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来源:小树妈妈(ID:tree2050)
姐妹们,这两天看到一个访谈节目,特别有感触,似乎看到了“耳濡目染的教育”的具象化。
视频起初吸引我的点是,22岁的男孩杨一,身上有很多超越同龄人的标签:
可后来看下去,真正打动我的瞬间,是杨一看着手上的表,回忆母亲离开他的时间,刚过去整整半年。
他语调温柔,情绪稳定,但又能清晰感受到,那份冷静下的隐忍、克制与思念。
杨一说,现在的自己,会每天晚上11点睡、6点起,清淡饮食、开车慢点,这些曾经妈妈对他的叮嘱,都成为了往后人生的座右铭。
有两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在成为妈妈的样子。”“我可能想不起来她具体的话,但这已经潜移默化塑造了现在的我。”
也许养育孩子就是这样,他不会记住我们苦口婆心讲述的各种大道理、但他会记得一些被爱的瞬间、会记得我们带给他们的感觉。最后,他们会带着我们的影子,活成自己的样子。
我一直相信“童年得到的爱,会是长大后的光”,被深深爱过的孩子,更有勇气去面对人生的风雨,也更有胆量去挑战未来。
杨一就是在爱里长大的孩子,他的父母曾踩中了互联网的风口,成为了企业的高管,算得上是拿分红的中产。
但是为了教育他和两个弟弟,辞职了七八年,一直陪在他们身边。
妈妈的想法是,孩子成长不过几年光阴,她并不在意钱财和地位,只在意对他们的爱。
从小,杨一身边的同学朋友,都很羡慕他的家庭,因为他跟父母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
虽然他们也有过争吵,但依然能彼此敞开心扉、无话不谈。
杨一十三四岁喜欢一个女孩,会勇敢的跟他们坦白;
十五六岁,他从家里翻墙跑到工体玩,也会偷偷地告诉妈妈。
他的父母,也正是那种现在流行的“不扫兴父母”,也许真印证了“爱人如养花”的道理,在阳光雨露下长大的孩子,永远不会缺乏生命力。
他先斩后奏买了一只猫,妈妈曾说不喜欢,后来也会天天陪猫玩;
他图新奇买了条蛇,妈妈虽然很害怕,还是允许杨一养在客厅。
他们母子俩,还经常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游玩,杨一要看电影,妈妈可以名字不问,直接出发。
让我感慨的是,很多人可以终身学习技能,却鲜少人学习成为好的父母,而杨一的父母就做到了。
在杨一的回忆里,小时候,跟父母吵架,他们错了,会事后主动道歉。
长大了,经历任何事情,他们都能成为自己的人生导师,平等地理解他、尊重他。
一个无可置疑地深受父母宠爱的人,会终持胜利者的感觉,而这种成功的信念,会导致他这一生,都能不断地获得成功。
一
个被父母温柔善待、爱过的孩子,大多数时候都能一帆风顺,哪怕有挫折也不要紧,因为背后有人所依、有人所爱,就足以让他抵御万难。
这几年,几乎每年都会听到“史上最难就业季”的新闻。
很多大学生都特别迷茫,不知道喜欢什么、想做什么,也不了解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但杨一对自己一直很了解,大学就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有想法、有目标,也有执行力。
在看了采访,还有一些他的生活视频后,明显能看到父母的因材施教和合理规划,对他的影响特别大。
为了孩子们的教育,妈妈学过心理学,爸爸也一直在研究教育,所以他们的教育方式很特别,也很懂放大优势,抓大放小。
二弟是理科思维,三弟心思细腻、共情能力强,而杨一更擅长人际关系,有经商的天赋。
所以,虽然杨一成绩不好,但父母却没有过分焦虑和担忧,而是更关注他的品行、三观和身心健康。
他们很早就在发掘杨一的天赋,并主动培养他的挣钱能力。
六七岁让他体验摆地摊,看财商书籍,并从中得到正向的激励反馈。
在这个过程中,爸爸也发现了杨一的经商头脑,于是在他十七岁时断了生活费。
表面看起来,爸爸貌似狠心,但实际上,这是他经过十年对孩子的财商培养,以及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因为爸爸完全自信,杨一有自力更生的能力,也相信他走适合的路,能有施展才能的空间。
正是这样的教育观,让原本学习成绩并不优秀的他,却能很早做出人生规划,找到擅长的赛道,在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
想来,杨一对父母教育方式的评价,恰好也能概括这一点:
发现孩子的优势,然后去放大,这样他们就会走到自己喜欢的路上。
我们常说,以身作则的教育,往往要胜过千万句大道理。
这句话在杨一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妈妈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她的教育,却在孩子身上留下了最深的痕迹。
在我们的认知中,通常二十出头的男孩子,都不懂什么养生,不是熬夜赖床,就是打游戏、吃外卖。
可在杨一的讲述中,他提到了很多自律的生活习惯:吃早饭、多喝热水、早睡早起、锻炼身体。
因为妈妈生前最在乎的,就是他和弟弟们的健康,从饮食到习惯,都事无巨细,百般叮咛。
妈妈也会告诉他,要逆着人性走,因为人性是有惰性的,当你能逆着那些人性不太好的部分,一步步做好,就会把事情做好。
所以,现在的杨一,不知不觉中,将那份爱的嘱托和劝诫,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慢慢活成了妈妈的样子。
在他的描述中,妈妈是个终身学习者,即使五十几岁,依然不懈努力,会跟他一块考雅思、学英语,曾计划一起出国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