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年
穿越幽暗森林,抵达心之彼岸
每到春节,本刊都以一期“致××”的主题策划,伴随读者踏上归家的路。2014年,是“致故乡”;2015年,是“致父母”;2016年,是“致爱人”。
今年,我们致中年。
“中年”充满歧义甚至尴尬,让许多人觉得无法直视。如35岁的但丁在《神曲》开头所写:“在人生的中途,我在一座幽暗的森林里迷了路。”
但人到中年,一种新的、只有在这样的年龄才有资格拥有的力量也在凝聚。这是一种超越青春和荷尔蒙的力量,一种继续成长的力量,平静地迎接暴风雨的力量。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闾丘露薇
1969年9月19日出生于上海,主持人、媒体人。
我一直是一个没有年龄概念的人。也就是说,从来没有对自己有一种束缚:怎样的年纪,应该做怎样的事情。因为这样对待自己,所以,也用同样的标准去看待别人,所以,从来不去思考这些所谓“人到中年”,或者“人到老年”的问题。
中年到底是如何定义的?查了一下牛津字典,中年是介乎45至65岁之间,早期成人阶段和老年之间。如果按照这样的定义,我算是刚刚告别了青年时代不久,步入了中年时代。心理学家们说,进入中年,开始有了老化的生理迹象,尤其是对于女性。另外,人的认知能力也出现退化,所幸有人生经验,可以帮助弥补这方面的损失。中年会面对家庭婚姻紧张,事业开始出现不稳定,所谓“中年危机”,谁也躲不过去。
总之,看了一堆关于中年的文献之后,会觉得此刻面对的人生,是如此的艰险,就像一个曲线,走过了顶峰,然后,日复一日,每况愈下。还好,我是一个没有年龄概念的人。倒不是相信人定胜天,靠决心可以克服天然的人体变化,只是,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太多的人,所做的事情,并没有被年龄的定义所束缚。
好几个朋友,步入中年,才做了母亲,这在过去,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事情,但是现在,她们的母亲角色,做得相当从容。至于我自己,重新回到校园,和年纪比自己小差不多一半的年轻人们一起坐在课堂上,做作业,考试,写论文。尽管我自己毫无心理障碍,因为只要记得自己的唯一一个身份——学生——对我来说,就可以应对所有的处境。但是很多时候,还是会遇到一些让别人感到尴尬的事情:咖啡馆里的店员,熟悉之后闲聊,会问我是不是大学里的教授,于是我向对方解释,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学生,然后,我可以感觉到对方的错愕,然后就转开了话题。我想,这很自然,这是因为,我们脑子里面,对于不同的年龄段,已经有着一个固化的框架,在适当的年龄,需要做恰当的事情。
其实很多时候,我也有着这样的思维框架。去健身房,看到身边头发花白的老人,身形矫健,比周围好多个年轻人还要有力量和耐力,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是细想一层,这是因为我把老年人固化成一个模式,剥夺了他们过和其他年龄段一样的生活的可能。很多时候,能力和状态,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和年龄不一定有着直接的关联,而是在于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态度。
设想一下,一个天天保持锻炼习惯的中年人,和一个整天对着电脑打游戏,足不出户的年轻人,谁更加健康,更有力量?一个从来不关心外面世界、思维固化的中年人,和一个走遍世界、开放包容的年轻人,谁更有人生智慧?
很多人谈论中年,是因为觉得距离死亡更近了。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无法讨论的问题。因为,人处于不同的处境,那么人生的长短都是不公平的。处于战火纷飞中的人,处于贫困状态的人,处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的人。假定七八十岁才算得上正常死亡的话,那么人生依然还有漫长的道路。毕竟,四十岁之前,有差不多一半的年龄,还没有成年,还没有能力掌握自己的人生,那么步入中年,余下的人生都是自己可以掌控的,或者说,是出于深思熟虑之后的自我选择。那么,人生不是刚刚开始,最有意义的时刻吗?
1905年,著名的心理学家William Osler爵士,宣布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退休。在欢送会上他宣称,一个人的一生,只有15年的黄金期,最有效的工作时间是从25岁到40岁,男性过了40岁,那就是无用之人了。Osler就是提出一直被人们挂在嘴边的“中年危机”的心理学家。他宣布退休的这一年,正好55岁。而且,当他回到英国,很快接受了牛津大学的邀请,一直工作到70岁,显然并没有成为一个无用的男人。不过,那个时候,全球的人类平均寿命还不到50岁,而现在,已经达到了78岁。按照当时的算法,放到今天,也就可以理解,为何人的青年期和中年期的年龄定义,都和以前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一个人的黄金时代,不再仅仅局限在短短的15年。
18世纪初,西方的男女地位并不平等,心理学家们还没有去研究中年女性的意识。至于Osler的理念,在当时则非常有市场。进入工业时代,工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但是在当时,中年男性劳动力遭到歧视,很难找到工作,或者是保住现有的饭碗,因为年龄。但是吊诡的是,控制社会的一群人,都是中年或者老年男性,一批在学者眼中“无用的男性”。
其实现在也是一样,每当产业升级换代,最先遭到淘汰的就是中年劳工,这是因为在资方看来,他们已经无法掌握新的技能,因此需要被一批具备新的劳动技能的年轻劳动力所替代。在管理阶层,中年人同样面临挑战,对于需要节省成本的企业来说,用更低成本的新人来替换已经贡献了人生黄金阶段的中年雇员,是再划算不过的策略。在香港有一个词,叫做“双失”,特指那些人到中年、家庭破碎的中年男性。有意思的是,这个词并没有用在同样处境的中年女性身上。在我看来,这是因为中年女性的同样境遇,并没有进入主流视野,就好像中年危机,总是特指男性一样。
这些年,科学界对于如何保持大脑健康有很多研究,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各种颠覆人们刻板印象的个例。比如,往往一个70岁的人,比40岁的人还要精力充沛;一个40岁的人,比20岁的人对于突发状况,要反应灵敏。于是科学家们希望能找出里面的共性,到底是怎样的原因,可以让一些人可以克服年龄自然衰老造成的体力和智力的下降。
不同的研究发现,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分析能力,以及不断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可以让人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年轻。实验显示,虽然年纪越大,对于数字的记忆力比不过年轻人,但是在所有其他的智力测试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而不是年龄。这是因为,接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能力投入更多的资源在自己的身上。
而另外一种让人保持年轻的因素就是工作。研究同时发现,即便接受教育程度不高,但是如果能够保持持续工作的话,这样的中年人能够透过应对社会和工作所积累的经验和技能,来弥补教育程度的不足。而如果能够掌握新的科技,比如使用电脑等,同样会使得低教育背景的中年人保持活力。其实,所有的这些都在提醒大家,人的衰老虽然是自然现象,但是依然有延缓衰老的方法,那就是学习和工作。也因为这样,一个社会,需要为中年人提供机会,让他们/她们有进修或者学习新的技能的机会。
作为一个步入中年的人,我想,自己处于一个应该觉得满足的状态:读博士,对于年轻的同学们来说,可能更重要的是一个学位,然后一份工作,终于开始真正进入社会的生活。而对于我来说,读博士,更多的是持续进修,集中一段时间,安静下来,读书,积累知识,学习新的技能。学位当然也很重要,因为这关系到是否可以有另外的职业选择。但是即便这个选择无法实现的话,似乎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因为,还可以有另外的尝试。和我一样状态的人很多,只不过没有选择当学生,而是更换之前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当然,所有这些,都只是表面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的不同和组合,但是本质都在于,不要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上,停滞不前。同样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一样可以做出变化,而这种对自我的要求,很多时候,只有自己才会意识得到,自己的改变,只有自己才感觉得到。但是,这不是已经足够了吗?人到中年,难道还要更看重别人眼中的自己?因为有所求,才会有所忌,才会患得患失。
可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这样理想的中年状态的。也因为这样,我一直觉得,有能力的人,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尤其是那些掌控着社会资源的中年人和老年人们。不要只是看到问题,却不去解决问题,甚至把那些缺乏竞争力,跟不上时代变化的中年人们推到一边,或者视而不见,或者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阻碍年轻人的上升空间。只是,一个人在年轻时代养成的价值观,往往会延续到中年和老年,而一个年轻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和一个社会的中坚力量,也就是中年和老年中的精英们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人到中年,是愿意更多地回馈社会,承担起推动社会向前的责任,还是退回到自我的小天地,为了守护自己已有的,或者得到更多的,不惜从下一代身上透支;是选择不断进步,还是固步自封?这些都是个人的选择,但是这些个人的选择,不管如何回避,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未来。
而作为个体,很多时候,大环境是让人失望的,或者有很多的局限,但是个人还是有选择的余地的。人到中年,依然可以开始培养个人兴趣,不是那种强调集体行动的广场舞,而是学习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依然可以过有质量、不觉得空虚寂寞的生活。年轻的时候,因为忙着工作,成家,带孩子,会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没有去做,不要留到老年,而是从现在开始,一件件地尝试做起来。也许时过境迁,尝试的时候,发现已经没有当初的激情,但是终归是尝试过了。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做学生,或许是很好的和孩子增进了解的契机。或许,已经空巢了,孩子长大,有了自己的生活,那更是应该把重点放在自己身上。
看看全球,如果按照字典上的定义,是老人们统治着世界,所以,中年人,和他们相比,多么年轻,怎么会人到中年,就觉得生活已经开始走向终点了呢?看看年轻人,他们所经历的,已经是自己人生中的一部分,很显然,这是他们正在积累,无法超越的人生财富。当然,并不是说,因为时间的优势,于是理所当然地以为,自己比年轻人要成熟,要懂得更多,如果不持续学习,不持续地锻炼自己的体力和智力,那么,无可避免地会成为“无用的人”,因为衰老,是必然现象。当然,个人的努力,可以和自然的力量较量一下,而那么多的例子说明,这样的较量是值得的,也是有回报的。不然,为何那么多人会相信,那些统治世界的老人们,不是老糊涂,而是充满了智慧,可以带领大家向前走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
点击图片阅读 | 一个玻璃瓶装完1年垃圾!这一家四口的10年零垃圾生活让无数人喊好变态!
点击图片阅读 | 70岁开始逆生长,105岁考博士,他说“工作不是负担,无聊才是”
点击图片阅读 | 绝不为出轨脱罪,但要承认它是人性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