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证监会就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这一消息在资本市场掀起轩然大波。对上市重组松绑,这是对当前过严政策的纠偏,或是炒壳风潮又将来临的前奏?
昨天,证监会就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不同于以往的是,这次的修改稿主打“适应性”和“包容度”这两张牌。简单来说呢,就是在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上,监管开始松绑了。
受到这个消息的影响,今早开盘后,三大股指集体大涨。ST板块可想而知掀起了一波涨停潮。截止到收盘呢,两市的涨停个股超过了150多只,创业板的重组概念股表现尤为亮眼。
具体来看,证监会准备从四个方面来松一松上市公司身上的枷锁。
首先,是要取消重组上市认定标准中的“净利润”指标。为了防止市场上常见的亏损、微利上市公司保壳,养壳的乱象,此前,证监会对于净利润有着严格的要求。取消这项指标就意味着,亏损上市公司注入大股东盈利性资产不一定构成借壳。
第二个方面,是将“累计首次原则”的计算期从五年缩短到三年。这里说的“累计首次原则”指的是在你买到上市公司的壳以后,多久后注入自己的资产才不算借壳,原来是五年,现在是三年。
第三个方面,就更“厉害”了。原文叫做支持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创业板重组上市。白话翻译一下就是,创业版以后也能借壳重组了。这在三年前重组修订中,可是明令禁止的。
最后一条,是恢复重组上市的配套融资。之前,为了抑制投机和滥用融资便利,配套融资一直被拦在红灯区。如今看来,或许是要放行了。
总结一下,监管层似乎终于要结束对壳的打压了。在多位市场人士看来,这是监管在纠偏目前过于严格的并购重组政策。
实际上,在并购重组这件事儿上,证监会的态度的确有些游移,时松时紧。比如说三年前,证监会出台了号称是史上最严的重组规定,重点打击那些规避监管的“类借壳”。那一年,有123家A股公司的重组黯然收场。
不过,去年10月份,证监会出台了一系列并购重组的新政,一改严厉的做派,放松了多项指标。同时,还把IPO被否企业的重组上市间隔期从三年缩短到六个月。一时间,市场再现“炒小”“炒壳”热,ST板块集体走强。说起来,跟今天的A股倒是颇为相像。
我们在之前的节目中说过一回游资“炒壳”、“炒烂”的套路。去年11月份,也就是证监会出台并购重组新政后没多久,市场上就出现了几只妖股。像是恒立实业、*ST长生这种半死不活的上市公司在政策的松绑下,一路疯涨。
都说炒壳是个轮回,这回故事还会重演吗?
证监会公告的最后一段是这么说的,坚决打击恶意炒壳,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遏制“忽悠式”重组等市场乱象。这听起来有些耳熟,我带大家复习一下三年前,同样来自证监会的一纸文件,说的是,强化对“忽悠式”重组的监管力度,抑制投机炒壳。
这车轱辘话之所以会说来说去,本质上还是因为发行制度痼疾。上市的门槛高,“壳”就始终会是稀缺的,稀缺的就会被炒。
官方的说法是,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一些公司经营困难,业绩下滑,需要通过并购重组吐故纳新,提升质量。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这是一个两板并驾齐驱的时机。他说,之前主要是为了保持创业板的“纯洁”,如果没有不能重组这条限制的话,担忧传统的企业会到创业板浑水摸鱼,通过并购很容易把传统产业带到创业板进行上市。不过,现在正值A股市场的改革时期,创业板或许可以追逐科创版的脚步,两个板块一起带动存量市场加速改革。
张鸿今日评:
两板并驾齐驱——原来是科创板成为了那条搅动A股市场的鲶鱼。只是在著名的鲶鱼效应里,一直有两种结果。一种是竞争加剧,一种是鲶鱼被同化。
上市重组迎松绑,你认为,这是一种纠偏,还是炒壳重现的的信号?
欢迎在文末留言,加入我们的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