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21世纪经济报道
21君陪你度过经济、投资里的漫长岁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州楼市发布  ·  1月1日起执行!全国存量公积金利率统一下调! ·  昨天  
经济观察报  ·  铁路春运购票日历来了! ·  昨天  
首席商业评论  ·  雷军砸千万年薪,挖来95后“天才少女” ·  昨天  
央视财经  ·  金价又跌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21世纪经济报道

“中产阶层”再成焦点!四年后或达4亿人,看看你算么?

21世纪经济报道  · 公众号  · 财经  · 2016-11-15 18:20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21君~
走进经济生活里的一切


导读:中产阶层成员的收入在各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平均值与平均值的2.5倍之间,即从全国层面看,2013年劳动者个人年收入在6万至15万元或家庭收入在8.5万至22.5万元,家庭人均住房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及以上且另有一定数量金融资产者,就可以认为进入了中产阶层;


在北上广深,收入则须达到全国平均值的两倍,即2013年个人年收入12万至30万元或家庭年收入17万至45万,且其住房问题基本解决并另有一定金融资产者,才能在当地称为中产阶层。



不久前,一条因“年收入12万元以上被定为高收入群体,要加税”的新闻,给所谓的“高收入群体”带来不小的恐慌,并引发“中产阶层”的集体吐槽。尽管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专家对此进行了辟谣,但是由此引发的话题仍持续发酵。

11月2日,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将在2030年前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3/4的中国人将成为中产,让“中产阶层”再度成为焦点。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目前已经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不到20%,明显低于与我国处在相同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当务之急是如何扩大中产阶层的数量。


中国“中产阶层”的焦虑

如果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去衡量,中国的“中产阶层”的确有点名不副实。

我们看到美剧里中产阶层的生活是这样的:一辆高级轿车缓缓驶入一座两三层小洋楼,修葺整齐的草坪上两三个孩子打闹嬉戏……但是,当下中国的“中产阶层”离美剧里勾勒出的这种美好画面相差甚远。


李强,1985年出生,从安徽农村走出来,读了个不知名的大学,目前在北京的一家私企工作。老婆是他同班同学,前些年工资比较低,一直没存过钱。他2009年借钱在北京郊区购买了一套小产权房,现在父母住着。他的孩子6岁,为了孩子读书,他在市中心租房,2012年买了辆代步车。目前无任何存款,但也无欠款。

夫妻俩税后月入1.4万,年终奖5万左右,基本上一年收入有20万。他本想在北京城区再买一套房,可目前租住的房子是学区房,要价10万多每平米,一套50多平米的房子,首付就得200万。这么大一笔钱,根本不敢奢望向别人借钱去凑首付。

一般理解,家庭年入20万,也应该算是中产了,但李强总担心若是遭遇到什么变故该怎么应对:“在私企一直有很大的危机感,所以我现在晚上还得学习补充知识。感觉很累,很迷茫。”

李强只是当下充满焦虑的所谓的中产者之一。记者采访了解,让众多所谓的中产者们焦虑的因素表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超高的房价是焦虑的“重心”!

目前,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房价高得离谱,一套房至少四五百万,对比李强家庭年收入20万,根本不算高收入。现实中类似李强的中产者们,除去各种生活成本、开支,确实已没有多少余粮,只能平平淡淡地安于现状,根本没什么奢望。


哪些人算中产阶层?


何谓中产,目前官方没有给出定义。而社会上关于中产阶层的界定一直颇有争议,甚至还衍生出很多关于中产阶层的“定义”,其中不乏“被中产”“伪中产”和“超中产”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混乱现象。

2016年7月,《经济学人》杂志指出:中国的中产阶层有2.25亿人,他们是目前全球最焦虑的人。该文对中国中产阶层的定义是:“家庭年收入在1.15万到4.3万美元,即家庭年收入8万到30万元人民币之间的群体。”

苏海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国际上通行的对“中产阶层”的定义,指其收入和财产处于社会平均水平及其附近区间或收入、财产中位数及其附近区间的人员的集合。如按此定义测算,目前我国有3亿多中等收入群体。

这个数据跟中国的现实国情相比,显然不符。

由于现阶段我国社会平均工资收入不高,大多数劳动者的收入处于平均数以下,社会分配格局还远不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橄榄形”,而是底部偏大、中上部偏细尖的“金字塔形”,据此,苏海南认为,不宜简单套用国际上确定中产阶层或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


基于多年研究,苏海南对中国中产阶层做了严格界定:其收入处于全国或当地社会平均水平与较高水平之间、其家庭生活水平达到全国或当地小康与比较富裕程度之间的人员。

具体量化标准是:中产阶层成员的收入在各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平均值与平均值的2.5倍之间,即从全国层面看,2013年劳动者个人年收入在6万至15万元或家庭收入在8.5万至22.5万元,家庭人均住房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及以上且另有一定数量金融资产者,就可以认为进入了中产阶层;而在北上广深,收入则须达到全国平均值的两倍,即2013年个人年收入12万至30万元或家庭年收入17万至45万,且其住房问题基本解决并另有一定金融资产者,才能在当地称为中产阶层。

按照以上定义,苏海南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并参考一些研究机构对居民家庭收入调查数据测算得出:目前我国中等收入劳动者有1.6亿多,约占全国从业人员总数7.7亿的20%;加上其赡养人口合计约为2.4亿人以上,约占全国人口总数13.67亿的18%。当然,今年已经进入2016年,上述收入和财产标准区间也应适当提高,中产阶层人数和比重也可能会有所变化。


中产收入陷阱远比中等收入陷阱可怕?

当今中国,大家谈论比较多的是“中等收入陷阱”,即一个国家人均GDP始终徘徊在4000~12000美元区间而不能增长到12000美元之上,从而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当下,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带来的挑战还没有厘清,“中产收入陷阱”这一新概念又“横空出世”。

李稻葵,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日前他撰写的《中产收入陷阱远比中等收入陷阱可怕》一文,引发广泛关注。

李稻葵认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大概率事件,但能否避免“中产收入陷阱”值得警惕,中产收入陷阱远比中等收入陷阱可怕。他甚至认为,当今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中产收入陷阱”的端倪。

比如,“最近以来,我孩子的一些同学的家长在忙着办移民,他们担忧的是孩子们不能适应中国高度竞争的中小学教育;我周边的不少朋友,由于担心空气质量对子女健康的影响,也选择了出走;还有一部分家庭,担心未来难以支付高额的医疗、养老费用,决定移民到澳大利亚等公共卫生体系比较健全的国家。即便那些还没考虑移民的中产朋友,碰到我经常问的问题也是:人民币会不会长期贬值,家庭资产如何转移到国外。凡此种种现象,无非集中反映了中产阶层的焦虑。”


在李稻葵看来,中产收入阶层的焦虑,来自高税负下对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忧虑,来自不断攀高的房价和教育、医疗、养老的高成本。更为严重的,“中产收入陷阱”会导致国家丧失社会政治发展的稳定器,导致国家迟迟不能迈入成熟稳定的社会政治发展阶段。

如果李稻葵所言“中产收入陷阱”成立,无疑,中国将面临一个艰难的坎儿。

但是,在苏海南看来,是否会陷入“中产收入陷阱”,要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及其深层次综合配套改革的进展。如果改革力度不大、决心不大、措施不落实,“中产收入陷阱”是有可能出现的。“当下最要紧的问题是,中产阶层的比例还明显偏低,首先要改变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的现状,努力扩大中产阶层的比例,接下来,才是如何避免陷入‘中产收入陷阱’”。


到2020年,我国中产阶层有望达4亿人

目前我国中产阶层比例仅占总人口的18%,当下首要问题,是要扩大中产阶层的比例。

而扩大中产阶层比例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建设的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取得好的效果,确立目标至关重要。


苏海南认为,可考虑到2020年,使中等收入劳动者总数增加到2.7亿,占比提高到30%以上;加上其赡养人口,中等收入群体增加到近4亿,占届时全国人口总数的28%以上。到本世纪中叶,可设定目标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发展成为中产阶层,其总数提高到9.6亿人以上,占届时全国人口总数的70%左右。

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也就意味着,未来4年,通过改革和保持全国经济增速年均不低于6.5%,有希望将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由2013年底的1.6亿人左右,扩大到2020年的2.7亿人,7年扩大1.1亿,每年扩大约1600万,加上其赡养人口,中产阶层将由2013年的2.4亿增加到近4亿。

要达到预期目标,必须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及其深层次综合配套改革。

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意见》瞄准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基层干部队伍以及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等增收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七大群体,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发展中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推出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另外,为保证七大群体激励计划落实推进,《意见》也提出了六大支撑行动。

“如果能够将2013年出台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以及今年刚出台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实好,同时把经济体制、社会体制乃至其他方面的改革都坚定不移、有条不紊地抓紧、抓落实,扩大中产阶层的目标有望得到实现。”苏海南对此抱有信心。

(来源:人民日报主办周刊《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44期)

延伸阅读:中产的标准是什么?

《中国经济网》曾整理了8个中产的标准:

1、月收入4.5万

中产最大的特征就是收入稳定丰富、未来可预期。最新一份关于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的中产阶层调查则显示,中国大陆自认为是中产的家庭月收入在45202元(合6858美元),这一数字在四个地区中排名第二,超越了中国台湾和韩国。
    
2、有百万级资产
  
除了稳定的收入,要想挤进中产的队伍,平时你的流动资产还有够到百万级别。调查显示,自认自己是成功中产的被调查者中,流动资产平均达到人民币150万元。
  
3、还有房子和车子
  
提到中产,多数人还会想到三大件:票子、房子和车子。除了钱,中产有一套潜在的物质标准——他们至少要在一线城市拥有一套别墅或者房子,以及一辆一线品牌的汽车,当然这些都是全额付款的。

4、有良好的教育背景
  
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等软性因素也是中产的判定标准。比如有一流高校毕业、海外留学、高级经理工商管理硕士(EMBA)等高大上的教育背景。

5、追求健康,注重运动
  
调查显示,高达七成的中产人士把健康列为首要人生目标。他们平时很注重运动,以拥有健身卡或者高夫球俱乐部会员卡为标志,还要常常展示骑马、潜水、登山、滑雪等一类运动的特长。不得不说,爱运动绝对是当下中产的重要标签之一。
 
6、旅游、购物、娱乐一个不少
  
定期出去旅游度假是中产家庭不能缺少的活动之一,世界那么大,想去哪就去哪。

7、不失格调的生活品质
  
“生活并不只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用这句话可以文艺地形容中产的生活。居住环境可以不像富翁级别那样奢华,但是在装修、家具等方面的选择却格外用心;吃的可以不是山珍海味,但是要有“享用美食”的愉快追求;夜生活也要丰富,比如看看芭蕾舞,听听音乐会,没事也会在家里喝点红酒,品好茶。
  
8、有道德、有礼仪、有素质
  
如果一个人只是因为有钱而飞扬跋扈、不可一世,藐视他人、素养低下的话,那他算不上一个中产。真正的中产要有道德有礼仪还要有素养,无论是谈吐还是行为都要让别人舒服并感受到尊重。
    

当然,关于中产,每个人可能都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或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迅速实现物质上的中产,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追求和创造精神上的中产。



中产阶级的焦虑是不是矫情?

吴晓波频道曾经发布过一篇文章《中产阶级的焦虑是不是矫情?》中提到,对中产阶级而言,挫败感并不是节节败退的失望,不是无理由的抑郁成疾,而是转型中的焦虑,主要来源于以下两方面:

1、职业能力衰竭


中国所有的产业在这些年都遭到了互联网极大的破坏,或者说重塑。需要转型的不仅仅是行业、企业,而是每一个个体。别说必须与时俱进的广告行业,就连最传统的剪裁师傅,都需要将量身大数据化。
 
按往常,30、40岁是职场人最精壮的时期,现在却都碰上职业危机。

其实职业危机本身并不十分可怕。压死骆驼的最后几根稻草,是旧精英留下的攀比习惯给他们造成的落差压力,以及负责任的态度、攻破困难的决心给他们带来的过劳。他们的脑子他们的里确实有诗和远方,眼前却全是苟且。

2、公共服务不足


高等教育制度、资源与青年人的成长能力和社会的需求极度不匹配。既没有办法挖掘学生的深度才能,又使得知识与工作脱节。
 
医疗分级制度差,在小城市看不了疑难杂症,大城市又排不上号。大家不敢花钱,怕生病付不起医药费。个人保险金额贵而赔付不便捷且不规范。竭尽全力买不动产,力争升值保值,以高储蓄对抗不健全的养老金制度。

这是转型带来的人力资源淘汰和制度滞后无法满足需求触发的焦虑。一方面来自于,钱看似多却不够用,另一方面来自于无论是教育、职场还是享受的上升通道几乎被封死。

不仅仅限于中产,白领、公务员、企业家、工人、农民,无论处于哪个阶层,多数处于焦虑状态……


文章综合自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经济网、吴晓波频道、搜狐财经。


21君
小伙伴们,我生活在哪个城市?你的年收入有多少?你属于中产阶层么?你认为年收入多少才能列为中产阶层?

推荐
阅读



期市“闪崩”调查:约400亿增量资金入场,获利盘涌出致踩踏…


百万年薪要交40多万个税、工薪族叹月月光…个税是怎么计算的?

本期编辑 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