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放军报
解放军报法人微信:瞭望军事风云,关注国家安全。
51好读  ›  专栏  ›  解放军报

—36℃,军报记者雪地夜间潜伏,遭遇狼群

解放军报  · 公众号  · 军事  · 2017-01-15 18:37

正文

边关亲历 · 一线探访

元月三日至五日,本报记者随内蒙古军区某边防团巡逻小分队穿丛林、蹚冰河,巡逻在千里边防线上。


在零下36℃的天气下,踏破林海风雪路。


这一天,他们遭遇了狼群……

19时,挺进雪原,途中巡检监控装备


一线镜头:

“上车,出发!”副连长谷雨卿下达巡逻执勤命令。9时,驾驶员李建兴驾驶一辆巡逻车迎着晨曦驶上巡逻路,温度计显示车外气温为-36℃。

巡逻车在茫茫雪原缓缓行进。1小时后,一块蓝底白字的“军事禁区,严禁入内”路标,赫然出现在眼前,边防巡逻路到了。车行不远,谷副连长命令驾驶员在连队边防信息监控系统监控点停车。


随后,代理班长王挺从车上取出风力灭火机,对着太阳能供电板的积雪一通“猛吹”,积雪刹那间被“清理”干净。“巡逻路上,官兵必须随时下车观察边情;还需对监控点太阳能等装备进行检修维护,良好的电力保障太重要了。”王挺说。




路险雪深,林密崖陡。在开往下个点位时,路况越发恶劣,巡逻车出现严重颠簸。“前后轮胎必须轧辙而行,假如‘技术不过硬’或‘稍有不慎’,车辆极有可能遇险翻车。”谷副连长话音未落,巡逻车突然左冲右突,在雪地上“踉跄”打起滑来……危急时刻,为躲避道路右侧的一处深沟,驾驶员小李猛打方向盘,可任凭他怎么踩油门,只听汽车“轰鸣”,车身却纹丝不动。


我们纷纷下来推车,汽车却是“进一步,退两步”……大伙用尽“洪荒之力”,巡逻车终于被重新推回到巡逻路上。林海中哈气成冰,官兵们却已全身汗湿。


“冬季巡逻行路险,怕不怕?”谷雨卿搓着冻得通红的脸,憨厚地笑了:“巡逻车陷入雪窝,对于边防官兵来说是家常便饭,习惯了就不惧怕。既然选择风雪边关路,扛上‘使命’的钢枪,就有责任为祖国人民守好家园……”


他身旁的战士接过话茬:“3年前,习主席来到我们连,和我们一起站岗。这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激励,我们必须牢记主席嘱托,用青春热血守边防。”


213时半,风雪交加,将军马“驮”出雪窝


一线镜头:

13时半,巡逻分队向丛林中的下一个界碑进发。没有了路,只好骑马巡逻。军马踏着30多厘米厚的积雪,呈一字队形沿着三角山谷前行。

常理说,马是驮人的,但这一次,我们却“驮”了马一回。

“嘚嘚”的马蹄声在这条边境线上回荡了50多年,新中国成立伊始,骑兵部队迅速建立,年复一年守卫边境。如今,这种昔日主要的巡逻方式已渐渐淡出人们视线,然而在巡逻执勤的“死角”地带——沼泽地、山道、密林、高山等巡逻车和直升机都进不去或不易到达的地方,仍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途中,军马突然停下来,任凭官兵催促就是不走。走在队伍前面的排长李杨说:“前方路途险峻,巡逻至此军马总是举足不前,我们必须牵马前行。”


此时,雪舞漫天,天地间笼罩着深浅不一的灰色。“天气如此恶劣,咱们必须走完接下来的路程么?”面对追问,谷副连长在风雪中艰难地笑了:“不法分子极有可能趁着风雪天出动,咱越是天气恶劣越要巡逻好!”




风雪更急了,走向丛林深处,积雪更厚,巡逻队伍艰难前进。突然,军马嘶鸣着滑入雪窝,马肚皮全部埋进雪里。个头不高的军马饲养员高志伟也半个身子陷入雪里,一旦人马困在雪原,后果不堪设想。谷副连长果断决策:“快速转移!”大家排成一队,一人牵着马,其他人一起向后拽,最终将军马一步步“驮”出雪窝。


继续行进,界碑出现在面前,有战士发现铁丝网上有个巨大的口子。“这是犴咬的!”战士们判断说:“你看,这些断口都是不规则的。若是人剪断的,断口会非常整齐。”谷雨卿立即用卫星定位系统向连队报告。


在恶劣环境下,先进装备固然重要,但军马也是官兵的“无言战友”。


321时,夜间潜伏,遭遇狼群,辨认动物足迹


一线镜头:

北国边境的夜晚,星繁如画。20时30分,团里接到通报,某界碑附近可能有第三国偷渡分子,连队需要派出3个小组执行雪地潜伏任务。

身着白色雪地伪装服的连长贾明山带领几名战士,迅速机动至某潜伏点,记者一路跟随。我们在正对界碑约200米处的雪窝隐蔽起来,连长小声叮嘱:“不要说话,所有灯光都熄灭。”他还特意嘱咐电台台长,把电台的液晶屏遮住。


半小时后,夜空中传出“急令”:“各组注意,指挥组从正面围堵,观察组、预备组从左右两面包抄!”原来,贾明山观察到:某界碑附近有几个“绿点在上下跳动”。


说时迟,那时快,3个小组正欲合围时,战士们发现,“绿点”原来是几只狍子。虽说只是“虚惊一场”,但贾连长却一脸严肃:“只有不放过任何可疑目标,才能确保边防安全稳定;只有利用潜伏时机抓好演练,才能锤炼官兵夜间应急处突能力。”




22时,“嗷”地一声划破了夜空寂寥,记者意识到这是狼。“与狼共舞在巡逻中是常事。”连长语气轻松。狼嚎声持续了十几分钟,狼群渐渐远去,连长指了指手中的枪说:“即使与狼群对峙,咱也不怕——战斗!”


说话间,连长忽然屏住呼吸,凝神几秒钟后,他松了一口气:“只是一只野兔。”他随后介绍,人踩雪的声音比较厚重,小型动物却频率规则、声音清脆。“各种动物的声音,我们都必须准确分辨,潜伏时练的就是警惕性、耐性,一丁点可疑的声响都不能放过。”贾连长小声说。


记者向远方望去,界碑巍峨矗立。战士们说,无论春夏秋冬,我们必须坚守战位,夏天战蚊虫、冬天爬冰卧雪,“苦是苦,可一想到,守卫着界碑就是保家卫国,我们身上可热乎了!”


一轮圆月升上山顶,一颗流星一闪而过,边关一片祥和。


本报记者孙兴维


边防军人,让人尊敬!



△泪奔!这就是边防一线的中国军人!


编后感言:

      

数九寒冬,内蒙古边关,冰封雪裹。这里的冬季漫长而寒冷,年最低气温可达-50℃。元旦过后,正是一年中的极寒之时,边关战友如何在冰天雪地中执勤巡逻? 


      跟随内蒙古军区某边防团巡逻官兵的脚步,我们了解到边防战士如何穿丛林、过沼泽、趟冰河,顶风冒雪巡逻边防线。透过记者的笔触,我们既能感受到边关执勤手段和方式的变化,更能体味到当代边防官兵强军意识的提升、战斗精神的顽强、意志品质的崇高。 


      是的,一面是先进的高科技巡逻装备,一面是传统的马队,这就是今日边防的现实。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高科技不能完全代替吃苦耐劳、牺牲奉献。正如边关战友所言,科技发展让载人飞船翱翔太空,但在恶劣自然环境中,高科技的“触手”一时还难以触及……也正因为如此,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才成为边防官兵永恒的价值追求。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鸡年新春即将到来,我们把这组亲历式报道献给读者,献给坚守在祖国边防线上的边防部队指战员,以表达我们深深的敬意和心中的牵挂,希望更多人能读懂今日戍边人的“酸甜苦辣”。 


      流转的是时光,更替的是季节,而不变的则是边关战友的忠诚与坚守。面对艰苦恶劣的戍边环境,在日复一日的爬冰卧雪训练、巡逻、执勤中,戍边人用属于自己的行动书写新的青春华章、践行职责使命。敬礼,亲爱的边关战友!


(陈小菁)


出彩戍边人


从茫茫雪原走向边关军营,由普通士兵成长为上校军官。请看黑龙江省军区某边防团团长李辉的故事———


乌苏里江畔的边防雄鹰


冬日的北疆风卷雪尘。当身着雪地伪装衣的黑龙江省军区某边防团团长李辉带着巡逻分队穿过茫茫雪原,出现在面前时,记者的第一印象是:李辉像是翱翔北疆的雄鹰。


戍边29年,这只从乌苏里江畔飞起的边防雄鹰,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书写着乌苏里江儿女对党、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千里界江的“铁先锋”


“团长的身板是铁打的!”熟悉李辉的官兵都知道,他的血性和担当,让他在一次次砥砺中完成了自我超越。29载风雪边关路,他跟战士们一起露宿乌苏里江,巡逻睡雪地、啃干粮,成为战士眼中的“铁先锋”。


去年5月界江开江,滚滚冰排顺流而下。一夜间,暴涨的江水漫过江堤,淹没了珍宝岛。天刚擦亮,李辉带领官兵乘坐冲锋舟,为守岛官兵送给养。


当他们抵近小岛时,咆哮的江水将冲锋舟一次次推向远方。望着湍急的水流,官兵一下慌了。这时,李辉不顾劝阻穿上防雨靴,腰间系上绳索,扛起两袋大米,“扑通”一声跳进冰冷的水中。刚挪出几步,一个巨浪袭来,差点将他卷进江里,他咬紧牙关向前蹚去。




突然,不知谁大喊一声:“大家跟上!”战士纷纷跳入刺骨的水中,跟在团长身后搬运物资。当一个个身上挂满冰碴、脸色冻得铁青的官兵,把冲锋舟的物资搬上哨所时,守岛官兵都哭了……


乌苏里千里界江,留下了李辉跋涉的身影。2013年隆冬,乌苏里江上白毛风肆虐,刚就任团长的李辉就到驻守界江的某连巡查边情。


那天,李辉与官兵一起乘坐雪地摩托在封冻的江面上巡逻。行至界江中心时,他不时提醒大家注意“清沟、清眼”“不要贸然前进”,自己却驾驶雪地摩托在前方开路。凭借丰富的经验,李辉带领官兵避开多处险情,驶出一条安全路线。


强军路上的“铁把锁”


李辉的较真劲儿,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边防团官兵这样描述团长的“认真”:“任何‘猫腻’都逃不过团长眼睛。”


一年3月,驻地乍暖还寒,上级配发了两台应急通信指挥车和多部新型电台,新装备让大伙很兴奋……可李辉却在思考:“开展新装备训练只参考说明书,能否将战斗力发挥到极致?”


开训当天,李辉把官兵拉到林海开展实战训练。“战斗”打响,参演分队陷入攻防拉锯战,战线越拉越长。关键时刻,指挥车却因天气原因无法与部队取得联系,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




“仅凭‘想当然’,战场注定吃败仗,必须潜心钻研新装备!”演训结束后的复盘会上,李辉掷地有声地说。随即,他带领官兵在银装素裹的林海中支起帐篷,现地对新装备的应用性能进行测试,收集数据;此后,他又与官兵一起风餐露宿、翻山越岭,在不同环境下反复验证数据,最终摸清了新装备的“技术参数”。


一次普考结束后,某连上报的一组数据令人置疑:“连队参考率100%。”凭借多年基层经历,李辉认为数据水分大,他通过训练监察系统进行“考核影像回放”,真相水落石出:射击场上,始终未见2名干部身影,李辉严肃处理了连队虚报问题。


好风气催生战斗力!在李辉的组织下,团里下发《加强实战化训练实施办法》,将监察系统纳入军事训练全过程。近年来,全团训练纪录屡屡被打破,装备革新成果几十项,全方位执勤手段在各个戍边岗位运用自如……官兵脸上写满自豪:团长就是我们强军征程中的“铁把锁”,有他把关定向,我们干劲足!


战友心中的“铁臂膀”


李辉是战友心中的好大哥、“铁臂膀”。他1.78米的个头,一副刚正不阿的面孔,却待人和蔼,喜欢助人为乐,独具个人魅力。


一次,一名战士在团政工网“首长信箱”给李辉留言:在特战训练过程中,“老虎连”一名战友不慎将左手韧带拉伤,但他仍然瞒着连队干部带伤参训……


李辉专程来到连队,找到连队主官了解情况,告诫他们要关心战士成长,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同时,他找到受伤战士小祝对他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军人要正确地‘拼血性’才能成为强军尖兵。”随后,他第一时间联系驻地医院专家为其检查治疗。




年底,小祝主动请缨代表团里参加省军区滑雪特战比武,他不负众望,过关斩将,带队勇夺团体第一。比武归来,李辉亲自为他戴上三等功奖章……


“团长是我们的领导,更是我们的好大哥。”这是全团官兵的心里话。上士郭佳的母亲患有糖尿病,李辉帮助他母亲询医问诊;七连指导员小刘的妻子患宫颈癌,正当他一筹莫展时,李辉号召全团官兵捐款10万元,帮助小刘一家人渡过难关……


近年来,该团还持续举办“强军讲坛”,李辉多次登台授课;团里专门制定人才培养规划,把培训打仗型人才作为“一号工程”,一批训练人才脱颖而出。官兵喜笑颜开地说:“我们的成才与团长的倾心教导密不可分。”


李帮宏  娄全友  朱普辉


边关地理志


核心阅读:

《边关地理志》正式与读者见面啦!这里是反映边防风物人情、地域特色、百姓生活的天地。“迷彩兰”,墨脱兰的别称。一朵兰花,娇小秀气,却饱含“莲花秘境”的军民深情,如同一种情感符号,在西陲边城深深烙印。


“迷彩兰”:幸福像花儿一样


迷彩兰……在西藏墨脱,记者欣闻此花——灌木丛中,几片缀有网格斑纹的椭圆形草叶自然舒散,紫色花葶自叶中傲然抽出,黄白相间的花瓣上镶嵌绿色脉纹,娇小秀气。 


“墨脱戍边模范营”营区一隅,记者与“迷彩兰”初遇。营长黄健介绍说,“迷彩兰”是当地别称,这种兰花其实是兜兰的一种,墨脱军民深爱它。 




在门巴族老阿妈嘎玛措姆家中,记者见到几株“迷彩兰”。年逾古稀的老阿妈介绍,这花儿如何得名,她并不清楚,但她知道打从“金珠玛米”来到墨脱,这兰花便得了这个好听的名字。 


那是在1962年夏天,西藏军区某部奉命进驻墨脱。当时,这个被称为“隐秘莲花”的边陲小城一穷二白,子弟兵却像兰花一样在墨脱扎了根。为帮助群众摆脱贫穷面貌,官兵在荒无人烟的山间,修水渠、垦荒地,手把手地给群众传授种植技术。 


几年间,墨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墨脱人对党和军队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们便将心中美丽圣洁的兰花,亲切地命名为“迷彩兰”。 




嘎玛措姆回忆说,过去墨脱群众渡河全靠漂牛皮筏子、走藤条笼子,不少群众葬身河中,为此子弟兵修建了铁索桥。时任副营长李春带领75名战士,翻雪山、钻密林、穿险滩,步行2个多月,从百余公里外的镇上扛回12根300米长、碗口粗的钢索,墨脱第一座钢索桥——解放大桥最终建成。 


“那年通桥典礼上,百姓手捧‘迷彩兰’献给子弟兵,幸福的笑容像花儿一样。”嘎玛措姆说。 


某边防团战士饶平是老阿妈认的“兵儿子”,2004年,饶平在巡逻时突遇泥石流,他奋不顾身推开战友,自己却被泥石流吞没……为寄托哀思,嘎玛措姆每年在家中种上一盆“迷彩兰”:“希望儿子在天堂幸福‘绽放’……” 




某边防团军医亓三彭也爱“迷彩兰”。亓医生2000年大学毕业后,主动申请进藏并来到“墨脱戍边模范营”。 


那个秋天,墨脱县格当村暴发流行性感冒疫情。得知情况后,亓三彭背起药箱,带着卫生员直奔山村,经过精心治疗,患病村民逐渐痊愈。“感谢军人好‘门巴’!”当时,老阿妈白玛央金把一株“迷彩兰”送给亓三彭,至今,那盆兰花还在他的家中幸福盛开……


本报记者 贵旺通 通讯员 马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明日解放军报“中国边关”专版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图片:刘慎、李辉等,图片均为配图;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