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兰阁
这部戏有深厚、苍凉的历史感,在舞台上呈现了久远的戈壁开发改造的历史,回溯了戈壁几十年的开发、改造、建设。通过小戏表现了几十年的东西,表现了一方土地的一方人,很震撼,很感人。
该剧是很有文学味、高质量、有韵味的演出,作者身上一定受到俄罗斯文学的影响。父与子的矛盾是永恒存在的,在两代人的冲突和对立中,写出了共和国历史的曲折性。该剧有浓浓的乡愁,表现出了一个时代的情绪。主演都很投入,把情感演得很完整。
音乐上,加了回族的音乐,大气,很舒服。舞美换得挺好,但几种画法比较冲突,不能同时放在一起。作曲很棒,有些地方很有突破,但不足的是疙疙瘩瘩的,很多动情之处应该唱,但都用了场景音乐,伴奏有一种荡气回肠、如泣如诉的感觉,但是如果用群唱、对唱,大量用流畅的唱,戏曲味儿就浓了。闪回有点太随意,悬念有点淡化了。节奏不够明快,立春的转变不够漂亮。
谭志湘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名誉会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这部戏贯穿全剧的是“情”,有21世纪边塞诗的感觉,抓住了大情大爱,抓住了对戈壁的深情。在这个大前提下,有父子情,一句也不说情字,但情深深打动人。
这个戏对新疆这片多民族土地上各民族开发建设,以及回族人民对这片土地寄寓的深深情义,进行了深入的开掘和展现,蕴含着民族团结的内涵,很难得。对于题材的把握非常好,写了父子两代人对戈壁不同的理解。戏好在承认代沟的存在,但不进行对错高低的评价。舞台有些戏剧化的处理非常不错,舞台处理相当灵活。演员有较高的表演水平,把这出戏撑起来了,要加强对演员的宣传。
另外,在剧本上还可以再做一些打磨和梳理,对尔萨这个心结解的不够好,可以把这条线写得更富戏剧性,与老村长的个人品格联系起来。立艳的婚事问题,和村长连得不自然,不能说服人。戈壁情是这部戏最大的亮色,突出这点,把一般化的枝枝节节消掉,会使戏更干净、精彩。
张之薇
在《戈壁花开》中,编剧在创作中用艺术方法为我们创造了真正的人,对个体情感、亲情、自我感情的张扬是创作观念的进步。戏中父子两人隔着虚拟的门进行交流的这场戏非常精彩,通过这个场面看到了立春为什么不愿留在戈壁,人物的情感交流在此用戏曲手段展现得非常好。也让观众理解了为什么立春与父亲的长久对峙。而之后父亲卧床时,乡亲们出现,角度发生变化后,让立春对父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个情节的设置为后来父子和解埋下伏笔。
整体情节环环相扣,将每一个人物的心理都塑造得很好。当然,编剧也有一些瑕疵,比如,丁志刚和马立艳恋爱的这条线,前后的情节没有形成足够连贯,这是编剧上小小的遗憾。
剧中的演员非常好,马忠厚生病卧床后与妻子用花儿互诉衷肠,回忆过去,情真意切。花儿非常好听,唱词非常鲜活。特别泥土气息,特别民间,特别有野味。马忠厚病中独自走到戈壁滩,用大段的独唱,将他对这个土地的爱抒发得淋漓尽致,也从马忠厚的角度为父子和解埋下伏笔。这段也很鲜明地体现了用曲子戏的唱段和唱腔,很好地推进了情节、人物关系及人物的情感变化。对该戏的建议是,舞台布景稍显粗糙,可以改进。
柯凡
编剧方面,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主题的设置和戏剧技巧的运用。线索清晰但不单调,传达的东西也很丰富,既有历史的沧桑感,也涉及到很现实的问题,跟现在提出的现实要求联系得很紧密。呈现出来的好像是反映家庭问题,实际表现的是社会和时代的问题,两代人的矛盾以及社会上的诸多矛盾,浓缩在父子之间。在一个封闭浓缩的时空中设置戏剧冲突,与《雷雨》有相似之处。父子两人对话,为了表现内心的挣扎、冲突、波澜起伏,音响设置了浓浓的雷声。
剧中运用闪回的技巧,故事层层推进,通过情节的推进和细节的刻画很好地塑造了人物,人物真实,每一场人物的情绪都有变化,使得人物很丰满,有血有肉。戏剧节奏把握较好,缓急交错,相互调剂。整体比较大气,很开阔,有情怀,有气象。主角的戏比较充分,但支线上的问题没有交代,整部戏前半段对人物(马忠厚)情绪的处理过于简单化,语言的设置有些突兀,可以再改善一下。
李小菊
《戈壁花开》成功地把歌颂全国劳模的宣传品打造成耐人寻味的艺术品,剧作以马忠厚与立春的父子冲突为主线,反映的是当前转型期农村普遍面临的持续发展的问题,以及家庭关系中永恒的父子关系问题。
恪尽职守的村长马忠厚忽略了对家庭和儿子的照顾,导致儿子心中的童年阴影和难解的心结,是父子矛盾的关键所在,剧情即围绕着这个“心结”的形成和父子从冲突到和解的过程展开,情节设置丝丝入扣,充满戏剧张力,细节表现如油炸大豆和五彩石又意象独特、打动人心。
不过儿子马立春的心理转变表现得略显不足。在导演手法和表演上,马忠厚将儿子拒之门外的一场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以人物左右位置的转换表现门内门外的空间变化,以表演区从舞台后区到前区的转换,来表现当下与过往、回忆和往事,既继承了传统戏曲独有的虚拟性、程式性和时空自由转换的特点,以及空灵自如的美学特征,又有创新和突破,非常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