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樊登读书
和你一起读书成长
51好读  ›  专栏  ›  樊登读书

爱自己最好的方式:学会松绑

樊登读书  · 公众号  ·  · 2024-06-27 17:58

正文


*贴片为广告
作者 | 帆书 · 如登


某一瞬间,你是不是也觉得,自己被压得喘不过气:
一起入职的同事绩效总是拿到最高,而你还在原地打转;

一起开始健身的朋友已经练出马甲线,而你还是“原装出厂”;

环顾周围,同辈已经买房买车,结婚生子,而你还是一无所有 ……
正如项飚所说:“每个人都悬在空中,像一只蜂鸟,疯狂震动翅膀只为在空中保持静止。”
我们不能放松,因为一放松就会掉下去;我们不能休息,因为一休息就会被其他人超越。
就像“蜂鸟焦虑着渴望留在空中,只能拍打着翅膀无尽盘旋”。
久而久之,心神交瘁。
而这种现象,正是当下社会盛行的 优绩主义”


哈佛政治哲学教授桑德尔提出,优绩主义意味着:
人们相信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能获得想要的东西。

各种有利的条件,滋养着人们的全能自恋,鼓励着他们去实现任何想做的事,并且去成为完美的自己。
但在这种鼓励下,也让人们滋生出了一种执念:

我永远可以做得更好,我也必须做得更好。
也正是它导致我们认为,当下是糟糕的,自己不可以这样,只有变得更好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
不止有着来源自己的压力,笼罩在优绩主义下的整个社会都在告诉我们:你必须更好。

小时候,必须要在班里名列前茅,家长才会夸奖;

工作了,必须有能拿出手的薪资待遇,别人才不会轻视;

结婚生子,就又开始卷孩子的教育和才艺,无穷无尽,周而复始。
于是我们不断忙忙碌碌,不断追逐,慢慢在优绩主义的漩涡中越陷越深。
殊不知,这一个个的“更好”,在塑造完美梦想的同时,也在加重着我们身上的负荷。
也忘记了,其实不必格格都入。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有属于自己的选择。
日本某电视台就曾采访到这样一位钢琴家,袁玲嘉。
年纪轻轻的她每年都会去欧洲进行钢琴演奏,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发行了个人作曲CD,国外多家官方报纸都曾报道过她,称她是日本钢琴新星。
但当记者跟随她来到家中,才发现:

这样一位享誉国际的钢琴家,竟然居住在东京市中心仅7平米大小,没有窗户和独立卫浴的房间中。
她指给记者看一个儿童玩具类的“钢琴”。

如果有灵感,她就用这个玩具钢琴来记住旋律。
因为不想要太大的生活压力,她不去找高薪的工作。
别人都惋惜她的才华不能完全施展,但她很豁达地表示:

不想为了更高更稳定的生活质量,而为难自己去做不喜欢的事情,“这是我自己选择的生存之道。”
既然没有那么高的收入,就干脆把生活成本降低,这样也能轻松生活在东京的中心地区。“比起每个月被房租追着跑,还是住在这里好。”
即使生活在外人看来如此逼仄艰难的环境下,袁玲嘉也依然快乐知足。
所以,也请给自己松松绑吧。


正如《次第花开》中所说:“有的人居无定所的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却在豪华住宅里一辈子逃亡。”
幸福向来都是千人千面的事情,绝不是优绩主义可以一言蔽之。
遵从心之所向,抬头看去,定是满目星光。

心理学家王玺有过这样一个来访者。
每次来做咨询,这个年轻女生总是千篇一律地进行自我批判:
不厌其烦地絮叨着自己哪句话说错了,哪个表情管理不到位,哪里做得不好,甚至被别人故意伤害,她都觉得是自己的问题……
王玺觉得需要打断一下她,问道:此时此刻,你的身体有什么感受?
她想了想:身体有些发沉,有点犯困。
王玺回道:是啊,你太累了。你一直在攻击自己。
自我反省原本是一件好事,但过度的反省却导致了内耗。
我们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总是暗示自己太糟糕,太失败,并且准确地挑出自己的毛病和缺点,加以放大。
明明外界相安无事,内心深处却战火纷飞。
最后,在自己跟自己的较量中,一败涂地。

朋友是公司的卷王,工作上接了很多项目,不管什么时候找他都在忙个不停。
不仅如此,下班以后,为了提升自己,她还报了很多诸如PS、PR的技术类课程。
后来公司内部经营出了问题,压缩了一部分项目。
但朋友依然没有闲下来。

主业有了空闲时间,那就拿来做副业,同时抽空来物色更好的工作机会,为未来可能的跳槽做准备。
可是最近,这样一个工作达人却像是突然被抽干了力气。

不再想着卷卷卷,每天只顾着摆烂打游戏,身体也虚弱了起来,感冒发烧成了常态。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三个“我”: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就是那个代表了原始欲望,总想懈怠的“我”;超我则代表了那个完美主义,对自己要求严苛的“我”。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超我和本我的矛盾几乎永久对立。

如果超我发展的较为缓慢,那么本我与超我还可以和平共处,人的内心也就相对柔和平静,不容易发生内在的冲突。
但如果超我发展得过于强大,就会导致自我攻击,在本我和超我的不断拉扯下,形成“虐待性的超我”:

过度地进行自我批判,不停的指责贬低自己,陷入焦虑和迷茫。
也就是说, 如果对自己的要求过高,给自己施加了太多的压力,但心有大志却力不足,就会陷入自困而无法自拔的境地,白白消耗掉大量能量。
金庸说:“慧极必伤,强极则辱。”
凡事过犹不及。就像文中提到的朋友,过分追求超我,而压抑内心的欲求,最后必然遭到来自本我的反噬。



世界灿烂盛大,纷扰错杂。
乱花渐欲迷人眼。那些璀璨繁华,我们不可能全部揽入怀中。
若是陷入了困顿和迷茫,不如允许自己“枯萎”一会儿。
先调养好自己,再厉兵秣马。
以下3点建议,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启发。
① 调整看世界的方式
一日,药山禅师在屋内打坐,两位弟子坐在其旁。
禅师忽然抬手,指向院子里的两棵树。一颗欣欣向荣,一颗枯萎凋落。
他问两个弟子:是枯的好,还是荣的好。
一个弟子回答:当然荣的好。
另一个弟子回答: “枯者由他枯,荣者任他荣。”
禅师赞许地说道:“世间万物,荣枯自有其道理,不必有分别心。”
可现实中的我们,总是太想要“荣”,而去贬斥“枯”,为了摆脱现状,铆着劲向上爬。
从而导致“分别心”太强,变得偏执、焦虑、患得患失。
《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人视刍狗之草为至贱。而大道自然不刻意有仁,对万物一体同视,一般化育。
哪有那么多好坏之别,高下之分。
行走在不同的道路,沿途是不同的风景。
那就放下分别心吧,无执着,无所忧。不管外界如何,心中都能安逸。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