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房屋屋
政经大局、宏观走势与楼市逻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财宝宝  ·  菜菜,天赋亿饼! ... ·  20 小时前  
财宝宝  ·  //@有理向前冲:活学活用-20250222 ... ·  2 天前  
财宝宝  ·  小时候看课本,色目人是什么意思?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房屋屋

房价暴涨,90后成了最悲催的一代?

房屋屋  · 公众号  · 房地产  · 2017-09-04 11:50

正文

| 凯风

这一轮房价暴涨里,出现了很多 90 后的身影。

从年龄上看,最大的 90 后已经 27 岁,最小的还只有 18 岁,基本处于刚入大学与步入社会之间。通常情况而言,工作刚进入节奏,都还没有自己的财富积累,所谓 90 后疯狂买房,不过是掏空父母的无奈之举。

不过,早生几年晚生几年,你所面对的购房压力可能完全不一样。房价暴涨不仅制造了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而且还制造了代际差距。

1

代际差距的存在,其实存在于每一个年龄层。

50后和 60 后是福利分房的受益者。 这些人依靠单位福利分房获得最早的个人住宅,进而在住房市场化之后成为第一批房东。当然,这些福利分房只为某些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人员准备的,而且按资排辈,级别有高低,分房就有悬殊。

可以说,无权无势无资历非机关人员都不在其列,加上其间充斥着各种低效与腐败。所以,福利分房最终在 1998 年被住房商品化改革所取代。

70后则是住房商品化最早的一批受益者。 中国的住房商品化虽然开始于 1998 年,但房价真正开始上涨则要到 2003-2004 年,一开始国民对于市场化商品房都存有疑虑,不敢贸然进入市场,直到 2003 年国家出台刺激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文件之后,房地产才真正开始兴旺。对于 70 后来说,当房价还犹如白菜价时,他们就已经有了置业的能力。

同样,不是每一个 70 后都有资本置业。在今天我们看来的白菜价,对于当时的大多数人来说,仍旧是难以企及的高度。尤其是面临一个高度不确定的时间,谁都不敢拿出全面身家进行豪赌。

80后算是搭上了房价上涨的末班车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国内部分城市房价应声而落,但随着 2009 年四万亿政策的出台,房价又重启上涨渠道,直到 2014 年楼市再度出现调整,然后才是 2016-2017 年的这一波暴涨。

对于 80 后来说,赶不上 2009 年的那一波,至少还有 2016 年的这一波。最起码已经进入工作岗位,收入涨幅虽然未必赶得上房价的涨幅,但至少机会还是有的。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 2011-2015 年),我国大概 50-60% 的住房销售给了 80 后。

而到了 90 后,就只能在高速飞驰的过山车上抢一个座位。 现在的房价,用高处不胜寒来形容并不为过。经过 2016 -2017 年的这一波暴涨,大多数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已经翻番,三四线城市的房价也暴涨了 50% 以上。对于 90 后,即使在房价上涨的过山车上抢了一个位置,那也意味着更高的风险。

至于 00 后,未来还不确定,最起码他们的 70 后父母,已经享受了一波。

2

当然,正如我们在开始所说的,房价暴涨,制造的不仅是代际差距,还有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

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的存在与代际和年龄并无多少关系。 对于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及其后代来说,即便是 60 后,也享受不到福利分房的好处;作为 70 后和 80 后,也只能在房价一路上涨中留下孤独的背影;至于 90 后,父母帮扶不起,更只能望房兴叹。

贫富差距所产生的结果,不仅是初始资本的差异,更意味着在资本大增值时代的巨大悬殊。 当房地产成了经济的发动机时,买了房子的人就相当于搭上了飞驰的政策高铁,而没有房子的人,也就失去了享受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高飞猛进的一大机会。

正常的市场,原始资本的多寡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悬殊,因为无论是股市还是楼市,都是有涨有跌。把资产配置在房子上,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而是涨跌互现的风险。


而在我们这里,由于房价背后存在的刚性担保,让买房成了一本万利的“事业”。 当然,这种“事业”与天分无关,也与努力无关,只是这种经济模式的偶然馈赠罢了。

3

从代际差距上来看, 90 后的确是最悲催的一代。 因为房价上涨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收入的涨幅,而且工作越晚,房价与收入之间的间距就越大。 无论新进入职场的 90 后如何努力,都追赶不上房价如火箭般的涨速。

但从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上看,悲催的又何止是 90 后。 所有缺乏原始资本积累的人,所有因为农民工身份被排斥在城市化进程之外的人,所有因为相信楼市调控而犹豫不决的人,都是房价暴涨之下的牺牲者。

这种差距,已经不是依靠努力就能改变的。 工薪收入远远落后于房价涨幅,这意味着你努力工作十年,抵不上别人一套房所带来的增值收益,那么,整个社会努力的意义还在哪里?还会有多少人坚守在实业里?这是今天的我们不得不自问的一个问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