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前几天刚在
青手读书堂
微信群里跟大家分享了这组“书之帕提农”的图片,为之震撼、感动,更想亲自前往一睹为快~~
于是便在我们十月德国行旅里,计划增加卡塞尔文献展这一站,参见文章:(
青手行旅 | 10月15日闭幕,为了十年一遇规模的IGA,德国我们再次出发~~
)~~
卡塞尔文献展(Kassel Documenta)是当今世界最着名的艺术展览之一。诞生于1955年,在德国城市卡塞尔每五年举办一次,与巴西圣保罗双年展(The Bienal Internacional de Sao Paulo)、威尼斯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
被誉为“学术独立、思想深刻、艺术自由”的卡塞尔文献展的确是一场令人趋之若鹜的盛大宴会,那些让我们感到担心的、激动的,以及让我们去思考的事物,都可以在文献展上找到。无论它们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卡塞尔文献展的角色是多重的:国家的文明使者、城市文化的象征、当代艺术风云际会的舞台、自然,它可以被解读的角度更是多种多样。去卡塞尔文献展看什么,甚至不是策展人决定的,而取决于观众自己,它总是提供一个内在无限大的入口给你。
这里先为大家奉上网络上介绍的关于“书之帕提农”更加详尽的文章~~~
正文:
2017年“书之帕提农”
你知道帕提农神庙,
但你知道最近有一位老艺术家
大胆复刻了它吗?
而且是
完美的 1:1
厉害了我的天:
2017年“书之帕提农”
要不是我从网上反复核对照片,
很难相信这是真的。
原来,国外也会山寨嘛——
相似度高达 99%
正面是这样的:
2017年“书之帕提农”和“帕提农神庙遗址”
侧身是这样的:
2017年“书之帕提农”和“帕提农神庙遗址”
鸟瞰是这样的:
2017年“书之帕提农”和“帕提农神庙遗址”
不要以为它是违章建筑或恶搞作品。
其实它是阿根廷艺术家
玛塔·米努欣(
Marta Minujín
)
在德国
卡塞尔用10万本禁书
搭建的装置艺术。
Marta Minujín 和她的模型
这件艺术装置出现在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上,
并在希腊雅典设立第二展区,
这也是文献展首次设立异地主会场。
同时因为这项艺术品的特殊意义,
德国和希腊总统都出席了开幕活动。
“
书之帕特农
”
(
The Parthenon of Books
)
装置艺术利用了10万本书,
组成了比例1:1的帕提农神庙,
主体结构由
钢筋、塑料膜和书组成。
先用钢筋搭建神庙外形,
再用塑料膜将书缠绕在钢结构上。
艺术家的装置艺术多以书本构成,
这也成为了她个人专属符号。
从2016年10月开始,
团队开始接受世界各地的捐赠。
捐赠者需填写简单资料,
说明这本书的信息和被禁的时间。
竟募集到了6万余本图书。
艺术家希望大家了解书的历史。
在不同时代的文化审查制度下,
很多书籍甚至世界名著都被禁,
其中就包括了畅销书
《哈里波特》《达芬奇的密码》等等。
展览位于弗里德里希广场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就在这里有2000多本书被纳粹烧毁,
30余万册书籍失踪。
米努欣却在书籍消逝的地方,
重新竖立起了这座神庙。
在文献展结束之后,
观众们可以把神庙上的书带回去。
她希望人们因为艺术而交流,
并且把“书之帕提农”带往世界各地。
帕特农神庙历史悠久
,
在公元前447年到公元前38年建造。
它10米高、70米长、30米宽。
最初是为一座金色雅典娜雕像而建。
后来它被作为金库,
也曾作为天主教堂、清真寺,
甚至还在1687年成为军火库,
并因此而发生爆炸,
导致南端的永久性摧毁。
月夜下的帕提农神庙遗址
艺术家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意向,
来表达对于民主的追求。
其实,早在1983年,
米努欣就发起过第一次
“书之帕特农”,
只不过在家乡布宜诺斯艾利斯。
1983年12月19日,
2万多本在阿根廷军事独裁期
(1976–1983年)
被禁的图书从地窖中拿出来,
搭建成了“帕特农神庙”。
当这件作品落成之时,
阿根廷恢复民主仅仅过去了一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