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塌了价格反而涨了。根据报道,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街道渔邨社区和平新居单身公寓楼发生倾斜倒塌。该事件已成热点,相关新闻报道网上一大堆,在此不多引述。然而,整起事件最吸引眼球的不是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也不是事故原因,而是这楼塌了,价格反而涨了。
有趣的是,深圳这幢楼倒塌后,网上挂出去的房源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按常理而言,房子塌了价格怎么会涨呢?
就算是待拆迁房,房屋倒塌后就等同于拆迁提前落地(非人为强拆),钉子户也当不成了,谈判筹码也减少了,价格上涨的理由在哪?
很明显,有人在借机炒作,即使炒作的理由本身就说不通。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这种反常情况的出现,除了赔偿金可能会比较高以外,还有就是一旦拆迁后出现的一些机会的可能性比较大,最终这些因素都反映到深圳的高房价上来了。“当然这些情况出现后,也不排除后续会有相应的管控政策出台。”而实际上,根据我国《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规定,不动产灭失的应当做产证注销登记,不能再做转移登记。简而言之就是倒塌的楼是不能买卖的。
说了那么多,归根结底就两个字——“炒房”。国人的炒房情怀依旧高涨,没有赶上黄金十年好时光的人想从现在捞回来。
国人对炒房恋恋难舍是有客观原因的,除了房地产本身的长期过热所产生的财富泡沫幻觉外,更重要的是房地产已经成为国人财富的核心资产。
根据海通证券发布研究报告显示,截止2018年底,我国居民的总资产规模达46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房地产占比约70%(之前更高,但之前国人尚处于积累阶段,都比较贫穷),金融资产包括证券、债去、信托、理财等总计也不过30%。
炒房孕育出了一大批富豪。可以说“中国人有钱了”这种现象完全依靠房价不断上涨。房地产泡沫让中国人变有钱了,这种长久以来形成的观念导致国人对房地产情有独钟。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一批人靠炒房发财致富惹得不少人得了羡慕嫉妒恨。说句不中听的实话,当前被万夫所指的炒房团最大的罪过就是吃独食,那些指责他人炒房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踏空了。真正从大局考虑进行批判,不夹带私货的只有少数学术界中的良知和顶层中的个别。
纵观近10年的房价走势,除了2012年和2015年的房价出现过阶段性回调外,其他时间,房价始终保持涨势。从整体上而言,房价的财富增值性及稳定性远超其他资产。
上世纪末,第一批在国内炒房的人是获益最为丰厚的一批人,有的原本一贫如洗,却因为炒房摇身一变成为亿万富豪;有的本来债务累累,依靠炒房成为人生赢家;有的企业濒临倒闭,依靠炒房瞬间扭亏为盈……
房地产在华夏大地上创造的传说太多了,以至于人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传说的主人公。这种理念非但在群众中生根发芽,甚至在决策层中依然有坚持为房地产开脱的思想。
所以,即使提出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结果却还是房价止不住的往上涨。甚至为了对冲“房住不炒”,有人提出了“因城施策”的口号。经过一番角逐后,“因城施策”最终败下阵来。可炒房之火难熄,深圳这出楼塌价涨的大戏再度让人看到了无奈的现实。
更可怕的是,炒房的逻辑思想向外蔓延,演变出了各种“炒作”。其背后的思路是一样的:大量收购市场货源造成供不应求的景象、借助供需不平衡拉抬价格、借助市场抢购情绪抛货套现。
蒜泥狠:2010年,国内出现了一波大蒜价格猛涨,平时6元一斤的大蒜在半年时间可以翻一倍。
豆你玩:绿豆、黑豆借助一些不靠谱专家的忽悠,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价格也是一路飞涨。2010年,绿豆价格被炒到10元一斤;2011年,黑豆价格更是炒高到18元一斤。
姜你军:2013年,生姜最高价格达10元一斤。相比此前正常价格翻了3倍之余。
糖高宗:2011年,广西(中国白糖主要生产地)白糖现货商出现连续拉抬报价的现象。纵然当时因为气候、产量萎缩原因,但据中国国际期货营业部经理等专业人士透露,背后也有游资炒作推手。
此外,例如苹果、鸡蛋、猪肉等农产品也相继经历同样的炒作。这些炒作品种的选择有一大特性——刚需。无论是房地产还是农产品,本身都具有对应的刚需作为基础,炒作有其逻辑性。
但如今,新生代的炒作手法只能用“野蛮”、“粗糙”来形容。
且不谈前几年大红大紫,如今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数字货币。就在近期,国内出现了“炒鞋”热潮。
“鞋子是用来炒的,不是用来穿的”。一双穿在脚下的鞋子已然成为了新的资本宠儿。当今这代年轻人把鞋子作为炒作对象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因为鞋子本身不具备底层的炒作逻辑。虽然被炒作的鞋子都号称限量版,但鞋子终究不存在刚需效应,国内的鞋子多到没人穿。讽刺的是正当炒鞋如火如荼的同时,有着三十多年历史的鞋业知名企业富贵鸟被判破产清算,可见国内鞋业并不景气。
一方面是相继有媒体报道谁谁谁炒鞋盈利多少多少、谁谁谁炒鞋实现财务自由,另一方面对应的是国内整体鞋业的衰弱。年轻人在经历过数字货币的造福神话(孙宇晨之流)后,又亲历了炒鞋狂潮,这批人还能老老实实干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