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椒医学
本团队扎根于国自然、省市级课题申报,学术代表作规划、实验方案设计、科研技能教育培训等方面,致力于提升年轻科研者科研水平,真正掌握国自然课题设计的核心要点、精妙逻辑和标书撰写技巧,提高标书水平和质量,最终中标国自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青椒医学

2025国自然申报量进一步增加,申请人陷入沉思!

青椒医学  · 公众号  ·  · 2025-03-29 07: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前言


2025年的国自然申请季,又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据“自然早知道”爆料, 今年的申请总量又比去年小幅增长了一些,总经费也略有上浮 。说人话就是——名额依旧紧张,通过率可能比去年那场“申二停一”取消后的断崖式暴跌稍微好那么一点点,但别抱太大幻想,依然是寒气逼人的局面。

在这种冰点通过率下,青基项目越来越像一场拼运气的抽签:理论上大佬弟子应当胜券在握,但现实却啪啪打脸;面上项目难度直接拉满,没点“核武级”论文(不是中科院分区top,而是学界公认的top2)根本别想稳拿。而在这个没有年龄限制、资源拉满的修罗场中,圈子文化愈发明显——所谓“混圈有道”,混得多了,自然就成了圈子。

这也引发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国自然到底是一场怎样的生态博弈? 它是不是已经演化成了一个巨大的“纳什均衡”系统?我们不妨从上往下一层层拆解



一、基金委:国家视角下的“超级投资人”

别忘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可不是随便哪家基金会,它是科技部下属的副部级单位,肩负着为中国科研生态把舵掌舵的重任。用官方话说,它的职责是“ 支持基础研究、培养科技人才、优化科研资源配置、营造创新环境 ”。

说白了,NSFC就像一个带着国家使命的“顶级风投”,投项目、投人、投未来——只不过,它拿的是国家的钱,回报却是整个国家甚至全人类共享的科研成果。

相比动辄砸出数十亿研发经费的头部企业(小米一家公司就能匹敌国自然一年的总经费),国自然显得寒酸了些,但它胜在公平与长远。哪怕是五年十年看不到盈利的方向,它也愿意沉得住气慢慢养;哪怕是科研资源薄弱的地区高校,也有可能被温柔照顾到。


二、评级、评议与规则构建:谁来决定谁“值钱”?

但问题来了,既然是风投,就得看“回报率”。怎么判断谁值得投?难道靠发论文的数量?靠某某期刊分区?还是靠某个大佬的推荐?

答案是:都不是,又都有点。


现实中,科研不能像高考分数线那样精准排名。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九品中正制”式的现代科研等级体系:从研究助理一路升到正高、院士,从青C升到青A、人才称号叠加buff,不只是身份象征,还是申请项目时的重要背书。


但这套体系的问题也不少,比如明明能力差不多,拿到青B和差点拿到青B的人命运却天差地别;很多人才称号本质上只是一个“大团队”挂的门面,一旦脱离团队,这个光环也会黯淡不少。


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国自然在某种程度上,也已经深深绑定在这个复杂又不完全公正的科研“名利场”中。


三、怎么评,才算“公正”?别太相信人性

那么,谁来决定哪些项目能获得资助?专家评审。


但我们都知道,专家也是人——而人,天然会趋利避害。寄希望于每一个专家都抱持纯粹理想主义未免太奢侈,最终只能靠制度去兜底。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精致”的评审流程:

① 函评阶段:算法随机匹配评审专家,最大限度避免交集;

② 会评阶段:闭环操作、封闭评审,每年轮换专家,杜绝外部干扰;③ 负激励机制:引入“RCC”评审评分系统,敷衍塞责、打分离谱的评审会被扣分,从而影响下一年能否继续担任评审专家。


但这些机制并非完美——再高明的算法也挡不住人性的缝隙。 有心人依然会找机会打招呼、递材料、请吃饭 (这种情况简直不要太多,即便现在已经压力打击的情况下,依旧普遍) 。就像古代“行卷”一样,谁敢说今天的会评系统就铁板一块?

但即便如此, 我们还是愿意相信,大多数科研人内心还是敬畏真理的 ,那些在硕博阶段就被科研“洗脑”的人,很难不对乱七八糟的东西感到生理不适。


四、非合作博弈:这是一场“卷”到天边的纳什均衡

现在我们再回到那个核心问题:国自然的申请,究竟是一场怎样的博弈?

答案是:非合作博弈,每个人都试图在不确定的规则中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于是我们就达成了一个奇妙的“纳什均衡”。


写申请书写到魔怔:写三个月、改三个月,找十几个同行提意见,就为了提高5%的成功率,因为不知道别人是不是已经卷疯了。

评审专家心有旁骛:面对亲戚、竞争对手、陌生人的申请书,有时候连三择其一都难;谁能保证你心里没有一点点偏袒?

评审精力不足:大同行的本子看不懂,小同行的本子太多,评到最后只剩下“印象分”。

这种博弈机制本质上已经稳定下来了,虽然远未完美,但也基本上“谁都骂,谁都离不开”。


五、那还卷吗?个人策略的理性建议

所以,作为个体,我们该怎么应对这场博弈?


对申请人来说:

别把自己写魔怔了。写得好固然重要,但边际效用是递减的,idea才是王道,别为了格式和语气纠结三个月。

别做无效社交。真正有效的social,是长期稳定的学术关系和合作网络,不是刷脸、发微信、请吃饭。


对评审专家来说:

不熟悉的领域就拒审。误审别人的项目,不仅坑了别人,也可能被系统记录为“低信誉”。

尽量出淤泥而不染。打招呼的背后,往往不是回报,而是责任和风险。你不欠谁的,别拿你的公信力去交换幻觉。



尾声:在不完美中寻找希望

我们都在批评国自然的缺陷,可话说回来,它已经是国内相对最公平、最普惠的科研资助体系了。它不是没有问题,但它一直在尝试变得更好。

2025,我们依然希望,每一位科研人的努力,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回报。 愿这个卷疯了的世界,仍然有一点点温度和光亮。


2024年度国自然医学部50大科研热点中标数统计如下:

往期精彩文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