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壹心理
壹心理官微 | 关注心理公开课,每周听心理大咖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壹心理

“你根本不想自己过得好”| 这个颠覆常识的心理学真相,是时候揭开了!

壹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4-09-19 10:56

正文



我们知道,人性的本质是趋利避害。

但回到生活中,你可能会发现这条常识特别反常:

你经常陷入感情纠葛,爱上让自己苦不堪言的人;

每次全力准备,到关键时刻就会迟到、拖延搞砸事情;

明明很讨厌父母的坏脾气,可还是忍不住对着孩子发火;

下定决心好好工作,到头来还是为同样的理由辞职;

知道熬夜对健康不好,可还是忍不住晚睡……

如果要符合逻辑,那么可能的解释只能是:这么做对我们有好处。

你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在临床上却是真的。

要说明这一点,我得先讲讲一个来访者的故事。


“我其实挺渣的。”这是她说的头一句话。

据她自己描述,她从初中开始喜欢玩一种“游戏”,就是爱有意无意吸引男生。

在一定程度上,她身上那种强硬张扬的性格,确实能吸引不少欣赏这种个性的人。

但是,直到男孩表白,关系建立起来之后,她就往往没了兴趣,忍不住想逃离

她开始故意冷着对方,比如延迟回复消息,约会时习惯性迟到;或者没事找事,等对方提出分手,还让对方觉得挺对不起她,仿佛自己才是渣男。

工作上也是。她能很快上手一项陌生的业务,而且还干得很不错,同事和老板都很欣赏她。

可等她被委以重任,她就开始掉链子,在关键节点把事情搞砸,令大家特别失望。

她一直以为只是没遇上对的人、对的工作。

直到有次,她遇到一个男孩,他的外表看起来很有趣,她下意识就想接近他。

后来她发现,和之前遇到的男生不同,他非常温暖踏实,这个人能使她柔软下来。


但不知道是不是报应,她一边想要亲密,一边又控制不住破坏关系。

她会无来由刺激对方,比如和其他男孩搞暧昧,故意让他看到聊天记录;

吵架时,她经常玩起冷暴力,好像在考验他的诚意,直到对方伤心离开,留给她一句话:“你是个捂不热的人”。

她说她有种感觉,人和人之间就是为了最终的分离,无论是什么关系,一想到这个就会很孤独、麻木。

“这种感觉是怎么来的呢?”我问她。

她开始回忆起童年的一些事。


在她印象中,她的母亲控制欲特别强,对她有很多的要求,而这一切都源于家里的重男轻女。

她妈妈本来是非常倔强不服输的人,但自从嫁给她爸爸,她一人包揽所有家务,还受尽奶奶的气。

心中积蓄着巨大的不满,为了安慰自己,她把气撒在自己身上,却对弟弟宠溺有加。

她觉得妈妈在虐待她,无视她的存在,专捏软柿子,她只好变得强势起来,就像套上一副坚硬的铠甲,别人就不能随便欺负她。

听到这里,你可能也发现,她其实并非生性冷淡,反而特别渴望被人看见、被人在乎,被人接纳。


说着说着,她才开始察觉到自己的这些情感情绪。

她突然明白,原来自己之所以一直重复那些游戏,是因为他人的爱慕满足了自己的这些需求。

而当关系进一步亲密,她的潜意识就会拉响警报,提醒她外在的伪装迟早会被拆穿。

可以想象,消灭这种担忧的好方法,就是在对方没看清她之前,摧毁这个机会。

换句话说,意识上,她当然不希望这样做,但潜意识中,这样做对她有好处,至少保护她内在的自卑不被发现。

在心理学上,其实是一种防御机制,用来保护自己。

后来她跟我说:“我终于明白那份疏离,那些自卑的由来,不过是生命早期对爱的渴望而已。”

当她深入了解自己的体系运作,她终于理清自己的内在,放下该放下的东西,去做那些该做的事情。

上个月,她打电话跟我说,已经和稳定交往两年的男友订婚。


不得不说,人的本质是趋利避害的,是想保存好自个儿的,但是我们很多人对自己缺乏了解,所以内在的各部分总是在打架。

这些架打在暗处,消耗着我们的能量、时间和金钱,让我们不断走上老路、弯路,而我们自己却不知道。

心理大咖张沛超说:“如果我们把内心比作花,那么最里头就是我们的生命力量,只不过包裹花心的花蕊、花瓣、花萼和花丛,也就是我们的核心信念、情绪感情、防御模式和人际行为,常常会干扰我们的探索。”


唯有拨开这一层层遮盖,我们才能理清自己的需要,重塑舒服的交往方式,化解内心冲突,而不是模仿套路,一味付出,压抑自我,不舒服也不敢说。

才能跳出舒适区,扩充成长的边界,知道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

看到混乱的情绪背后的渴求,分清自己的喜欢与不喜欢,才能疗愈创伤,开启内在动力,而不是被愤怒、悲伤、恐慌折磨,终日游走在情绪化的边缘。

让底层的信念意识化,才能跳出狭隘的观念,从潜意识中汲取智慧,打造一套强大的自我底层逻辑,实现真实意义上的成长,而不是被内外的声音左右,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做不到。

在独特、短暂、不可逆的一生里,减少无意义的折腾和内耗,需要我们做到两个字:知己。

不然,我们每天在焦虑中奔忙,最后可能还是碌碌无为。

为此,我们邀请了哲学博士、心理学硕士,专注心理咨询10+年的张沛超老师开设这堂《知己心理学:剖析自我,找到成长的答案》

带你剖析人际关系,解除防御伪装,分析情绪感情、识别核心信念,抵达潜意识的智慧,做自己的知己,找到变好的源动力。

《知己心理学:剖析自我,找到成长的答案》

大咖好课优惠
限时立减30元
优惠时间:9月19日-9月23日
iOS用户由于小程序支付限制,
请移步公众号后台回复【知己】获取链接

👇先领券,再购买


这个课和一些常见的自我探索工具,比如星座、占卜有什么不同?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张沛超老师分享的他自己的故事:

“在我少年时代,刚知道星座这回事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是巨蟹座的。

读完巨蟹座的描述,我的第一反应是感到疑惑的,因为我好像不是这样子的。

但是转念间我又想,肯定是我不对头,我应该活得更像巨蟹座一点。

所以,不知不觉间,我变得有点像巨蟹座了。

直到星座流行起来,我才头一次知道,原来星座不是按农历算,而是阳历,这下子我就变成狮子座了。

接下来,如果我相信这些工具,我就只好抛弃巨蟹座的特质,花时间学着变成狮子座。

也就是说,如果参考一些框架的话,哪怕是科学的框架,我们很自然会往上套,但并不是我们骨子里、经验里的东西。

这么做,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勇气,一些方向。

比如,我发现书上说自己这类人应该是不计后果的,假如我好像是有一点计后果,那么我的做法应该就是不对的。

与其同时,我们很可能会中了别人的套路、别人的路数、甚至是别人有意的催眠,给自己平添不少麻烦。

比如,我的一些来访者从小被父亲说丑,或者被母亲说傻,“你是我见过的最傻的孩子,谁谁谁都比你要能干得多”。

可见,这也是一种框架。多年来,他认同父母的这些界定,忽视身上的潜能和其他可能。

某天当他抛弃这个框架,全身心地投靠另外的标准上,把那个当成是不知道的自己,新的麻烦就会找上门来了。

换句话说,这些框架只是为了迎合我们的假设:自我是不变的,找到这个自我就完事了。

你可能试过,你本以为了解自己,但当你经历着体验着,发现并不是你所想要的,才知道自己根本不了解自己,陷入焦虑惊恐的情绪中。

实际上,自我一直是流动的,对自我的观察是无穷无尽,永远不会封闭,每次都会有新的发现。”

▍这个课有什么特别之处?


▍这个课怎么安排?



▍课程收获

学习效果因人而异,由于学习积极性、投入程度等因素可能有所差异。

▍适用人群



《知己心理学:剖析自我,找到成长的答案》

大咖好课优惠
限时立减30元
优惠时间:9月19日-9月23日
iOS用户由于小程序支付限制,
请移步公众号后台回复【知己】获取链接

👇先领券,再购买

▍Q&A

Q1:课程购买后可以申请退款吗?
A:该课程为虚拟产品,课程一经购买,不予退款。

Q2:课程可以听多久?
A:报名后,可无限次重复学习。

Q3:报名后如何观看课程?
A:报名后关注【壹心理精品课】公众号,进入菜单栏底部 → 课程大厅 → 课程订单,即可查看已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