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温sir讲地缘
以地缘为角度,历史为脉络,沿着先人的足迹,探究缤纷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国家地理  ·  黄渤海,生命“加油站”的秘密 ·  13 小时前  
中国国家地理  ·  ​秦岭深处邂逅迷人秋色 ·  2 天前  
生态遥感前沿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生一作发GRL! ·  4 天前  
生态遥感前沿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生一作发GRL! ·  4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2025年自然风光月历图片征集 ·  6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这几天山西又“神”了?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温sir讲地缘

昨日的事件,明日的世界

温sir讲地缘  · 公众号  · 地理  · 2017-06-04 18:07

正文

文 | 温骏轩        辑 | 尘埃        音 | 梦姑

热心读者初尝录音,请多包涵


2009年7月,我在“天涯论坛.国际观察版块”,用“鄙视抢沙发”这个马甲开写了名为的帖子(后应部分读者要求,换了个文气十足的笔名“温骏轩”)。那一年我的宝宝即将来到这个世界,为了陪伴爱人和他,便下定决心推掉晚上的工作和应酬。不过对于一个习惯工作至深夜的人来说,爱人早睡后的漫漫长夜,实是需要有点事情来打发的。在论坛里流连,看起来是不错的方式。


 一开始,也只是如很多人那样,用马甲写些口水贴搏关注。只是如此消磨光阴,实在非我本性。一如“鄙视抢沙发”这个儿戏般的马甲一样,并非真的是在“鄙视”坐到沙发的朋友,更多的只是在表明一种态度:“人上网多是因为无聊,但网上并非只能做无聊的事”。历史和时事,一直是非常热门的两个话题,也是我的兴趣所在。前者有助于我们了解昨日的事件,后者则帮助我们推演明日的世界。以这两个话题为切入点,分享一点心得、方法,看起来也算是件有意义的事。


从技术解读看,历史研究者多着眼于考据,时事解读则更多是一种推演。很多时候历史粉和时政爱好者会分成两个群体,就像当我沿着历史线解读中国的地缘结构时,会有读者建议应该发在历史版块一样。然而昨天的历史也是当时的时事,要想一窥历史事件的原貌,需要置身于当时的环境里去理解。一个只知道在故纸堆里寻找证据的人,很难看清真正的“历史”;反过来,今天所发生的每一件事,又都有它的历史渊源,没有历史常识的人,同样很难看清今天的时事,更别说预测未来的走向了。问题在于,无论是解读历史,还是推导未来事件,我们都极易受到 “证据”的影响。一旦证据的可靠性存疑,甚至大误,分析出来的结果自然会不可靠。


2006年,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是一个非比寻常的年份。在这一年,央视百家论坛的《易中天品三国》及天涯历史版块的《明朝那些事儿》火爆一时,从人性角度的解读,让众多历史爱好者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只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易中天和当年明月两位老师的解读越精彩,所产生的困惑就越多。为什么基于同样的史料,不同的切入角度会让我们有看到两部历史的感觉呢?既然大家所依据的,都是老祖宗留下的那些材料,那么谁的解读才是历史的原貌呢?


事实上,对此留有疑惑的不仅是我,还有很多历史爱好者。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在于,即使史料丰富,谁又能保证历史留存下来的那些文字、证据,就一定没有曲笔呢?张学良先生在幽禁期间,为了打发时间曾潜心研究明史,并做了大量笔记,但一直到今天,研究成果都未能公布。其根本性的原因在于,他认为那些文字记载让人疑惑之处太多,研究的越深,就越怀疑自己的判断有被前人误导之嫌。


那些被很多研究者奉若圭皋历史文字是如此,在时事评论圈盛行的“阴谋论”套路也是如此。最为典型的做法,就是先按照冷战思维,一厢情愿的把世界划成中、美两极。无论什么事情,包括一些纯粹的突发事件和刑事案件,都能和所谓的“中、美”博弈拉上关系。演变下去,就是“美国阴谋无处不在,中国高层深谋远虑”(地球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大棋局”的一部分)。当然,这种模式的产生主要是基于国内主流论坛的舆论环境。如果在导向相左的网络环境中,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解读出“中国威胁无不在,美式民主力挽狂澜”的结论来。


既然历史记录不完全可靠,阴谋论的推演又陷入了“即无法证实,又无法证伪”的怪圈。那么有没有一种:证据本身较少受主观影响,且大家能够自行核对证据的研究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地缘”。在很多人的概念里,地缘一词几乎等同于“地缘政治”。有这种理解也属正常,毕竟人类的发展、内部的博弈,很大程度是通过“政治”体现出来的。不过仅仅将“地缘”视角局限于国与国之间政治、军事博弈,是有失偏颇的。经济、人文、宗教。。等诸多领域,都是地缘研究的对象,政治只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方向罢了。


除了将“地缘”窄化为“地缘政治”的误区以外,“地理决定论”是容易引发的另一个误读。地理毫无疑问应该是“地缘”研究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认为“中国国家地理”是最合适组织开展这项研究的原因(包括授权出版也是如此)。然而正如盖房子一样,基础固然重要,却也不能让人住在地基之上。在这个坚实的基础上,能盖出什么样的房子才是最重要的。当我们用地缘视角去审视一件事情时,要做的不光是考虑地理、气候等物理环境的影响,更要考虑“人”在其中的作用;而地缘研究的终极目的,也是希望“人”在了解地缘规律的情况下,作出更事半功倍的决策。


源出《孟子》一书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说,大家都非常熟悉了。若是将地缘概念窄化的话,那么地缘之利所指向的就只是“地利”。实则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概念本身,都是“地缘”因素。之所以要选择“地缘”二字,就在于这两个字本身的含义,能够完美的做到这点。所谓“地”,指向的是那些包括地理、气候等因素在内的物理环境;“缘”则指向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地”之间的关系。


与一般的历史、政治研究,习惯着眼于精英人物不同的是,地缘视角下的“人”指的是群体性的人,精英人物则是顺势而出的代表。当我们把视角放大到用各种属性划分的社群身上时,那些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基于生存环境及复杂博弈所衍生出来的各种属性,比如种族的划分、民族的认知;宗教、语言、文字等文化特征,就成为了“地缘”的一部分,并成为地缘研究所需要考虑的要素。要想甑别哪些反映在群体身上的特性,能归入地缘的概念中,有个很简单的标准,那就是它有没有经历时间沉淀。


一个地缘要素的形成,一般最少需要半个世纪时间沉淀。如一个新王朝建立5、60年后,绝大部分民众将成长于这个新王朝,由此产生的归属感就是重要的地缘要素,亦会帮助王朝惯性运行很长一段时间,哪怕期间出现不少“昏君”。大多数时候,这些非物理性地缘要素,可以直接运用在地缘推演中去。比如一般解读现实地缘政治时,只需将“中国人”作为一个整体、中国视为一个地缘板块即可。然而如果想再深了解中国是怎么形成的,中国人身上特有的属性又有没有可能改变,就需要更深一步的研究了(对于这个世界也是)。

 

世界是复杂的,诸地缘要素之间往往又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以地理为基础、历史为主线,层层推进的探究这个世界形成的过程,是最好的研究方法。用地缘视角来串连那些历史事件,不仅能够用来帮助验证地缘逻辑,更能训练我们从纷杂的线索中,抓出问题本质的能力。《地缘看世界》一文这8年来所写的400余万文字,实际在做的就是这项工作。、、、、等篇章,帮助我和喜欢这些文字的读者,更加清晰的了解了我们的世界。


很显然,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庞大到我自己都不太会回看写过的内容。好在我所接受的法律思维训练,以及一开始就规划好的大方向,使得这些文字最终有机会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过这些文字其实也并不重要,我经常会劝读者,不需要把这些内容全部看完,更不需要全盘接受里面的观点。我所想要分享的只是一个角度,一种思维方式。如果喜欢这些文字的读者能得到一点启发,目的就已经达到了。在这里,特别要感谢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一书,正是他所分享的“大历史观”,当年帮助我跳出了传统人文历史的束缚,从更高的纬度观察这个世界。


最后要说的一点是,地缘视角绝不只适用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这些高冷的课题,更可以为我们每一个个体服务。孟母三迁就是个人对地缘环境的一次主动选择。当然,地缘研究也有它的局限性,由于地缘要素都是相对恒量,基于这些要素而推导出的只能是一个战略性、方向性的选择。孟母也不可能只凭选了个好邻居,就培养出一位“亚圣”。于我写《地缘看世界》一贴也是如此,最值得分享的不仅仅是一个新颖的视角,更是选择之后的持之以恒。时至今日,那个还在妈妈肚子里,就帮爸爸做了一个战略性决定的小捣蛋,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而那个长贴也仍然在持续更新中。8年时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非常不起眼的一朵小浪花,但对于人生苦短的我们,却多少也能验证些什么了。

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地缘看世界 

作者:温骏轩,70后,长于以历史为脉络,地缘为角度,解读世界


新书《谁在世界中心》

推荐文章
中国国家地理  ·  黄渤海,生命“加油站”的秘密
13 小时前
中国国家地理  ·  ​秦岭深处邂逅迷人秋色
2 天前
生态遥感前沿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生一作发GRL!
4 天前
生态遥感前沿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生一作发GRL!
4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2025年自然风光月历图片征集
6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这几天山西又“神”了?
6 天前
周国平  ·  你的身体暴露了你的生活状态
8 年前
历史震惊你  ·  1分钟看懂‘萨德’究竟是什么鬼!
7 年前
十点读书  ·  什么才是最让人失望的婚姻状态?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