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也要留着这条命来看。
——韦绍兰(广西幸存老人)
前
几天,因为冯小刚导演在网上公布了一篇张歆艺写给他,关于请求帮忙推荐纪录片《二十二》的长信,
而使这个小成本,零明星,又涉及题材敏感的慰安妇生活纪录片进入了很多人的视野
在冯导之后,何炅舒淇李晨吴京张静初等各路演员导演也纷纷加入了这场电影的推荐行列
演员王子文说,这不是一部吃爆米花的电影,但是要为导演的坚持鼓掌
演员伊能静说,她们没有错,是时代蹉跎了她们,我们又怎能若无其事的选择遗忘
主持人何炅说,如果你曾经了解过导演郭柯的《三十二》,这部《二十二》会更加击中你——明天,我们一起深情凝视。
2014年开拍,辗转5个省份,29个地区,郭柯陪着这群用了30年上告一个国家的受害妇女们从32人递减到22人
时至2017年8月,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受害的20余万慰安妇,只剩下了最后8个人,且都已过耄耋之年,都病痛缠身
生命像一个倒置的沙漏,以我们肉眼可见的速度飞速流逝,电影所记录过的人们也在以我们无法挽留的速度消逝离开,从2014到2017,从32到8
可也是时至2017年8月,抗日战争已经结束了整整72年,日本政府却从头至尾不曾对这些伤痕累累,备受沧桑的灵魂们说上哪怕一句抱歉
而陪她们上告了30年的”中国慰安妇民间调查第一人“退休教师张双兵说:
三十年前是我太幼稚,只想帮她们从日本政府那里讨回公道
现在三十年过去,不仅赔偿金和道歉都没得到,还得把她们的伤疤揭给村里的百姓和社会看
如果回到过去,我情愿选择不去打扰她们
还有用了整整3年跟拍这幸存的22位老人,却在最后选择剪辑掉老人们口述的内容里所有惨烈和痛苦部分的导演郭柯说,
把这些老人当作亲人去对待,你的拍摄就有了分寸,问题就有了底线
他不能再撕开她们的伤,让她们重新痛一场
于是在昨天,芭姐看到了一场史上最朴实,最简单,却也最不可思议的电影:说的是一场丧失人性的罪行,镜头里却没有血腥,没有仇恨,甚至没有太多的痛苦的回忆和泪水
22个苍老的面庞和饱经人世风霜的灵魂,都无一例外地选择把最深重的痛苦埋藏在回忆里最不为人知的角落,然后扬起最温暖慈祥的笑脸,跟你讲述这场惨痛人生里曾经难得拥有的好时候——她们笑得很美,歌声温柔,却让很多人在她们乐观的温柔里泣不成声
《二十二》是我国第一部拿到龙标的慰安妇题材纪录片
而在整个8月档里它却只占了区区百分之一的排片率
我们都很清楚,这部片子注定成不了什么票房黑马,甚至论热度,没流量的它都撑不住我们一个【热影】的栏目头衔
但芭姐也很清楚我应该为它说点儿什么,尽管很微小,却也很重要
对那20万个灵魂很重要,对那8个最后的见证者很重要,对所有二战时期受害的妇女们很重要,对我的国家很重要
——夜场电影结束时每一个久久不愿离去的观众们都知道:我们每个人的声音,都很重要。
这些女人真伟大,在磐石般沉重的命运下生生开出了一朵花
其实,芭姐也说不上自己到底是被电影的哪一个点戳中,或许是那些老人在镜头里还笑容温暖,名字后却已被写上生卒年月的画面
或许是那个儿时被母亲抛弃远离故土,少年时又被强行骗进日军慰安所的朝鲜老人毛银梅,她唱《阿里郎》的声音很好听
“
阿里郎,阿里郎,阿里郎哟,我的郎君翻山过岭,路途遥远,你怎么情愿把我丢下”一字一句,字字锥心
可也是这样饱经风霜的女人,她领养了一个中国的小女孩儿,她把她抚养长大,看她结婚生子儿孙满堂
可她从没告诉过她关于那些年的苦难与仇恨,她喜欢泡满满一水桶的栀子花,送给摄制组的每一个人
或许是那个曾经的红色娘子军林爱兰,70年过去,她仍会在说起她曾杀过两个鬼子,她曾英勇战斗时目光炯炯
哪怕是在被俘虏到日军据点的惨烈岁月,她也仍坚持反抗,反抗到日军挑断了她的脚筋,让她半生残疾——70年后她轻描淡写:我残了,可他死了
她也一直坚持战斗,哪怕是被关在慰安所的两年里,她也努力抓住一切机会偷取日军成箱的弹药托人带往前方——聊起过去时她捂住了双眼
而当找到自己的两枚战斗勋章时,她笑得像个孩子
蓝色的双眼,挺直的鼻梁——我想,她年轻时一定很美,是烈酒当歌的美,是永不弯腰的美
而当死去时,她也终于脱下了受害者的枷锁,埋葬地一如每一个为国家而死的战士
也或许是那个生下了一个混血儿子的韦绍兰老奶奶,1944年她被掳去慰安所,3个月后她九死一生地逃回家,先是被丈夫嫌弃,再是发现自己身怀有孕
抗战胜利那一年,她生下了混血儿子罗善学,母子俩一生遭受人间冷眼,罗善学也因为“日本人”的身份到70高龄终身未娶
可哪怕在这样的人生里,韦绍兰却仍然说着:我还没活够,这世界红红火火,我从没想过死。
又或许是在暖洋洋的阳光下,喜欢喂喂猫,教教课,跟小孩子一起玩耍的李爱连老人:当身在游击队的丈夫被日本人抓走,她坚持不肯改嫁,却被两次抓进慰安所
最难的时候,日本人曾几天不肯给她饭吃,最后只扔给她一捆大葱,连吃8根之后,她连胃都一并烧坏掉,逃回家时满身伤痕,经年难愈
可老了以后,她还是爱笑,眉眼温和,喜欢梳妆整齐地写写拼音算算数,聊起过去时她才会哭,捂着眼睛像个小孩子,她说她不想说,什么也不想说
如果你看过导演郭柯的短片《三十二》,你才会更理解这部《二十二》:曾被日军蹂躏,残害,甚至还被打断了一条腿的陈林桃老人一生凄苦
可她却在去世之前说:我希望中国和日本能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因为一旦打仗,会有很多人死去。
2013年过世的王玉开老人,她晚年一直一个人住在山上的红砖房里,常常整天睡着,偶尔坐在门前发呆,屋子里的光影或明或暗,回忆和痛苦都被昏暗的光线遮掩
很多很多年前,正跟丈夫在家做饭的她遇见了日军扫荡,三四个日军在她丈夫面前蹂躏了她,并把她抓去了据点慰安所,然后如堕地狱,生不如死
可当70年后,来自日本的学生志愿者给她看了日本军人老了的照片时,她却只是笑着说:没想到日本人老了,胡子也没了。
也有老人前一秒还在说“恨啊,恨是真恨”
后一秒就开始念叨“山里的野菜这么好,我怎么就不能蹲下去挖了呢”——走不出仇恨的恰巧是不曾见过仇恨的我们
而她们早已把深重的苦难藏回心底,人总要努力地继续活下去
看电影的过程里,芭姐一直在想,她们过得究竟是怎样的一生?
被日本人侮辱践踏,曾挺过了最最深切的绝望
却又被亲人身边人歧视伤害,度过了漫长的孤独和无助
最后却仍然温暖,仍然善良,仍然保持着孩子般的天真和美好,把仇恨埋葬在心底,拿出来的却满是乐观和希望
这一刻,芭姐从未如此深刻地感知,原来希望远比仇恨更容易直戳心底,原来最柔弱的肩膀却担起了历史最沉重的重量
过去几十年了,韦绍兰老人一直喜欢哼一首小时候学到的歌,歌词是这样的:
日头出来点点红,
照进妹房米海空。
米海越空越好耍,
只愁命短不愁穷。
天上下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
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流眼泪自抹干。
不痛诉,不哭泣,不放弃——芭姐想,这些女人真伟大,在磐石般沉重的命运里也能硬生生地开出了一朵花。
她们不是耻辱,忘记她们才是耻辱
要道歉不是回头看,而是打算勇敢向前
电影开始于一场追悼会,结束于一场葬礼:从喇叭唢呐送葬时的一片喧嚣,到最后荒山孤冢的一片沉寂,这一柸黄土下究竟埋藏了多少痛与伤,恨与爱都将无人再知晓
冬去春又来,尽管苦难波涛汹涌,可幸好希望也生生不息——电影只有百分之一的排片,却几乎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第一次,芭姐看到有这么这么多的人开始去正视这样的题材,这一些老人——即使,她们都正在离去,即使,她们已所剩无几
一直以来,“慰安妇”都是作为“历史的阴影”存在于社会最不为人知的角落:爱国主义教育里没有她们,战争博物馆的参观里没有她们,连历史课本里也都没有过她们
上海的慰安所旧址被周围人称为“妓院”
临近学校的家长们要求拆除它的理由是“太不正能量,怕带坏小孩子”
从日军慰安所九死一生逃出来的幸存老人,被邻里亲人喊着“日本娘”“女特务”远远隔离
中国受害妇女生下的混血孩子,被喊着“小日本”长大,也因为被所有“正经人家的姑娘”嫌弃而终生难娶
20万受难妇女里,当时只有32个人愿意站出来
大部分的女人不想再面对镜头,不想被儿女邻里知道,连站出来的李爱连奶奶都要在“门关好”以后才能开始讲往事···
70余年以来,她们作为受害者,却承担了历史所给予的最沉重的惩罚:那些伤疤成了她们的罪孽,无处可说,无法反抗,只能咬着牙用最柔软的身体扛着这些“罪状”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