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脑极体
你的困惑,来自于无路贴近未知。我们在技术、思想、传播的异界,贩来极限脑量下的TMT。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M93交通之声  ·  痛别!她于11时18分离世,年仅48岁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脑极体

在种地这件事上,AI能取代中国人的种族天赋么?

脑极体  · 公众号  ·  · 2018-12-17 21:27

正文

今天我们来聊点接地气的话题,比如关心一下粮食和蔬菜。这就不得不提到中国人最不容置喙的种族天赋,那就是种地!


种地,让我们充满了想象力。有条件要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种:




种地,让我们团结一心。毕竟祖国的一寸土地都不能丢,谁知道上面会长出什么好吃的:



种地,还肩负着技术输出和文化输出的光荣使命。


非洲?种!



美国?种!



一群耶鲁大学留学生的家长把大学里的荒地种成了菜园子,被报道后,打开新世界大门的美国人也跟风把原来种花花草草的后院种满了菜。。。


总之就是“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无论陆地太空,国内国外,我们种(吃)地(货)的征程就是星辰大海!



而为了多种地、种好地,我们是不吝于尝试任何新技术、新工具的。所以,人工智能春风下的不少新种地工具,也迅速成为了爆款。


比如最近大火的无人驾驶拖拉机、自动采摘机、自动灌溉机、无人机洒农药……



今天我们就借这篇文章好好聊聊,AI引入农业机械后带来了哪些种地的新脑洞和新挑战。


看起来很美:AI农机的应用场景


作为一个吃货大国,70后不愿意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眼里没有种地,所以中国的粮食进口比例也是越来越大,2017年度就累计进口了1.3亿吨。怎么办?!


人工智能与农业机械融合之后,不仅能种,还有可能比人种的更快更好,是不是很让人欢欣鼓舞?



那么,AI农机目前到底都应用在哪些地方呢?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上:


1.无人驾驶。有研究数据显示,将无人驾驶应用在拖拉机上,可以减少20%的成本投入,同时将产量提高11%。在一些大型良田,也已经出现了喷洒农药、病虫害监测的无人机。最近,中化集团就计划将自动驾驶技术与农机设备“合体”,实现24小时全天候工作。



2.田间管理。加上了人工智能的农机,还可以按照作物的生长周期,完成诸如施肥、除草、预警、采摘等复杂工作。腾讯和英特尔搭建的无人值守温室,就能够根据黄瓜生长数据创建模型,实时调节光线、气体和养分,摘黄瓜、剪枝之类的操作也不在话下。



3.农作物预处理。农作物在进仓准备正式销售之前,还需要进行分拣、预处理等一系列工作,水果的坏果率、大米的含水量这些精细指标,现在都可以通过机器来处理。北京平谷的一些桃园,就用上了智能大桃分拣机,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判断桃子的大小、颜色、品相,然后借助传送带和助推器实现自动分拣。



4.生产预测:人工智能的另一个作用,还在于通过作物的生长情况和信息,实时进行预测和干预,比如什么时候应该收割,下一季适合种什么,在产量最大化的同时,也避免了选品不当“价贱伤农”的情况。


从靠天吃饭到科学种地,AI农机的商业想象空间真的十分庞大。而越来越不愿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年轻人,也凭实力证明了,“懒”才是科技的第一推动力。


农机的AI化与自动化,

有本质区别吗?


说到这里,想必有小伙伴会发出“蒙圈”的声音:


怎么“被人工智能”的农机,看起来有点似曾相识呢?自动收割、除草、分拣机啥的,早就在农业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的美日德用上了,为什么不直接买回来用,而非要AI化呢? 你们村里是不是刚通网?


其实虽然看起来都是帮农民伯伯干活,但AI农机和自动化机械的区别其实还是很大的:


比如说,实时感知识别的能力,是AI农机的特征和基石。如果果实被叶子挡住了,自动化设备只能“有枣没枣打三竿”,主要原理就是震动,金属机械手通过拍打振动的方式使果物掉落。而AI农机则可以利用先验算法来补充图像结构,确定要不要进行采摘,从而减少浪费。



另外,AI农机还具有学习和迁移的能力。自动化机械通常是无法迁移的,只能完成单向度任务,“指哪儿打哪儿”。而AI农机的适应性更强,只要算法模型支持,微调就可以上岗。


因此,AI农机也就有了自我优化和自我推进的能力。比如说,自动化摘桃机,干净利索地摘完就算圆满完成任务了,而AI摘桃还能够告诉农户怎样更好地种桃,未来怎样摘得更好更快。


说白了,AI农机是会动脑的。



有了感知、识别和分析能力之后,农机就不再是单纯的消耗品,而是打通了生产背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拥有了影响农业生产进程的能力,进而改变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命运。


“全村的希望”却沦为搞笑素材,

AI农机你怎么回事?


不过,理想虽然很丰满,但AI农机真正走进田间地头的时候,却闹出了不少幺蛾子。没让群众们感受到牛叉,反而更像是来搞笑的。



比如智能分拣机在学习了7000张不同黄瓜的照片之后,对黄瓜的分类准确率却只有70%,不得不一个接一个进行人工复检,没有解放人力,工作强度反而更沉重了,因为还要给黄瓜拍照片、打标签。



再比如无人驾驶拖拉机,一个不注意就“旋转跳跃我闭着眼”地跑到马路中央疯狂转圈去了,让车主在后面一路猛追,顺便预定了当日的派出所拘留一日游名额。



而且,AI农机还特别优柔寡断。熟练的农民看一眼就能判断出来的问题,采摘机器人要经过20秒小心翼翼的探测才能确定果实是否成熟,这工作效率显然对不起它们动辄十几万美元的身价。



还有一种是出发点特别接地气,比如针对梯田这类特殊地形地貌进行针对性开发,但给出的解决方案却是“让小型无人灌溉车爬梯田”这种脱缰野马一样充满想象力的发明创造……



那么,究竟是什么把人工智能这个听起来应该让农业更炫酷的技术,变成了娱乐事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