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微信输入法开始推送 AI 功能了,支持在任意窗口输入完文字后按下等于号获得解答。继剪切板跨设备同步、查看剪切板历史等功能,又多了个必须用微信输入法的理由。
目前 Windows 版和 Mac 版已经支持该项新功能。该功能与微信读书 App 里的“AI 问书”功能类似,答案的来源也是微信读书中的书籍。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 Anki 里使用此项功能。在概念
理解淡忘
、
缺少先验知识
等情况下,可以直接调出 AI 的解答来辅助理解或添加参考。
但尽量不要直接用 AI 生成的答案作为笔记,因为没有经过自己思考并组织的笔记会
很难记忆
。正如《认知天性》书中所说,输入越容易则提取越困难;又如《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书中所说,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这样的科研证据和经验证据比比皆是。
严格来说,AI 生成的内容算不上“知识”,充其量只是脱敏的“信息”。半个多世纪以前,艾德勒就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说过,通用规则的
价值有限
。我们应该在学习时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需求等,将一般性知识转换成特殊性知识。这个提醒在今天依然正确,且更加有必要。
在
第 5 版课程
里,我们介绍了许多具体的记笔记方法,其中一种就叫“
条件化
”,即把一般性知识改写成与自己有关的形式。“条件化”是教育学上的表述,我们也可以用朱熹读书方法中的“
切己体察
”来概括,即思考知识与自己有何关系。
以“心流”的答案为例,可以改写成以下种种形式的笔记:
一、从
问题
出发
问:改善专注的思路有哪些?
答:除了日常的一些习惯外,还可以从“心流”的角度进行尝试。
二、从
场景
出发
问:为什么在工作或学习时要主动休息?
答:这样有利于保持效率,产生更多的心流状态。
三、从
目标
出发
问:如何在学习中创造更多的心流体验?
答:自己记笔记,通过用自己的话或拆解等手段,将知识的难度和信息量始终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让待处理的任务始终与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相匹配。
四、从
易错点
出发
问:为什么通过批量导入和复制粘贴创建的笔记很难学?
答:因为未经处理的内容在信息量和难度上都不稳定,经常超出自己的处理能力,所以大脑就会通过走神等方式寻求自我保护。
这样处理过的笔记不仅更容易学习,实用价值也更明确。
须知,用对,才会有用。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