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冷炮历史
三观尽毁莫流泪,冷吧渡你入正途~
51好读  ›  专栏  ›  冷炮历史

松锦绝战:让明王叫疼不已的绝地求生大战

冷炮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8-05-31 20:03

正文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 ”签约账号


评论区话题丨你怎么明清两边的炮兵差距?



17世纪30年代,随着清军数次深入内地,明朝在北方沿线的防务情况已被摸清。不过,满洲要实现自己的霸业,就必须打破所有山海关外的明军城市。明朝方面也深知几个关外城市的重要性。于是,一场决定明清命运的决战开始了。


强攻势在必行

满洲的扩张被山海关及沿线城市阻挡


早在松锦战役爆发前,皇太极的清军就数次绕过山海关,杀入长城防线内。 通过对蒙古高原东部的部落征伐,满洲在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对直隶地区的战略包围。但因为有山海关与几个关外城市的存在,清军的战略迂回总要面临被抄后路的危险。


1639年2月,皇太极发动对锦州的攻势,立志要拿下这个山海关外的最后屏障。 但明军花费巨资构筑起来的防线,还是给不擅攻城的清军带去了不小的麻烦。由于低估了守城明军的准备,清军在一开始没有带上新组建的西式炮兵。之后连续数月的攻打,非但没有拿下锦州,反而折损了不少部队。


在拥有足够的红衣大炮支援前 清军攻城水平很弱


于是,皇太极听从了汉官的建议,下令不再强攻。清军转转而用骑兵骚扰周边农业。这样就可以断绝锦州的外援,希望复制他们大凌河战役中的成功。 在锦州守城的明将祖大寿却是经历过大凌河战役的聪明人。他对城内的物资极其重视,战前就储存了可供全城守军三年之用的粮食。所以,根本不怕短期的围困。双方相持到6月,皇太极下令多尔衮去全权指挥锦州的军队,希望自己的弟弟能立下功勋。


可惜,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多尔衮接过指挥权后,发现八旗部队在坚持了四个月后,都因思乡心切而士气低落。他只能下令围困锦州的部队后退30里,并让每个牛录以3-5人一组的形式,轮流回家一次。 结果,锦州之围不战自解,明军趁机运了一批粮食入城,补充了战略储备。


在战略战术上都颇有一套的皇太极


皇太极闻讯后勃然大怒,不但撤销了多尔衮的指挥权,还罚了他10000两白银。在对自己的弟弟作了降职处理后,派济尔哈朗去接替多尔衮的指挥职务。


1640年上任的济尔哈朗,吸取了多尔衮的教训,亲自带人围困锦州。 他下令全军分32个营地驻扎,每一个方向上都有8个营地,互为犄角。每个营地都要挖壕沟来防御自己,并围困锦州周边地区。每条壕沟都要在胸墙上留出射击垛口。即便是每个营地之间,也要挖出一条长壕沟来隔断,并且派人日夜巡逻。至此,锦州城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济尔哈朗画像


对祖大寿来说,糟糕的事情才刚刚开始。 由于在沈阳失陷之后,明军就对外族部队越发怀疑,反过来催生了外族士兵的离心离德。济尔哈朗看中这点,派人偷偷地和城中的蒙古将领取得联系,让他们在关键的时刻打开了城门。


最终,祖大寿只能被迫带着残部撤退到内城。他们在城上竖起火炮,让清军无法近城。但是,这样并不是长久之计,守军开始不断向中央求援。


20世纪前期的锦州旧城墙


高调决战

崇祯幻想下的朝廷依然是人才济济 生机勃勃


1641年,接到锦州告急消息的崇祯皇帝,下令全国动员,准备对满洲方面的决战。 一贯以抠门著称的末代皇帝,这次也不得不下血本应战。他希望动员15万人的兵力,全部交给蓟辽总督洪承畴,并一口气调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这8个总兵的部队,力求一战获胜。


但明朝不止有满洲这一个敌人。 因征税支援辽东前线而引发的西北流寇问题,让洪承畴只得到了原计划中三分之二的兵力和4万头骡子。洪承畴也知道满人不好惹,同时吸取萨尔浒战役那种分兵进击的教训,下令全军集结在一处缓慢推进。


在剿匪战争中表现出现的洪承畴


在开战之初,洪承畴派遣一支先锋部队区去攻打济尔哈朗的松山右营。此战,准备充分的明军携带了大量大将军炮。 尽管性能比较落后,还是给缺乏心里准备的清军以很大杀伤。在漫天飞舞的炮火中,八旗的几个营地被明军先锋占据。济尔哈朗也因指挥不力而被皇太极撤职。多尔衮临危受命,再次返回前线。


这短暂的胜利却让洪承畴惹上了大麻烦。由于10万大军粮饷消耗实在太大,洪承畴又不肯速战速决,让兵部尚书陈新甲压力山大。 更糟糕的事情发生在明朝境内。原本已经被招安的张献忠等人,降而复叛。他们趁着洪承畴带着主力去与清军作战之际,不断地骚扰各地。曾被洪承畴打得半死不活的李自成,也趁机重出江湖。人数瞬间暴涨的叛军,成功在河南把福王做成了福禄宴。


洪承畴的调离让李自成重出江湖


兵部尚书陈新甲深知崇祯皇帝的暴虐为人,这让他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因为他太了解这位上级是多么的刻薄寡恩。现在他只能不断要求洪承畴去快速解决战斗。除了不断写信警告洪承畴外,还不断进言崇祯,表示洪承畴只要快速进攻,就一定能够大获全胜。 崇祯自己就是一个缺乏城府的急性子,做梦都想成为扭转乾坤的千古一帝。恰逢明军得到了久违的胜利,让他也坚定了速速决战的想法。


于是,崇祯下令洪承畴速战速决,务求一战消灭满洲全军。 而陈新甲也表示要再给洪承畴3万兵力,确保他在数量上对八旗军的有优势。在挨了皇帝一顿喷,又得到了兵力补充的洪承畴,只好放弃原定稳扎稳打的计划。明军在7月26日推进到乳峰山一带,决战正式打响。


被迫加速前进去决战的明军


东亚最强炮兵对决

松锦大战是一场包围与反包围交织的战役


洪承畴突然改变战术,让对面的清军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他之所以敢大举进攻,除了上级压力外,也是因为他自信在火力上完全压制对手。


为了筹备此战,明军共计带了多达3273门的各式火炮和充沛的弹药。 这其中既有进口的新式红夷大炮,也有利用西方传入技术仿造的佛郎机炮。但真正的主力还是土制的大将军炮为主。

明清双方都非常倚重的利器 红夷大炮


如果说红夷大炮的技术赶得上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世界先进水平,那么弗朗机可能只是15世纪后期的中世纪晚期水准。至于性能更差的大将军,就只能到英法百年战中去寻找欧洲远亲了。


面对明军的进攻,多尔衮下令八旗军队发起全线冲锋。 根据过往经验,明军基本上已经丧失野战能力。所以必须躲在车营后,用各种五花八门的武器还击。但这一次,清军很快就被拥有大量火器的明军教做人。 随着八旗军在炮火之下痛苦地翻滚,多尔衮也只好下令部队后撤60里。


进口后大量山寨的弗朗机炮


由于明军缺乏大规模野战突击能力,清军在从容撤退后,再次扎营。 多尔衮同时上书向皇太极请求增援。两个兄弟的屡战屡败,让心高气傲的皇太极气的几乎吐血。为了扭转颓势,他当即率领所有余下的军队,星夜兼程赶往乳峰山。


此战清军一共带去了7万老满洲部队,科尔沁为首的3万东蒙古军队,加上2万汉军,共计有12万人。为了在火力上与明军抗衡,清军还将登州兵变后逃往满洲的精锐炮兵,全部带上。 虽然他们在火炮数量上远少于明军,却有37门最新打造的红夷大炮。由于炮架和炮车依然落后于欧洲水准,皇太极还征调了大量汉人民夫去运输大炮和弹药。这样一来,清军的总数基本上就可以与明军持平。


清军的红夷大炮不仅数量更多 质量也更好


8月19日,快速前进的清军赶到了乳峰山。皇太极不顾正在流鼻血的身体,观察明军的营地情况。他发现明军前锋很强,但是后卫不足,于是下令扎营在松山和杏山之间,并且在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向阴屯、灰窑山至南海口等处扎营。 每个营地都挖壕沟,以便断绝交通要道,将明军全部包围了起来。


洪承畴看到八旗的阵势后大惊失色。 他知道一定要打破包围圈,不然自己只有被困死在当地。鉴于明军普遍守强攻弱的特点,他将主要攻击手段放在了炮兵身上。


中世纪射石炮水准的明朝大将军炮


8月20日,明清双方开始了东亚古代历史上的最大炮兵对决。 明军这边虽然有3273门火炮,但是大部分都是射程很近的小炮,真正能够对清军造成威胁的只有6门红衣炮。清军这边的小型火炮少得可怜,却有担任主力的37门纯进口的红夷大炮。配备的炮手也是洋人教官悉心培育的。


尽管明军的炮兵阵地,总是在上演震耳欲聋的声光火力秀。但每次呼啸而出的几千发炮弹,都落在清军营地之前。真正能打到八旗营地的炮弹,则只有6枚。 加上炮手的生疏和校准手法问题,这6枚炮弹能中命中目标的就更少了。反观清军这边声势不大,每次发射都只有37枚炮弹。但每一枚炮弹都能飞到明军的阵地,由洋人教官训练出的炮手也更能准确的命中目标。


这样悬殊的技术差距,造成的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 明军在炮战中被打得落花流水,不仅没法突破清军的火力网,连自己的红夷炮都被击毁了2门。与此同时,清军趁着明军被锁在松山周围,一举突袭拿下了附近的笔架山,夺走了明军的粮草供给。


清军对明军几乎在全部兵种方面都有优势


得到粮库失陷的,明军上下都陷入恐慌。此时身边只有3天的补给,如果无法打通后勤通道,13万人都得饿死在这儿。 21日,再次突围失败后,明军开始商议分兵逃命。洪承畴和诸将商议,由总兵王廷臣带领左路明军突围,总兵马科带领右路明军突围,等到晚上7点左右,一同直奔宁远。


然而,得知晚上突围的消息后,明军的军心瞬间涣散。总兵王朴受不了这压抑的氛围,没有等到约定的时间就抢先开溜。 这个举动直接导致全军炸营,各路人马争相奔逃,场面混乱之极。步兵和骑兵都在自相践踏,随处可见遗弃的弓箭和盔甲。


另一方面,在夺取了明军粮草之后,皇太极就预测到明军只有突围这一条路可走了。 于是他下令蒙古骑兵作为前锋,前往海边埋伏。左右两翼的部队,则在巴雅喇禁军的带领下,埋伏在各个明军可能出现的路口。


明军的突击力量主要靠骑兵 数量不多质量也不占优势


半夜,吴三桂、王朴带人跑到了海边,正好掉进了清军精心编制的口袋中,丢盔弃甲往杏山方向逃去。跟着后面的其他总兵看到吴三桂等人的惨状,立刻改道前往海边,希望通过海路逃回宁远。 等候已久的蒙古骑兵趁势杀出,直接冲进了已经被急行军弄得乱糟糟的明军队列之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