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女孩别怕
为中国女性安全,提供专业解决方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一念行者  ·  抵达语言的边界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女孩别怕

中国男人最应该保护的,是她们!

女孩别怕  · 公众号  ·  · 2020-03-06 11:50

正文

大家好,我是田静。


针对“最近中国女孩属于谁“的热搜,昨天我说了,中国女孩不是物品,她只属于自己。


有男生还不服,留言说中国男人太难做了,女人们只会鸡蛋里挑骨头,他们只是想要保护中国女孩,这怎么就不行了?


既然这么想逞英雄,我就给大伙梳理梳理,当下最需要保护的女人,都在这里。


我们写过很多勇敢的女性,更多时候是鼓励和肯定。


今天我非常想去赞美一群人: 抗疫一线的女人们。


不仅仅是这一次新冠状病毒肺炎,在每一次突发的灾难和疾病面前,女性特有的承受力,都让她们变得更加“坚强”,而非“脆弱”。


她们或无言的行动,或坚定的发声,无不闪耀着女性伟大的荣光。


#来不及吃饭、喝水的女将军#


3月3日晚,一张配文为“疫苗第一针,院士先试”的图片出现在网络,该图片被认为是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疫苗已进入临床阶段。


配文还称:全世界第一支新冠状病毒疫苗注射到发明人陈薇院士左臂上。专家组7名党员也一同注射。


有人说,这是在赌命!也有人说,是勇者的担当!



这一消息官方还未证实真伪,但这张照片已经有网友分析为伪证。


毕竟疫苗的人体实验不可能这么快,严谨的科学家也不会先拿生命做这种冒险的事。


但照片的热传,也说明了大家对疫苗的期盼,和对陈薇院士的赞扬。


早在大年初二,陈薇就带着团队进驻武汉,实实在在给武汉吃了一颗定心丸。


陈薇既是院士,又是一位著名的女将军。 她是我国著名的微生物学专家,长期从事微生物流行病学研究。


早在2003非典时期,陈薇所在的研究所不仅率先发现和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还发现他们研究的一种干扰素可能对预防非典有用。


为了研究这种干扰素的效果,陈薇在负压实验室一待就是七八个小时。


少吃饭、少喝水,甚至用上尿不湿,只是为了在实验室里待得更久,更快地确认效果。



2014非洲爆发埃博拉疫情之后,陈薇远赴非洲,她所在的团队又在全球范围内,率先研发出首个埃博拉疫苗, 被称为“埃博拉终结者”。


后来大家在电影《战狼2》中,看到陈博士,很多人认为原型人物就是陈薇。


△ 电影战狼中陈博士截图


陈薇最近一次接受采访时,也说过:新冠疫苗研制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力争短时间内推向临床。


期待陈薇团队早日成为新冠病毒终结者。


#感觉在鬼门关上走了一圈#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还有许许多多女医护工作者,她们未必有陈薇那样巨大的成就, 但论勇气和慈悲,却是一样的。


从疫情开始至今,无数平凡的医护人员写下请战书, “若有战,召必回”!


△ 请战书


她们剪掉长发,卸掉淡妆,戴上口罩,她们的脸被金属条勒出一道道血痕,但美丽依然。


来自西安国际中心医院医疗队的228名女性医护人员一起做出决定:“集体断发!”


长发不仅穿戴防护服更费时间,并且会产生更多的防护品消耗。大家只能忍疼割爱。


当陪伴自己多年的长发落地,也有人会伤心,甚至流泪,更多的是一种荣耀,一种决心。



据统计,支援湖北抗疫的女医务工作者早已超3千人。


她们也是平凡之躯,她们会害怕,害怕自己被感染,害怕自己感染后传染给家人。


一位护士接受采访时说,上午进去病房感觉不行, 下午再进去后,还是出现错觉,有明显濒死感,几次有扯掉护目镜、面罩大口呼吸的欲望。


然后忍住了,怕死,拼命告诉自己冷静、冷静,再冷静。


可即使在情绪这样被反复刺激、睡眠严重不足、体力严重透支的情况下,她们仍然紧守一线。



比如在早餐发放到第270号病人手中时,沈居丽护士倒下了。


剧烈的头痛袭来,她浑身出虚汗,四肢瘫软,一阵阵心翻 ,甚至开始呼吸困难,双手扶在牛奶车上,开始出现窒息感。


幸好周围工作的同伴很快发现,过来把她扶走休息,接替了她未完成的工作。


沈居丽是云南省第二批赴湖北支援武汉方舱医院的副护士长,她和另外9个女战友一同进入方舱,已经11天。


△ 沈居丽和战友们


2003年,沈居丽就曾奋战在非典一线。这次疫情来临,她也同样义无反顾的踏上战场。


事发那天,她刚值完夜班,第二天早上,要从一楼领取牛奶,稀饭,包子和馒头拿到二楼,发给309个病人。


因为没有电梯,她只能从扶梯一袋袋运上去。


为了让病人能尽快吃到热早餐,她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不停来回跑,到每个床位去发早餐。


没多久就浑身大汗,体力不支,倒下了。


△疲劳的沈居丽


“感觉自己在鬼门关上走了一圈! ”沈居丽说,她吃了颗克感敏,昏睡了一个晚上才缓过来, 醒来才感觉到后怕。


#穿梭在病毒中女记者们#


除了医护人员,奋战在疫情一线的,还有一个个女记者。


疫情发生时,澎湃新闻部记者廖艳正在湖南老家过年,接到单位组织赶往武汉报道的消息后,她主动报名申请前往一线。


这些天里,她马不停蹄前往武汉方舱医院,采访现场工作人员,蹲守采访方 医院第一批收治的肺炎患者,并且拍下患者进入应急帐篷的照片。


她也曾前往武汉肺科医院发热门诊,蹲点10个小时,记录发热门诊的真实情况。


进入发热门诊前,她也曾担心防护不到位的问题,可最终还是勇敢的穿好防护服进入其中。

澎湃新闻部记者廖艳


她还曾实地探访过重度污染区武大中南医院核酸检测室,百步亭社区,密切接触人群隔离观察点。


这些地方,无一不是最危险的病毒集中区,畏惧也没有用,这是一个记者的职责。


像廖艳这样的女记者,武汉一线还有不少。


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的记者张赫,前往武汉的14天里,一天都没有休息过,却也从未觉得累。


△ 在方舱医院,张赫给患者送上了当天出版的《健康时报》


因为在这段记录历史和时代的过程中,每一分钟她都不舍得缺席。


她们为着职责和心中的正义前往一线,采访到最真实的事实告知大众。


然而早期,她们中的大多数人几乎是在裸奔。


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的紧缺,让很多记者暴露在病毒中。


有些记者一个口罩戴一两天,有些记者根本没有N95口罩,只能戴一次性口罩。


△ 媒体人最美身影


就像战地记者那句著名格言一样: 如果你没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


#放弃年夜饭赶赴火神山的女汉子#


我还认识一个武汉姑娘,她叫宸宸。


疫情发生后,她联合身边的朋友一起做志愿者,出钱出力。


一边帮忙协调医疗物资捐赠,也冒着风险走出门去,给一线医生送上口罩、护目镜、防护服。


她认识的好几个医生,都因为医疗物资太紧缺,加上高强度的工作,不幸感染。


她每天都在接触防疫一线的医生,可家里还有年幼的孩子。


我问她, 你会怕自己也被感染吗?


她回答说, 我没想过这个问题。


她更怕的是,那些被感染的病人,因为得不到救治变得绝望,怕有人会放弃生命;怕有人会走极端,报复社会伤害无辜的人。


△ 美丽的宸宸


武汉像她这样的青年志愿者,有几万人在疫情前线奔忙,其中大部分也是女性。


除了她们,武汉还有一群真正的“女汉子”!


上帝在七天之内创造了世界,中国可以在十天之内建起一座医院。中国速度令人咂舌的背后少不了这些人的贡献。


哪有什么基建狂魔,不过是有人在负重前行。


大年三十的晚上,胡晓红在家接到了一通电话,她立即放下了筷子,带着十几名工友前往了火神山工地。



没错,她是一名女工人。而火神山工地上,女工人的身影无处不在。


“孩子还在家舍得吗?”


“ 没有什么舍不得,既然我们是中国人,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


工人、包工头到材料员、专家……现场口罩安全帽一戴,扛上铁锹铁镐,根本没人分得清男女,个个都是“女汉子”。



即使不在一线,仍然有许多女性力量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自己的方式提供支援。


#孕妈、宝妈们的难言之痛#


女性的生理,不会因为疫情而让步,女性在生理期遭受的痛苦,也不会因为生理期而乖乖退散。


我们后来都知道一个叫梁钰的微博博主,看到了前方姐妹面临的困境,在微博上发起了“姐妹安心战役”行动,组织捐赠800万卫生巾和安心裤。


△ 梁钰微博截图


这期间,梁钰还曾收到1000包孕妇礼包,希望她能帮忙找到受捐人。


她原本以为,这个时期,应该不会有医院让怀孕的女医生上场吧?


但结果问了几家医院后她发现怀孕的医护人员竟占女医护的5% ,1000包反而不够发了。


这些孕妈,让我想起了武汉宝妈方文君,她的宝宝10个月大,可是她毅然决然断奶,不是她狠心,是因为还有更多的人需要她。


△ 武汉宝妈方文君在看10个月宝宝的照片


她本是武汉区江夏区中医医院发热5病区的一名护士,当医院被确定为新冠病毒疫情发热定点收治医院,她义无反顾的进入了隔离区工作。


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6、7个小时,为了缓解医护人员紧缺的局面,她只能选择断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