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的《丑小鸭》作为200年来最经典的童话,诞生以来,风靡全世界,成为一个经典原型,给无数作家深刻的启迪和灌溉。
很多人认为那个丑小鸭就是安徒生,他也确实喜欢运用类似的手法。但我更愿意认为丑小鸭融入了作者的人生体验,并非仅仅等同于作者自身。
的确,安徒生家境贫寒,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他想做芭蕾舞演员,想当歌剧演员,这些愿望都没能实现。
他开始创作后,在丹麦又不断遭到嘲笑和排挤。这些可以说都是安徒生不幸的遭遇,但反过来说,安徒生幸福的际遇更多。
在他自传《我生命里的故事》的一开始,他就这样说:“我的一生是一部美丽的童话,童话的情节曲折动人,主人公幸福无比。”
这话绝非空穴来风。
出生于欧登堡的安徒生是个独苗,被父母惯得不得了。从小安徒生就是被当作贵族抚养的,他常常和鲜花做游戏,那实在是一个幸福的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个年轻鞋匠,但才华出众,富有诗的灵感;他的妈妈虽然对外面的大千世界一无所知,但是富有爱心。这些最初的品质都是安徒生后来文学萌发最重要的种子,它们埋在安徒生的生命里并最终发芽开花。
在安徒生后来的生活中,哥本哈根皇家音乐学院的院长西伯尼、独舞演员大伦等等,尤其是国家枢密院的科林,更是终生关注和爱护安徒生。
在自传中,安徒生这样评价科林:“没有哪个父亲比他对我更好,过去如此,现在也是如此。没有人像他那样为我后来的进步和荣誉那么由衷地欣慰,没有人像他那样,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给我衷心地安慰,对我像对自己孩子那样关爱,他给我帮助时,没有一句话,没有一个眼神会让我感觉负债深重。”
像这样无私给与安徒生援助的人还有很多。安徒生曾经努力写作长篇小说,但丹麦的一大大物理学家告诉他:“写小说可以让你成名,写童话可以让你不朽。”所幸的是安徒生听从了他的劝告。否则,就没有《丑小鸭》。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饥饿,并不是仅仅因为缺少食物,也因为缺少安慰和爱;有很多人寒冷,并不仅仅因为缺少衣服,也因为缺少人的尊严和平等。可以说,安慰和爱,尊严和平等,安徒生都曾经缺乏过,但又曾经如神话般的获得过。
丑小鸭不应该仅仅是安徒生自己的人生,更应该是安徒生的人生体验。这是两个概念。
比如丑小鸭中,难道没有安徒生的父亲——汉斯·安徒生的影子,这个小鞋匠,才华出众,充满文学天赋。本该执笔的手,却只能做鞋子。这种痛苦难以言说。
他的鞋架上放着很多伟大作品。安徒生就是他的一切,他为这个儿子而活。星期天,他给安徒生做玩具和图画。朗读拉封丹和霍尔堡的作品或者是《天方夜谭》。
安徒生说,只有这个时候,才能看到他的笑容,作为一个手工艺人,汉斯·安徒生,这个可怜的父亲,他的一生从来没有真正快乐过。他梦想着读书,这是丑小鸭飞翔的翅膀。
有一天,有个文法学校的学生到家里来订购一双新鞋,安徒生亲眼看见自己的父亲泪眼闪烁。包括父亲后来突然间要当兵入伍,都可以看成是这只“丑小鸭”的一种挣扎。汉斯·安徒生,是一个折断翅膀的天鹅。
难道安徒生的母亲,这个伟大的女人身上,就没有丑小鸭的影子?
这个没有文化的女人,却天然具有一颗高贵的心。她小时候曾经被外公、外婆赶出来乞讨,因为无法放下脸面乞讨,她只好在欧登塞的一座桥下哭了一整天。
在《她是一个废物》里,安徒生这样描写他母亲的原型,因为嫁给一个可怜的手工业者,她只能做洗衣工养家糊口。因为整天泡在冰冷的水里,只能拿酒来御寒,而别人却以为她是自暴自弃、借酒浇愁的“废物”。这样的凄惨经历,难道不可以看成走投无路丑小鸭的生活原型之一?
要知道“只要你是一颗天鹅蛋,就是生在鸭棚里也没有关系的。”这只是安徒生的一种信念,甚至是长久以来安徒生对自己命运的一个暗示,而这个暗示,无疑具有启蒙价值和颠覆意义。
其实,对安徒生个人而言,丑小鸭不仅应该看成是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更应该看成他作品的经历。
从作品的情节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着重叙述和描写的是丑小鸭因为世俗眼里的“丑陋”,还有世俗眼里的价值功能的缺失,而受到种种排挤、嘲笑和打击,以及这种排挤、嘲笑和打击给他带来的悲哀、难过、沮丧和自卑。
在巨大的不幸面前,丑小鸭无能为力,他所能做的就是沉默、忍受和逃避,“只要别的鸭儿准许他跟他们生活在一起”,他就很满意了,只有能喝一口沼泽里的脏水,他就心满意足了。根本不敢去想它本应该获得受尊重的爱的权利,甚至连结婚的权利也不敢去拥有。
丑小鸭很少有 “奋斗”的动机和行动。它所有的逃亡直至振翅飞翔,除了在老婆婆家受到猫和母鸡的排挤之外,他觉得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更广阔的空间,此前更多的是来源于逼迫和挣扎。
如此看来,编者认为的:“作者笔下的这只丑小鸭,处处受排挤,受嘲笑,受打击。但他并没有绝望,也没有沉沦,而是始终不屈地奋斗,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天鹅。这一切缘于他心中那一份恒久的梦想。你我都能成为一只天鹅,你会成功的,不过有很长的路要走……”就失去了文本的依据,而只能看成是道德外衣下的自我架空。
弄清《丑小鸭》到底想传达什么?我们不能不看看作品写作的动机和背景。
这篇作品是安徒生在心情不大好的时候写的,那时他有一个剧本《梨树上的雀子》正在上演,像他当时写的许多其他作品一样,这篇作品受到了不公正的批评。
安徒生曾在日记里写道:“写这个故事多少可以使我的心情好转一点。”这就是说,安徒生是在用丑小鸭来安慰和激励自己,使自己不至于被堆积的责难打倒。
那个时候安徒生的作品在欧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歌德、大仲马、海涅等人,都把安徒生引为座上宾。
但安徒生在丹麦国内却很少受到公正的评价。甚至安徒生最敬重的诗人海堡,曾经帮助过安徒生的人,也对安徒生表现出了厌恶,海堡的态度对安徒生更是致命的打击。
安徒生所有不署名的作品,都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但只要是安徒生的署名作品,那就一定是庸俗不堪,整个丹麦疯狂地歧视安徒生,“因为你是安徒生,所以你必须挨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