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槽边往事
和菜头的微信Blog,用于分享各种新鲜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文化  ·  大S的透明人生 ·  3 天前  
槽边往事  ·  真正的财神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槽边往事

公众号官方总结

槽边往事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5-01-16 12:31

正文

据说看公司财报是一种专门的能力,那么看公众号官方总结也应该有个人带着你去一起看看。以下,就是微信公众号官方提供的《槽边往事》2024 年总结:
当初我在写博客的时候,学到了一条对于网络内容更新至为重要的规则:定时定点持续更新,培养读者阅读习惯。道理很简单,这个世界上的选择实在是太多了,无论你是开个店,还是写连载文章,人们除了你之外还有大量选择。为什么是你?为什么能在你这里待下来?因为在一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你是个定数。
定数的意思就是说:你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用户每一次造访你之前,他们会有所期待,别让这种期待落空。他们想读文章,那按照时间来了就能读得到。他们想买东西,那么按照时间来了店就得开门,柜台上就得有货。即便难读难吃,胜在天天到时间就有,稳定地难读或者难吃。
作为写作者,耍个性当然可以,让读者永远猜不到你几时更新,更新什么内容是可以的。但这样的要求就会更高:每一次更新,你不单要满足读者的需求,而且要远超他们的期待。否则,读者们没有理由主动点开。
这里我有一个关于个性或者创意的小建议:
内容和形式,你每一次只能变其中一个,不要两个都变。变其中一个,读者或者用户会有新鲜感,可能会喜欢。你同时变两样,读者或者用户因为失去了所有的熟悉感,则会感到厌烦乃至愤怒。
如果不是公众号官方那么说,我根本没有意识到我还会预览文章九次。说实话,我对此不是很能理解:如果每篇文章我都要预览那么多次,怎么来的那么多错别字呢?所以我只能说,一件事情你干得越熟练,其实你的疏失大意也就越多。错误就放在你面前,但是你因为太熟悉太熟练了,你反而会看不出来。
有一项非常宝贵的能力,对于创作者和建设者都很重要,那就是视角切换。即便是自己做得非常熟悉的事情,要有这种本事可以在一秒钟之内把自己切换出去,换成一个对此完全不熟的小白读者或者用户,用一种新鲜和陌生的目光来看待作品。这样一来,人就可以从自恋和自我满足里挣脱出来,获得宝贵的中立视角。不至于自我表扬,但也不至于自我贬抑。于是你眼中所见,和读者、用户所见相差无几。
这个数据比我自行统计的数据要高,我记得我的统计结果是 398 篇,而且完全不记得我有什么音频作品。这给我带来了一种巨大的宽慰,因为它其实是在说:你在他人的眼中,在他人的评判下,往往比你自己认为的要好上一线,高上一格。
究竟是 300 多篇还是 400 多篇,对于我而言不重要,我知道我自己每日更新无有间断那就足够了。但是对于更多的人来说不是如此,人们在自我评估时倾向于低估自己,人们在预估他人眼光时又倾向于过于严厉,所以会战战兢兢,心头会起起伏伏。没必要,你日常去做,总结的时候总会给你多掺一点水的,不用担心这件事。只要你能日常坚持,那么人们总是会倾向于夸大一点你的成绩。
400 多篇文章,获得 2600 多万次阅读,平均下来每篇大约 6 万出头。我个人感觉不是如此,我认为平均阅读数应该是 30000 左右。为什么会有俺么大差异?除了前面说到的人会习惯性低估自己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时光的力量---
发布完文章之后,我最多再关心一两天的阅读数,因为新的文章已经发布出去,我的注意力会转移到新文章上去。但实际上,一篇文章的生命力要比我认为的更为长久。不是所有的读者都是每天读,不是所有的读者都是固定读者,文章会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被分享出去,也会有读者陆陆续续前来翻看,所以文章的阅读数还有一部分长尾效应。在我不关注之后,在翻篇很多页之后,阅读数依然在暗中慢慢增长。
另外从数据上来看,系统的算法推荐为我带来 9.5% 的阅读量,这个数据让我很是欣慰。如果这个数据是 30%、50%,那么我一刻都不可以失去算法的青睐,我就要去研究算法喜欢什么类型的文章,否则我就会失去非常大的流量。9.5%,意味着我还可以按照我的心意去写,算法在这样的水平上无法劫持我。
最后,写出一篇 10 万+的文章这种事情,和一年 356 天连续更新相比,根本无足轻重。10 万在 2600 万次里占比多少?0.3%而已。10 万+不可期待,不可仰仗,真正靠得出的是 366 天里的每一天,每一天里的 6 万,或者是我自己看到的 3 万。每一天看起来都不怎么行,都做不到 10 万+,但是 366 天下来依然很可观。
这就是马拉松和短跑的区别,人生中的大多事情都是马拉松。
关于公众号音频的事情,天天有人留言,天天有人提意见。结果如何呢?一年到头,77 万次而已。少数人在网上可以发出巨大的声量,这会产生一种误导,认为他们的人很多,他们的呼声很高,他们的需求很重要。这里可以做个比较:2600 万 VS. 71 万,谁才应该是我服务的重点对象?
不过,事情不能靠数据对比就能简单得出结论,有时候需要多想一层:我是不会取消这个功能的,因为这 71 万次播放里,应该有许多听众是视障读者,虽然他们大多都是直接用屏读软件,但是 AI 用我的声音朗读也应该满足了他们中部分人的需求。另外,还有一些读者是没有专门的时间来读长文,他们不得不在通勤时间或者家务时间听音频。
所以,他们的总人数不是很多,但是也需要得到关照,音频的存在依然有意义。至于说那些整天提要求的,可能是单纯蛋疼,根本就不是固定听众,他们习惯于提意见而已,他们知道这样更容易得到回应而已。
很讽刺的一篇文章吧?标题是《你能多久不碰手机》,结果它得到了一年中最多次的分享,高达 8000 多。如果大家都不碰手机,那么这个数字应该低得多才对。
这个数据说明了大多数人的处境:能认识到问题所在,也承认存在着某个具体问题,甚至都赞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但是就是无法动手去解决。无论是做生意,做产品,还是写文章,都有一条铁律:不要和人性做对。
人性是很顽固的,习惯是很顽强的,而道理从来都很孱弱。所以,重复是个不二法门。你得重复说,换着方法说,认为自己一段话,一篇文章已经阐述清楚无遗留,世人就应该理解并且执行,那等于是极为严重的自我恭维。你得重复,你得变化言说,你得精心地加以引导,这种方式称之为「巧善」,而「巧善」背后则需要「慈悲」去支撑,否则人就容易不耐烦,甚至是起了嗔恨的心。
最后,全年阅读量最多的一篇文章是《罗振宇聋了之后》,都没想到吧?我也没想到。当初如果我多用一秒钟去思考,是不是用「失聪」去替代「聋了」在表达上更为得体一些,估计都不会有这样的效果。有话直说,这可能是我的个人风格,但也是一种个人特权---在写作多年之后,人们不得不容忍我的这种个人风格。
对于我个人而言,有话直说其实是一种自我认知。如果我要相信我能写得所谓更「好」,更为「得体」,那么我就写不出什么了。正因为我认为我也就只能写到这种程度,唯一能做的是有话直说,至于说之后读者如何理解,如何反应,都不是我所能预判和期待的事情。于是,写作这件事情就变得简单起来,发心正确,然后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剩下的事情不需要浪费时间精力去想象,更不要陷入自我内耗之中。
你看,一年 366 天,400 多篇不就那么完成了么?


题图标题:《空空
创作者:和菜头的小肉手
AI算法提供:Midjourney V6.1
Prompt:emptyness --ar 16:9 --sref 2959860992 --sw 500 --stylize 1000  --v 6.1

槽边往事和菜头 出品
【微信号】Bitsea 
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请你相信我,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都是错的
 禅定时刻

竹蜻蜓带我飞

和菜头的小肉手
Midjourney V6.1
 南派三叔专区

南派,这张《双生影楼送给你。

 《槽边往事》专营店营业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