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分享
一、 背景介绍
本人主要负责钱包项目财富及泛金融相关的产品及业务系统的搭建,同时也协调健康产品相关的规划工作,移动健康管理及医药医疗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自己也相对比较感兴趣,今天希望通过交流一些对行业层面粗浅的认识,抛砖引玉,获取更专业独到的观点和见解。
钱包项目背景是在融资服务、财富管理、金融科技以及投资管理等相关领域进行布局及运营,以XX钱包作为主要入口。
今天会通过用户、行业、痛点和资源角度来简述一下。
二、 用户特征
从身体健康角度可以将用户分为四种客群
从个人健康探索历程来说分为四个阶段
观望期、探索期、坚持期及分享期。这4个阶段,是消费者从菜鸟变成健康达人的必经之旅,也是大健康企业可以发挥自身商业价值的历程。
-
健康历程始于“
观望期
”。在此期间,消费者的健康意识不断提升,但是并未实际执行健康计划。例如消费者开始关注养生、保健食品相关的信息,产生运动的意识,但是并没有形成健康行动。
-
进入“
探索期
”,消费者开始有意识地尝试一些健康相关的活动,如购买保健品、注意膳食平衡;同时提升了运动积极性,定期进行诸如跑步、无氧运动、游泳等行为;但在这一阶段,消费者仍然没有形成对于健康生活规律而系统性的习惯。
-
消费者在众多健康相关活动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的活动,并持续进行时,则是进入了“
坚持期
”。基于前面两个阶段的积累,消费者也感受到了健康给生活带来的积极能量,从而开始形成系统而持续的,与健康相关的行为。例如坚持服用保健品,拥有自己的运动健身计划。
-
而在“健康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消费者开始与身边的朋友或在更大范围的社交圈输出经验和心得。我们将这个阶段称为“
分享期
”,消费者在这一阶段已经拥有了一定健康信息的积累与感受,成为这个领域的“意见领袖”,可以向其他人分享观点与咨询;对自身而言,到达“分享期”也意味着自己完成了一个健康历程的周期,是一个从菜鸟变成健康达人的蜕变。
从生命周期角度看待个人健康需求:
三、行业趋势及产业链
关于大健康的粗分类:
中美大健康环境背景的差异:
移动健康产业相关方分析:
医疗资源提供方-医院/医生:医疗体系的核心资源。能否接入医院对移动医疗商业模式直观重要,因此医院在移动医疗产业链中拥有较高的话语权和地位。考虑到移动医疗可能对医院现有利益链条进行重组的情况,医院对移动医疗的付费能力和付费动力都不会太强;
-
医疗保险(包括商保、社保等):移动医疗通过远程医患交流减少上门问诊、慢性病管理等形式。有案例证明产品能够明显降低患者就诊和住院次数,可有效节省患者医疗费用。因此医疗保险将能够从移动医疗的使用中获得较大的收益,付费意愿也会较为明显;
-
患者:作为移动医疗的最终受众,患者通过付费的app或购买可穿戴设备的形式接受服务。短期内移动医疗并不能直接帮助患者实现身体疾病的医治,而当前患者看病费用又主要由医保承担,付费购买移动医疗服务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吸引力有限,支付意愿较弱。并且部分移动医疗终端设备单价较高,对患者的支付能力有一定要求。
-
IT支持:目前IT的主要需求来自公共卫生领域的后台系统和设备。虽然IT企业对新型商业模式的尝试(如可穿戴设备、远程疾病监测设备等),也保持着开放和参与的意愿,但是移动医疗领域IT部门的参与度仍取决于市场需求的培育;
-
监管方:主要指政府药监部门、卫生局及医保管理者,为推动行业的市场化进程提供导向和监管。另外,从政府角度来说,移动医疗有助于降低医保费用,改善以往医保费用与GDP同比例上升的态势。监管方应该会倾向于支持这一发展方向。
-
药品、设备供应商:由于医院牢牢把控处方药销售渠道,药品智造与流通企业是典型的买房市场,销售渠道费用一直在药企的收入中占比较高。据统计,2014年医药制造行业销售费用占收入的平均比例达到11.6%,远高于食品和饮料制造业。渠道费用的居高不下也是我国药品价格虚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能够获得向医疗机构专业工作者和患者精准推送的营销渠道的情况下,药品、医疗器械和设备供应商有充足的动力向移动医疗厂商支付渠道费用。
四、移动健康行业巨头简介
阿里
腾讯
百度
妙健康
平安
五、垂直领域典型应用
垂直平台-医疗服务
垂直平台-运动
六、近年健康领域行业趋势
科技趋势-基因组学
科技趋势-人工智能
技趋势-医疗机器人
技趋势-区块链
技趋势-科技医疗化
科技趋势-体外诊断
生产关系-医疗机构
生产要素-互联网医疗
生产要素-互联网医院
消费升级-需求倒逼市场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