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Mac派
为你的  Mac 加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Mac派

2024,我的一些小变化

Mac派  · 公众号  ·  · 2025-01-24 10:1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按往年的习惯,到年末我都会剪辑一个视频来回顾我这一年。

回看 2024 这一年,我的生活平稳且单调,实在没什么好剪的,所以就写篇文章吧。

2024 年,我是怎么度过的?

带娃,写文章,剪视频,有机会就下楼晒太阳,每周逛一次超市、商场或公园,极少出远门。

作为一个父亲,这一年里我自认为当得还算称职,但作为一个自由职业创作者,这一年实在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果——或者说“作品”。

不过这一年我自身在习惯养成和认知上确实有一些小的变化。

看书变成一项习惯

2024 年可能是我书看得最多的一年,不但体现在书的数量和看的时长上,更重要的是我比以前更“会”看书了,这得益于去年初看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以及几本关于笔记的书。

很多年前我就看过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当时看不太懂,也没有什么获益。去年初在多抓鱼凑单加了这本书,再读的时候便觉豁然开朗,原来自己过去的看书的方法是如此的低效和单一。它让我认识到不同的书有不同的阅法,也让我重新理解了读者(我)与书(作者)之间的关系。

有些大家都说好的书,自己看不懂也没关系,可能是时机没到。

我曾被一个网友追问,你有了孩子,还是自由职业,哪有那么多闲时间看书?

其实只要自己想看,时间总是有的。我除了会买纸质书,更多的时间我会在 Kindle 上阅读。Kindle 的机动性更好,在家里只要有闲功夫我基本是 Kindle 不离手。我和妻睡前也会各自看一会 Kindle(这也是很好的助眠习惯,但不推荐用手机看)。

另外,重新爱上看书之后,手机社交媒体以及短视频对我的吸引力大大降低,时间未必是挤出来的,也可能是换出来的。

很庆幸自己把看书这个小爱好变成了生活中的一项习惯。只要有书在手,便不觉得无聊,也不会觉得浪费时间。而且看书也是一项成本极低(即便是买实体书,也比很多爱好更省钱),但长期受益往往很大的爱好。

因此我的第一个小改变就是 更会看书,以及把看书变成一项习惯

最近正在看的书

对 2024 年我看了哪些书感兴趣,可以看 我之前写的这篇文章

多写,学写

《卡片笔记写作法》的开篇前就有一句话:“不写,就无法思考”。

看书是一种大脑输入型活动,但仅仅停留在“看”是不够的,如果不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就很难真正理解,而如果不通过亲身实践来验证和调整,就无法把看到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认知。

我观察到的很多牛人都有借写的过程来让自己思考的习惯:保罗·格雷厄姆、费曼、Derek Sivers……
If you're thinking without writing, you only think you're thinking.
如果你只思考而不写作,那你只是自以为在思考。

—— Leslie Lamport

我开始意识到“写”作为一种思考过程的重要意义。

读(输入)——写(思考和理解)——实践(验证和修正)——重读。

我自认为自己写作水平很一般,所以除了多写,我也打算学习一下如何写得更好。我关注的多位博主都在自己的文章中分享写作心得和经验(以后再写一篇文章跟大家分享),我也找了一些关于写作提高的书来学习。

我的笔记里有一个类目叫“写作提升”

因此我的第二个小改变就是 认识到写作(输出)的意义,以及学习如何写得更好

开始每天写日记

2024 年 12 月的一天,在看了 Derek Sivers 的一篇题为 Benefits of a daily diary and topic journals https://sive.rs/dj 的文章后,我决定开始每天写日记。

我从 2013 年开始在简书上写文章,后来在自己搭建的博客网站上写,断断续续到现在也写了十一年了。而直到去年我才意识到过去写的一部分博客(blog)文章,其实应该归做日记(diary)。

于是我花了一天时间把更该归为日记的文章从博客中提取出来,另建了一个文库专门保存和写日记。

为了让写日记这件事变得尽可能简单和可持续,我还对怎么写定了一些要求:

日记来记录我这一天发生的值得回味的生活点滴(哪怕它看起来很无聊也没关系),以及当下的想法和感受。

对我来说写日记有两个好处:一是在对这一天的回顾和反思过程中,多数时候可以让人获得放松和平静;二是写日记是给未来的自己(以及最亲近的人)看的,人的记忆远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靠谱(你现在能马上回想起上个星期三发生了什么事,以及那一天你的心情如何吗?),日记的价值需要跨越时间——几年、几十年甚至更久——才能显现。

持续跑步吧

受《超越百岁》这本书的影响,我开始每日慢跑(二阶有氧锻炼),每周 4 次以上,每次约 30 分钟,目前已经持续了 4 个多月,慢跑差不多已经变成了我的一种习惯。

对我来说,“健康”是人生重要性排序的第一位,我希望能够拥有比较长的“健康寿命”,在我 90 岁的时候还能跑步,还能写写东西,还有体力和智识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毕竟人生短暂,且仅有一次。

我通常会在下午在小区里跑步

简化

“简化”是我 2024 年的主题之一。

或许跟某种人生阶段的到来有关,我开始重新思考哪些东西和事情对自己来说是更重要的,哪些是变得不那么重要甚至是多余的。

我的“简化”涉及两个方面,物品的简化和工作任务的简化。


工作的原因,我可以接触到很多的电子产品,我也喜欢摆弄这些小玩意儿的。

但我发现自己同时拥有很多功用重复的物品,我真的不需要 4 把机械键盘,也不需要两台墨水屏阅读器。还有一些物品的使用率极低,比如手机云台、iPad 支架。

这些多余之物的累积会变成一种拖累,它们让我的物品收纳整理变得复杂和费时,在“用这个还是用那个”的选择纠结中也消耗了我的能量,还要面对电子产品天然的电池损耗和折价。

我决定大胆“断舍离”,在认真思考和比对后,用处相似的物品只留下最喜欢的那一个,如果在两者之间实在难以抉择,就留下使用频率更高的那一个。

好在有二手交易平台,这些多余之物可以重新找到它的主人,2024 年我在闲鱼共卖出了 104 件物品(PS 我的闲鱼ID:老黄的断舍离),但即便如此,出二手的过程也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

所以最好是在打算购买前更谨慎一些,多想一想,它能给我带来多大价值(包括实用价值和快乐/虚荣心的满足),以及我需要为此付出多大成本(包括金钱、时间和心力成本)。

减少对物品的依赖,多利用已经拥有的东西,留下的东西一定是最喜欢的以及经常使用的,这让我重新我拥有了“不拥有”的快乐。

自己“修补”好的耳机继续服役


另一项“简化”是对工作项目的精简。

《每周工作4小时》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帕雷托法则”(也被称为“80/20法则”)这个概念,一句话简单概括就是: 80% 的产出往往来自 20% 的投入

这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在工作上的投入分配。过去的我太贪了,这也想做,那也想尝试:不同的内容形式、跨度太大的内容主题、太多分发平台……却忽略了一个人的时间根本不够用这个事实——尤其在有了娃之后更加如此。

因此接下来我需要花时间好好理一理,哪一些工作属于那 80%,并精简掉一部分。

公众号写点新东西

最后说一点跟这个公众号有关的东西,当然也跟我自己有关。

2024 年我把公众号“Mac派”的名字改成了“黄杨ME”,我想把“以 Mac 为中心”的写作转成“以自身为中心”的写作

Mac 对我有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它依然是我最最重要的工具,或许未来几年里依然如此。然而只是零散的写一些 Mac 技巧分享的文章已经无法给我带来更多的成长和满足感,这样的文章我已经写了快十年了,是时候“交卷”了。

我的 Mac

写干货类文章通常不难,然而科技产品更新太快,这类文章很容易过时, 公众号的封闭性也让自己精心打磨的一篇文章在两天后就少有人问津。

公众号改名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今后写啥”这件事情上我也没有想得太清楚,不过大体上 我想多写一些有更多自己思考的文章。

那是不是不准备写“Mac 使用”这类干货文章了?也不是,我想或许可以换一种形式和思路来分享,它应该是系统的而非零散的,是有较长生命周期的而非速朽,显然,现在的公众号写作方式无法满足这个要求。

我的核心目的是希望把 Mac 的内容产品化,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不论是对我自己,还是对观看它的人。因此可能会采用付费形式。希望在 2025 年早些时候跟大家见面。

最后

感觉这一年真的过得好快,很多想法还没来得及开始,那就留给 2025 去填坑吧。我也不打算给新的一年立什么 flag,未来有那么多的不确定性,只要自己有在成长便好。

当然新年愿望还是有的:家人健康,有时间多出去玩,世界和平,人与人之间多一些理解,互联网少一些戾气。

明天开始放假,全职带娃。也提前祝各位过年好!🧨🎆


推荐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