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华尔街日报·派
“华尔街日报·派” 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子账号,每个工作日从《华尔街日报》英文版中精选、编译精彩报道、观点和多媒体内容,满足高净值人群想要知道的一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评论  ·  爆满的后备箱里,有中国式父母的硬核柔情 | ... ·  2 天前  
孙立平社会观察  ·  【八面来风】这届退休老人,真有钱! ·  2 天前  
孙立平社会观察  ·  孙立平:中国房地产,走的不是周期性波动,而是 ... ·  2 天前  
孙立平社会观察  ·  【八面来风】这届退休老人,真有钱!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华尔街日报·派

《华尔街日报》所见证的130年世界风云

华尔街日报·派  · 公众号  · 时评  · 2019-07-09 15:37

正文

图片来源: JUSTIN METZ


尊敬的读者:


一百三十年前的今天,查尔斯·道、爱德华·琼斯和不幸被忽视的查尔斯·伯格纳泽在他们位于曼哈顿下城的办公室出版了第一份《华尔街日报》。 这是一份仅有四页,在下午出街的报纸。


当时,第二次工业革命让美国快速崛起,而通俗可靠信息的匮乏阻碍了其壮大。 为了满足人们对客观商业与金融新闻日益增长的需求,《华尔街日报》应运而生。 时代垂青,公平、真实、全面的报道和分析前途光明。



从那之后,《华尔街日报》一马当先地记录着美国资本主义的变革,及其对美国人的生活乃至世界局势的影响。 人类历史上的任何其他时期从未上演过规模如此庞大、节奏如此之快的变化。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因而包罗万象: 数万家公司的创立和倒闭; 汽车、航空航天、石油和娱乐等新产业诞生; 两次世界大战和众多其他冲突爆发; 科学技术深刻进步; 革命性的社会运动陆续上演; 美国和世界消费经济崛起; 全球化的进程戏剧化地演变。


世界风起云涌之时,成为我们不断成长之机。 我们已从纽约的一个小办事处发展为一家全球性的机构,我们的记者驻扎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在全方位的媒体平台上以多样化的内容形式为超过260万订阅会员提供新闻服务。 当下,是我们的历史上读者群最庞大的时刻。


创刊纪念日为我们提供了回首过往的机会。 你可以在本公众号的对话框中发送“ WSJ130 ”获取《华尔街日报》130周年纪念刊的电子版。 其中的文章只是我们所报道的众多史诗级事件、重要人物和关键时刻中的一小部分。 不过我们相信,《华尔街日报》在那些历史关键时刻的一线报道至今仍有价值,并耐人寻味。 你会看到,我们的某些记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偏见和限制。 而《华尔街日报》将过去130年里发生的一切,以及亲历者的感受如实地呈现了出来。


1914年8月17日, 巴拿马运河开通 | 载着官员的Ancon号汽船成为第一艘通过该运河的大型船只。


1941年12月8日, 我们的责任 | 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正式对美宣战。


1964年2月12日, 英国潮流来袭 | 披头士乐队风靡美国,大受青少年追捧。这对于追星族的父母来说可能是个要破财的坏消息。


1989年11月10日, 倒下的象征 | 柏林墙倒塌,标志着分割东西德的铁幕终结。


2001年9月12日, 恐怖的一天 | 目睹了9·11事件的人们永难忘记那噩梦般的画面:坠落的尸体、刺鼻的浓烟,以及灾难中的英雄主义。


2001年12月11日, 中国开启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国的征程 | 世贸协议让中国改革派官员更有理由推行改革,国企利益面临挑战。


这些历史报道还证明,尽管世事变迁,《华尔街日报》的基本使命从未改变: 公平、真实地记录塑造我们时代的力量,并帮助我们的读者理解这个世界,让他们在其间游刃有余。


这项使命至今仍然重要。 即便在一个充斥着海量信息和缭乱数据的时代,人们仍需要确定性。 实际上,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们对可靠、连贯报道的需求甚至有增无减。 而我们,将继续致力于满足您的这一需求。


Matt Murray

《华尔街日报》主编




你可能还关注

东南亚为何难以接棒“中国制造”?

苹果为何将Mac Pro生产移往中国?

美联储降息后该如何投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