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唐诗宋词欣赏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所在,学习唐诗宋词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闹闹每日星运  ·  星历0203:巨蟹关注个人健康 射手善于反思问题 ·  4 天前  
闹闹每日星运  ·  月运:闹闹12星座【2025.02月】运势 ·  6 天前  
闹闹每日星运  ·  星历0202:巨蟹提高身体素质 ... ·  5 天前  
闹闹每日星运  ·  超会赚钱的天蝎座 ·  6 天前  
闹闹每日星运  ·  星历0201:巨蟹拓展好友圈 水瓶适合整理家具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唐诗宋词欣赏

崔颢这首《黄鹤楼》,千年无人敢仿,鲁迅一气之下仿一首,开篇就惊艳!

唐诗宋词欣赏  · 公众号  ·  · 2024-11-23 13:31

正文


一千多年前,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崔颢登上黄鹤楼,挥笔写下五十六个字。估计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五十六个字会让他从此一诗成名:


黄鹤楼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


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崔颢这诗写得很牛,据说还曾让李白搁笔。《唐才子传》有记,李白曾登上黄鹤楼本欲赋诗,抬头看见崔颢此作,随之搁笔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有人说此事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从另一侧面也说明了 崔颢的这首《黄鹤楼》 的确是千古名作,未负盛名。


崔颢这诗问世前,黄鹤楼是一座赛诗楼,无数名家都留下了墨宝;此诗问世后,敢在黄鹤楼题诗的人少了许多。而崔颢这首诗,也成为千年来极少有人敢仿的七律。直到1933年,鲁迅一气之下仿写了一首。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周树人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是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众所周知,鲁迅的脾气是不小的,气头上写的诗文也不少。当年被传得了脑炎,一气之下,写了首《报载患脑炎戏作》,令人拍案叫绝。这一次,他生气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北平的万千学生们。


1932年,东北被占,华北岌岌可危,当局准备撤出北平。北平的大量文物被分批运往南京等地。这种情况之下,他们却不让大学生逃难。这种只重文物不重人的做法,让鲁迅十分愤怒,鲁迅写下这首七律《 剥崔颢黄鹤楼诗吊大学生》


剥崔颢黄鹤楼诗吊大学生

作者:鲁迅


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



”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阔人,指国民党官僚。他们运走文物,美其名曰“保护文化”,所以 鲁迅 说他们“已骑文化去”。这个“骑”字,耐人寻味。文化城,是出自当时一些文人之口。1932年19月11日,在北平的刘复等教授三十多人联名向政府呈文,说北平由许多珍贵文物,又是各种专家的集中地,因此应撤除一切军事设防,宣布北平为不设防的文化城, 以不设防来求得北平免遭日军炮火。 鲁迅 在这里顺便予以讽刺。既然文化已被“保护”而“骑走”,那么,这“文化城”也就空余其名了。


不论他们的动机如何,在客观上迎合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也有利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因此,诗中也明显的包含了对于提议设立 “文化城” 的人们的嘲弄和讽刺。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承接首联而来, 是说文物被运走,一去不复返了,千年的古城就被冷落地遗弃在那里。这里面也有着深刻的讽刺意义。 鲁迅 在《崇实》中写道:“倘说,因为古物古得很, 有一无二 ,所以是宝贝,应该赶快搬走的罢,这诚然也说得通的。但我们也没有两个北平,而且那地方也比一切现存的古物还要古。禹是一条虫,那时的话我们且不谈罢,至于商周时代,这地方却确是已经有了的。为什么到撇下不管,单搬古物呢?说一句 老实话 ,那就是并非因为古物的'古',倒是为了它在失掉北平以后,还可以随身带着,随时卖出铜钱来。”这就一针见血地揭穿了反动当局弃城运古物的卑鄙目的.


接下来写实, “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运送古物的专车在前门站里停靠,忙碌不休,而被称为“国民中坚份子” 的大学生的安危却无人管得,已够“晦气”,自行逃难又反受电令申斥,就更加晦气,故曰“晦气重重”。



此处以“专车队队”与“晦气重重”对举,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大学生由于“不值钱”而受到的冷遇,也揭出当局抢运古物的实质在于其“可以随身带着,随时卖出铜钱来。”这些 “阔人” 其实并不关心“文化”、“古物”,他们所关心只是钱。


尾联是本诗的重点,也是在探寻造成以上局面的原因。 “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 ,日,日本侵略者;薄,同迫。


榆关,山海关;烟花,旧时指妓女;烟花场,妓院等场所。说的是说日本帝国主义已进迫山海关了,但哪里看到一点抵抗呢?他们在妓院、舞厅里忙着哪!对于日本人的侵略,国民党却毫不吃惊,依然过着荒淫无耻、花天酒地的生活。


日军从侵占东三省开始到进逼华北,攻陷榆关,又何处可以见到抵抗呢? 从东北数十万大军不放一枪而退入关内到当时的情景,国民党当局谁在关心国家的危亡呢?


没有。当局要员们沉迷在“烟花场上”,正在醉生梦死中销魂,丝毫也没有受到惊扰。直接指斥国民党当局投降卖国的不抵抗主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