览的文献讲述。其二是其平素创作的书画、绘画以及摄影作品。通过两个平面的交织,碰撞出兼及策展人与艺术家两种身份的张文博的艺术创作理念与展览策划逻辑。对其书、其展、其人进行另辟蹊径的全面展示。



可以说,“一个策展人的思想图谱——张文博艺术展”呈现了一种更为新颖与直观的视角,传达了更为达观与泰然的态度。更是一种对自身以及社会、文化传统场域中立足于策展人观感的逆向思考方式与艺术方式的碰撞与融合。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空间中,伴随着巨大的离心力,盲目追逐线性的单向模式已成为大多数人的首选。而此时,我们试图用“思想图谱”的概念,以全方位的视角,来呈现张文博在多重身份下的自主选择,这或许更能接近并探求到他的内心。


最后,感谢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和国家艺术基金为“艺术博物馆策展人培训项目”及此次展览所倾注的一切。



//
王聪丛对话张文博
//

王聪丛:谈谈策展人、收藏家、创作者、研究者等诸多身份中,你的心得体会是什么?


张文博:首先申明,我不是收藏家。我自己所谓的"收藏",就是在能力范围内买些喜欢的东西玩玩而已。策展人是这几年在美术馆工作之后,大家介绍我的时候惯用的一个身份。因为有创作背景和编辑记者经历,我在策展时选择艺术家的时候,就很清楚他的深度和其作品是否触及到了关键问题,是否有新的价值和可能性。我策划的所有展览,都希望能传递给公众艺术史的上下文关系,即这个艺术家的创作在艺术史的逻辑中提出了什么问题?改变了什么?处在怎样的位置?所以,策展人、藏家、创作者和研究者这几个身份在我这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收藏、研究都围绕着我的创作,反过来也影响着我的策展实践。


王聪丛:关于在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和苑艺术空间的展览,"一个策展人的思想图谱--张文博艺术展",你想对观众表达什么?


张文博:以往参加的展览都是展示我的书法作品,但书法创作却不是我日常的全部。就我个人而言,我更重视作为策展人、作为研究者、艺术创作者背后的东西。换句话说,他为什么会有这些想法?他为什么要这样去做?他经历了什么?如果从这些方面去切入,我觉得无论对自己或是其他人而言都比看一件具体的作品重要。这几年在创作实践中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就是一个策展人或艺术家应该具有怎样的视野和知识系统,来支撑他持续不断的获得灵感和向上的力量。我也想通过这次展览对自己进行一次审视和梳理。

王聪丛: 对未来有什么期许或规划?

张文博: 张裕钊是和杨守敬同时代湖北走出去的另一位重要学者和书法家,接下来我最想做就是张裕钊的展览,还想策划一个"杨守敬和他的时代学人书札展"。以这样的展览方式开启对湖北近两百年文化思想史个案的研究,把湖北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被忽视的一些学者、书画家们的书札,做一个系统的资料汇编。同时,我还想让大家看一看一百多年前学人的日常书写,通过这些书札实物和文献呈现,让更多年轻一代人对这个城市的过去有所了解,从而建立一种与历史的联系。


展览是参与艺术和对话、思考的有效方式,同时我还想尽量抽些时间对自己近二十年来发表和未发表的文章进行整理。人越到一定的年龄似乎越能明白,“不容易”这三个字后面隐含的无奈和艰辛。一个人的力量是非常弱小的,能改变的也微乎其微,生命有限,不容荒废才华。我们都把自己的事儿做好,尽最大努力去做好。



策展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作为一名策展人,他要有艺术史的眼光,能在艺术发生的上下文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同时,他要有极强的研究、写作和沟通能力。总之,策展人既是话题的制造者,又是艺术史书写的参与者。


——张文博



心怀执念 孜孜耕进
写在《一个策展人的思想图谱——张文博艺术展》之后
文/张帆 重庆美术馆
张露胜  山东博物馆
近日,由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主办,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项目主管王聪丛统筹、河北工艺美院王东策展、无锡博物院专题部副主任 秦渊设计的《一个策展人的思想图谱 —— 张文博艺术展》在北京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开展。 此展览作为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艺术博物馆策展人培训班 项目成果之一: 展出张文博近年来的日常书 法及绘画和摄影作品共二十余件,以及其以策展人身份策划的 书风 —— 当代中青年书家邀请展 书之大者 —— 杨守敬的书法艺术 等相关海报文献手稿等,展览以多个角度呈现了张文博在书画创作以及展览策划方面的所思所感,以更加立体的探讨策展人在当下所扮演的多重身份和广阔的思想维度。

和文博兄结识于2018年国家文化部青年策展人项目初选中,短短二十分钟的个人项目陈述不难看出文博兄几十年来在绘画与书法艺术研究上的蛰伏至深至诚。而再次和文博兄成为同窗得益于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 2019 年艺术博物馆策展人培训班 的开办。 作为 武汉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近代书画史研究者、策展人、书法篆刻者、收藏者的多重身份的他义不容辞地担任了此班的班长。 两个月的朝夕相处,不妨来谈一下我眼中的文博兄。


美术馆工作照


摩羯座的文博兄,给人一种理性先行,稳健踏实的感觉。他 平日虽话语不多,旦论起书法,常常滔滔不绝,沉醉忘我。多年来的书画生涯早已融入他的生命。如果说心性是书法创作的灵魂,而宣纸上自由挥洒的则是文博兄对书画精神的感悟,笔墨间流露出的心迹则是文博兄多年来对艺术的思考。 在此次的个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在多年来在 书法领域的孜孜耕进。 每件作品的 起承转折和提按顿挫,都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心灵轨迹的充分展现。 隶书的古拙与厚重,篆刻的金石气与锐利,是他在书法创新上苦苦求索 的基础,更是他艺术追求的方向。 他对艺术的理解有充分理论深度并常独抒己怀,这样的理论研究使得 他在书法创作朝着纵深推进,同时对历史现场的体会也变得日益深刻。 为了获取第一手文献资料,他收藏碑拓、考证碑文、购买手札,耗费大量精力和财力, 却依然乐此不疲。 此次展览中 书之大者 —— 杨守敬的书法艺术 等相关海报文献手稿 的集合展出,倒流露出文博兄特有的一种 “智者所能有限,钝者所悟无极”的个人魅力,即: 固执而谨慎,坚韧且理想的匠人精神。

接受媒体采访


在本次展览中,摄影《凝固的时间》是我喜欢的作品之一。文博兄所言: 东关巷是陕西汉中的一条百年老街,我每次到汉中都要去东关巷走一走,闻闻汉中百年的味道,感受一下老汉中人的日常生活。 近几年,汉中东关巷已经陆续被拆除, 我跟汉中的记忆也渐渐模糊起来。 2014 年回汉中,穿行在东关巷,在一处拆除了的老宅子围墙边,看到一个破旧的沙发上放着一个停止的钟表,而这个画面,就是我对汉中,对东关巷即将消逝最直接的感受 是啊,多少人羡慕诗与远方,或许只有少数人懂得回归与守望。文博兄亦是在这个万物争着向前冲的时代,懂得缓慢和长情弥足珍贵的人吧。所谓回到生命的源头,回到最初的本心,回归真实的自我,找回珍贵的情感。文博兄的摄影如是,对杨守敬的研究如是,对中国传统书法文化的痴迷如是。

媒体导览


值得一提的是,文博兄把微信圈看成日常思考的载体,他除了对日常工作做记录,还会上传带有思考性的读书笔记和朋友分享,他认为社交媒体的普遍性和传播性能帮助自己对艺术对生活的进一步积累和表达。 此次展览也会用 图文的形式将文博兄作为策展人的视野和思考一一呈现,观众可更立体地感受到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策展人其日常的所思所想。 而我,在翻看文博兄朋友圈的时候,更多地出现在眼前的则是一个接地气的“父亲”形象。文博兄常说:我每天除了工作和写字,琢磨最多的其实是买菜,给儿子做饭”。或许, 真正活明白的人都有一个特质,那就是充满了 烟火气 ,烟火气才是生活的真谛吧。 学术造诣和工作质量固然有期待,但生活最可贵的地方,不在于排场、浮华,而在于生活的普普通通、自在本真。 “慈父”的角色亦是文博兄对 自然生活领悟的通透理解吧。 正所谓“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书风展”研讨会发言


我们希望此次展览不仅是对文博兄几十年书法、绘画艺术成就的一次学术梳理,或是一次跨界前沿的趣味展览实践。 更是多维度地呈现 一个策展人或艺术家丰富的知识系统和多元的文化视野,以此来展现支撑他持续不断的获得灵感和向上力量的那份精神和执念。 文博兄不仅是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艺术博物馆策展人培训班 的班长,也是国家培养的第一代策展人的缩影和代表。 他常说到: 越到一定的年龄似乎越会明白, 不容易 这三个字后面隐含的无奈和艰辛。 一个人的力量是非常弱小的,能改变的也微乎其微,生命有限,不容虚度、荒废才华。我们都把自己的事儿做好,尽最大努力去做好 ”。


鲁迅先生曾言 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 正史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摘自 —— 《且介亭杂文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而,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文博兄这样心怀执念,孜孜耕进的策展人。



//
策展人与艺术家对话
//

王东:很多人认识你是从你策划过的展览开始的,但和你认识以后,发现你不仅是策展人,还对书法有特别的研究,能谈谈书法对你从事策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张文博:我觉得策展人要有自己擅长的方向,一定要有某一方面的专门研究。任何专业领域的思维都不是单一的,尤其是在今天这种学科交互越来越密集的时代,从美术史本身出发来谈美术或从书法史本身来谈书法都是远远不够的,这其中涉及诸如社会学、考古学、人类学等方面的介入。反过来看,对笔墨的实践和书法史研究是我选择艺术家、通过展览提出有效性的问题的重要依据,换句话说,展览是策展人对艺术整体思考之后呈现出的结果。


“杨守敬展”导览


王东:你策划的很多展览似乎都和传统书画有关,这和你的年龄似乎有些不符,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张文博:难道年轻人就不能做传统书画类的展览吗?好的展览是不分类型,无论是当代艺术或传统书画,也不是年轻人就只能“当代”或者“传统”。好的展览一定有策展人的研究在里面,上次听上海博物馆凌利中老师讲到:“董其昌书画大展汇集了上博几代人的研究成果”。我听到这句话时感觉就特别有分量,也特别受触动。如果在有限的生命里能策划几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好展览,也不枉“策展人”这个身份。我有个感慨,今天年轻一代艺术从业者基础功课做得太差了,我们离自身的文化常识、艺术传统渐行渐远。我说一个很简单的事情,给一张明清绘画的题跋做释文,有几个艺术史专业的研究生和博士可以完整地做出来,有几位青年策展人可以做出来?你大可以说这件事与自己的职业毫无关系,但是这对于中国书画的研究者来说它是基础中的基础,而研究又是策展的基础。如果没有这种解读传统最基本的能力,我们还谈何创新和发展。


王东:为什么会想到要做杨守敬的展览?通过做杨守敬的展览你觉得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习什么?

张文博:一个城市应该有一个城市文化之根,这既是我们的底气,也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之源。杨守敬是清末湖北走出来的非常重要的学者和书法家,在清代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然而就这样一位重要的人物,我们今天对他的认识是很有限的。另外一点,武汉是当代艺术的重镇,武汉的美术馆在全国都很活跃,作为美术馆策展人,如能从历史的纵向出发,梳理湖北书画艺术百年的历史传承,从而使更多研究者和年轻一代建立起一种对地域文化的兴趣和自信,而杨守敬就是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位研究对象。通过做杨守敬的展览让我更加明确今后要做的事情。杨守敬七次科举,七次落榜,他是一个自学成才、自强不息的典范;另外一点,作为一名学者型书法家,杨守敬提出的很多书学主张和“品高、学富”思想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前瞻性,这些就是因为他从不人云亦云,而是从研究和实践出发,不断提出和发现新的问题。


首届书风展接受媒体采访


王东:你认为自己做过的最自豪的事情是什么?
张文博: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我做的很多开始以为很自豪的事情,随着时间推移,感觉都不值得跟人讲了。如果非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以2019年为例:第一件事就是上半年在武汉美术馆策划实施了杨守敬的展览;第二件事就是认识了一批全国各地优秀的同行;第三件事是在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举办我的这次展览。小时候,父母担心我的性格耿直将来会吃亏,说话不圆滑容易得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父母认为的缺点反而成了我的优点。庆幸遇到很多和自己气味相投的同伴和老师,他们在我人生关键的时候给了我真诚的帮助和鼓励,与他们相遇是我人生最自豪的事情。





//
部分展览作品
//

楷书曾经除去联 2019
规格 68cm × 27cm
释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唐元稹句,已亥九月文博
钤印:文博日利大吉(白文)、我有我法(朱文))


隶书蒹葭苍苍条幅 2019

规格 97.5cm × 45cm
释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节录诗经秦风蒹葭句,已亥九月文博
钤印:文博之玺(朱文)、意与古会(朱文)


篆书植字成荫横幅 2018

规格 35cm × 68cm
释文:植字成荫。在我这个年纪,面对纷杂的社会,能谦卑地活着,闲暇之余坚持对毛笔书写的喜爱与专注,渐渐地便有个一种喜悦和平静。戊戌冬月张文博书
钤印:知白守黑(朱文)、文博日利大吉(白文)、与古人会(朱文)



楷书梅兰竹菊小品 2019

规格 24cm × 14cm ×4
释文:略


隶书书香横幅 2019

规格 27cm × 60cm
释文:书香。已亥夏月张文博
钤印:知白守黑(朱文)、张文博(白文)


线*象之一 2013

规格 48cm × 45cm 综合材料


线*象之二2013

规格 48cm × 48cm 综合材料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