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加着重号的是入声字
仁:仁爱。《说文》记:“仁,亲也,从人从二。”意指两个人相亲相爱,故能走到一起。“仁”是儒家的核心概念,尤其孔子的言论中有大量关于“仁”的论述,如“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义:义气。“义”字的小篆写作:
因笔画繁多,故在宋元时常用同音字“乂”(本义为割草,像剪除杂草的剪刀形)替代。后在推广简体字时
,将“義”汉字简化为“义”,添一点以示与“乂”的区别。
其余仪(儀)、议(議)等字也是依此简化。
《说文》记:
“义(義),己之威仪,从羊从我。
”羊在古汉语 中有吉祥良善之意。
《春秋繁露·执贽》记:
“羔有角而不任,设备而不用,类好仁者;
执而不鸣,杀而不啼,类死义者;
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
故羊之为言犹祥与。
”羔,即小羊。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羊羔有角但不使用,做好准备但不攻击,这就相当于人“好仁”的美德。
羊羔被捉住时不会鸣叫,被宰杀时不会啼哭,这就相当于人“死义”的美德。
羊羔吃母羊的奶时,必定会先跪下来再吃,这就 相当于人“知礼”的美德。
由于羊羔兼具了“仁”、“义”、“礼”三项美德,故汉字中以“羊”为部首,通常都是具有吉祥良善之意的褒义词,如 “祥”、“善(譱)”、“美”等。
董仲舒记:
“仁者,人也;
义者,我也。
”意思是说,仁就是亲爱别人,义就是约束自己。
“义”也是儒家的核心概念,尤其孟子的言论中有大量关于“义” 的论述,如“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 (《孟子 · 离娄下》)“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仁,人心也;
义,人路也。
” (《孟子·告子上》)
后人常将孔孟并立,亦将其思想核心之“仁义”并立。
文天祥在《绝命词》中记: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意思是说:
孔子倡导成仁,孟子倡导取义,只要将义推向极点,仁也
就会到达极致。
我们读圣贤的著作,是为了向他们学习什么呢?
就是要学会推行仁义,那么从今往后,基本上就没什么可惭愧的了。
——
出自明
·屈大均
《卖董华亭手卷》
——典出《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大意是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听说西伯侯姬昌(即周文王)贤德,便前往投奔。等走到的时候,姬昌已经去世,其子姬发(即周武王)即位。周武王尊父亲姬昌为周文王,载着他的木牌位,东征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拉着他的马缰绳劝谏道:“父亲死了,还没安葬就发动战争,这能算是孝吗?作为臣子去弑杀君主,这能算作忠吗?”武王不听二人的建议,之后平定殷商,成为天下共主。但伯夷、叔齐认为归顺周朝是很可耻的,为坚守气节,他们坚决不食周朝的粟米,而是隐居在首阳山中,以采食野菜(薇)果腹,最后饿死在首阳山。
——出自宋·曾几《食蜂儿有感》
让:谦让。
恭:恭敬。
——典出《论语·学而》:“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该对添字还可对作:
——出自明·沈炼《四戒示诸生 其二 戒斗狠》
——出自清·玄烨《忆咏苏州风俗》
俗尚:世俗风尚。交让:互相谦让。
官箴:为官箴言。协恭:勤谨合作。
禹舜:禹帝和舜帝。禹帝是夏朝的开国君主,受虞舜禅让而为天子。舜帝是五帝之一,受尧帝禅让而为天子。
羲农:伏羲和神农,皆位列三皇。在中国的上古时期,有所谓“三皇五帝”的说法。对于“三皇五帝”究竟为何,历代史家的说法各有不同。一般认为,“三皇”指的是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三皇之后便是“五帝”,指的是黄帝、帝颛顼、帝喾、尧帝和舜帝。司马迁作《史记》的第一篇名《五帝本纪》,就是从黄帝开始写起。
“禹舜”还可对作:
——出自元·乃贤《送都水大监托克托清卿使君奉命塞白茅决河》
伊:伊尹;周:周公。皆古代开国名相楷模。
——出自宋·范仲淹《又用前韵谢晏尚书以近著示及》
成:周武王之子姬诵,是为周成王。
康:周成王之子姬钊,是为周康王。
在周成王和周康王执政的四十多年间,天下太平,百姓安康,史称“成康之治”。(《史记·周本纪》记:“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 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羲农”还可对作:
——出自宋·陈文蔚《九月十八日自双溪还寺车中偶得》
抱朴:语出《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晋·葛洪以此为名作《抱朴子》。
——出自宋·陆游《羲农》
释:释迦牟尼,佛教始祖。
老:老子,道家始祖。
“雪花”与“云叶”相对的诗句较多,如:
——出自宋
·
李之仪《和人腊日》
英英:轻盈洁白的样子。《诗·小雅·白华》记:“英英白云, 露彼菅茅。”唐·皎然《答道素上人别》记:“碧水何渺渺,白云亦英英。”
——出自宋
·
晁公溯《雨中过祁门十里不能进宿旅次》
“雪花”还可对作:
——出自唐·张祜《猎》
——出自元·陈樵《落花图》
“云叶”还可对作:
——出自宋·陆游《池上晚雨》
——出自明·李攀龙《秋扇》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五月开花,花大而美,故被称为“五月花神”、“花中宰相”。《诗·郑风·溱洧》记:“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勺药,即芍药。本句意指男女调笑戏谑,互相赠以芍药,故后又常以“芍药”来代指男女爱慕之情。
芙蓉:又名荷花、莲花。屈原《离骚》记:
“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洪兴祖注
:
“《本草》云
:其叶名荷,其华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
”
——明·王世贞《文漪堂之后凉风堂》
——出自唐·温庭筠《题西平王旧赐屏风》
“芙蓉”还可对作:
——出自宋·杨万里《久雨妨于农收因访子上有叹》
——出自唐·李昌符《秋夜作》
陈后主:即陈叔宝(
553-604
年),南朝陈的最后一位皇帝,陈宣帝陈顼之子,为隋文帝杨坚所灭。陈朝被灭后,中国遂结束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
汉中宗:即刘询(前
91-
前
49
年),汉武帝的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西汉第十位皇帝,谥号孝宣皇帝,庙号中宗。在位二十五年,期间国泰民安,史称“宣帝中兴”。
绣虎:指三国时的曹植。宋·曾慥《类说》
卷四引《玉箱杂记》 记:“曹植七步成章,号绣虎。”绣,指其词华隽美;虎,指其才气雄杰。后遂以“绣虎”指称擅长诗文、词藻华丽者。
雕龙:指战国时的齐人驺奭。《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意思是说:“邹衍的学说迂阔宏大而善于论辩;驺奭的文章完备周密但难以实行;淳于髡此人,若与他长期相处,时常能得到一些精辟言论。故此齐国人称颂他们道:“高谈阔论的是邹衍,精雕文字的是邹奭,滔滔不绝的是淳于髡。”过,通“輠”(
guǒ
),车上盛放润滑油的器具,烘热后流 油,以润滑车轴,故以“炙毂过”来比喻言语流畅风趣。
该对或是出自明·欧大任《夜登曹进士仲宣楼》:
“绣虎”还可对作:
——出自清·杨桂森《阅卷偶闲有作》
金鳌:是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神龟,头尾似龙,身似陆龟,全身金色,生活在海里,常用作权利和财富的象征。
——出自明·卢龙云《课诸生二首 其一》
屠龙:典出《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意思是说:朱泙漫向支离益学习
屠龙的技术,耗尽千金家财,三年后终于学成,可是却没机会来施展这些技巧。
“雕龙”还可对作:
——出自唐·张说《扈从幸韦嗣立山庄应制》
——出自清·左国治《读何令远关中游草》
倚马: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桓宣武北征, 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意思是说:桓温北征时,袁虎也跟随出征,因事被责罚免官。恰巧当时需要一篇紧急文书,桓温就把袁虎叫来,让他靠在马前写。袁虎手不停笔,很快就写好了七张纸,写得非常出色。
后人就用“倚马”来指称文思敏捷,写作飞快,此亦成语“倚马可待”的由来。
柳塘:周围植柳的池塘。
花圃:种植花草的园地。
“柳塘”还可对作:
——出自元·梁彦中《春昼》
——出自宋·杨万里《宛陵道中》
“花圃”还可对作:
——出自宋·沈辽《次韵酬泰叔》
云斋:僧道的房舍。
——出自宋
·
吕陶《寒贪》
“风淡淡”还可对作:
——出自明·张嗣纲《七夕》
——出自明·陈琏《寄南安训导廖慎初》
正宜:正是合适。
那更:哪里再能。那,同“哪”。
“正宜”还可对作:
——出自明·徐渭《过胡汝宅留赏牡丹》
羯鼓:一种源自羯族的乐器。唐·南卓编著《羯鼓录》,在描述其源流时称:“羯鼓出外夷,以戎羯之鼓,故曰羯鼓。”在描述其形状时称:“鼓如漆桶,下以小牙床承之。击用两杖。”在描述其声音时称:“其声焦杀鸣烈,尤宜促曲急破,作战杖连碎之声;又宜高楼晚景,明月清风,破空透远,特异众乐。”
——出自明·黄公辅《请告致仕》
引年:年老辞官。
揣分:估量素质。
“那更”还可对作:
——出自宋·戴复古《庚子荐饥 其四》
——出自清·纪逵宜《岁暮放衙归寓口占》
季主:司马季主,西汉时楚国人,在长安城的东市为人占卜,事见《史记·日者列传》。
灵均:屈原,名平,字原,又字灵均,作《天问》。
“看蝶”还可对作:
——明·王彦泓《鳏绪三十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