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加油吧!因为想得到的东西还有很多!”这是最近大火的日剧《东京女子图鉴》中最“戳”的一句话。
从秋田县到东京,从一开始的“三茶”,到最后的“银座”,绫一路打怪升级,努力成为“一个备受羡慕的人”。在最开始时仗着青春不在乎一切世俗外物的评价,到最后年纪渐长想要凭空生出一个“家”时,绫才发现,挺难的。
有人说,绫被自己的欲望奴役,活该得不到幸福。我却想说,自始至终,绫或许只想追求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这个空间与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无关,与租在“三茶”还是住在“银座”也无关,而是关乎认同、情感与自洽。
伍尔芙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开篇就说:“一个女人如果打算写小说的话,那她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表面上是说要有一个物理的空间,实际更代表着心里空间。她说:“门上的锁意味着独立思考的能力。”事实上,伍尔芙在苏塞克斯乡下的确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天气暖和的时候,能看到盛开的茱萸,还有远处山丘的牛羊。在这个空间内,她彻夜写作。
J.K.罗琳未成名前经济也非常拮据,单亲妈妈,仅靠写作为生。但她依然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公寓,那是位于苏格兰的“廉租房”,家具陈旧,却有一个摆满书的书架。这个简陋的公寓安定、宁静,罗琳在这里让想象生长,让天分开花。
一个独立的空间,承载着独立的灵魂,意味着能力,还有创造。
很少有人知道,
人的一生中超过90%的时间都会在室内空间度过
。
整日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中的我们,常常忽视这个空间怎样影响我们的情感。好妹妹乐队早期的专辑中有这样一句独白:“我不喜欢把租的房子叫家,因为这样有点对不起,有家人在等我的那个家。”情感或许是抽象的,但
空间却可以把情感外化,并时时刻刻叩击着我们的情感
。
在电影《午夜巴黎》中,郁郁不得志的吉尔•彭德从纽约来到巴黎,当他游走在雨中斑驳的建筑中,坐在左岸咖啡馆的墨绿色阳伞下,才能够穿越回那个他所向往的“黄金时代”——海明威、菲茨杰拉德、艾略特、达利们在塞纳河左岸抽烟闲聊的时代。
并不是所有的空间都能触发我们的情感。一个完美的空间,要有足够的光,让人在失落的时候依然抱有希望。“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空间的温度也是重要的,怎样阴凉,怎样清爽,怎样用温暖抚慰身体。声音亦如此,在人的所有感官中,唯有听觉是人无法掌控的,我们能够张开嘴,屏住呼吸,却不能“闭上耳朵”。完美的空间可以让人倾听声响,同时也倾听寂静。
其实,我们对所处室内环境的追求,某种程度上就是对一个完美空间的追求——没有严寒酷暑,绝对安静舒适,远离痛苦和悲伤,在全然的寂静中打开感官,
一如生命之初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