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大心理人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团委学生会两中心日常信息推送,活动宣传,风采展示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可可-爱生活  ·  突破性的“一步扩散”生成模型 查看图片 ... ·  8 小时前  
量子位  ·  DeepSeek-R1秘籍轻松迁移,最低只需 ... ·  昨天  
黄建同学  ·  Figure AI 投资者 Chris ... ·  2 天前  
爱可可-爱生活  ·  【[15.3k星]PandasAI:用自然语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大心理人

学术心潮 | 苏金龙:你也是遇到过有人找你“算命”的心理学人吗?

北大心理人  · 公众号  ·  · 2019-10-20 23:05

正文

本文字数:2615字

阅读时间:8分钟


人物介绍

苏金龙 ,理学博士,20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基础心理学专业,现就职于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感兴趣于从演化的层面考察人类心理和行为的产生、以及文化-基因协同演化(gene-culture coevolution)在人类心理和行为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当前的研究主要焦聚于人类亲社会性产生的触觉基础,以及家庭环境对个体亲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曾获朱智贤心理学奖新秀奖,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学术创新奖、国家奖学金、三好学生标兵等荣誉。

你也是遇到过找你“算命”的

心理学人吗

前些天,师妹发信息让为试验室公众号写点儿什么,顿时尘封心中的作家梦想涌上心头,似乎展示自己写作才华的时机终于来临。然而,向往成为作家的心理学工作者不是一个好的心理学工作者,在超我与社会规范的联合夹击下,这一想法迅速沦陷逃亡至潜意识,幻化成黑夜中的呓语。那么,写点儿什么呢?



大约一个月前,谢宇教授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通过数据论证了新中国建国这一事件本身给人民生活福祉带来的影响。虽然其更多的属于一篇社会学研究,但却显示了社会科学可以具有的价值。作为更偏向于从社会科学角度考虑心理现象的我,一直觉得心理学与社会学和人类学这两个学科紧密相连。 人类极为凸显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揭示心理现象背后的黑匣子,社会环境和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的角色不容忽视 。同样的,在学科成熟度上,三个学科都还非常年轻,进一步增强了可类比性。这些使得谢教授的这篇研究直接触发了我的一个思考:心理学研究的价值在哪里?



而上述思考并不是杞人忧天,抑或矫揉造作。如果从本科学习开始算起,到现在我已经接触心理学十一年了。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很多本科生和研究生其实对心理学这一专业本身并没有太强的认同感。和计算机及金融这类热门专业相比,心理学看到少得可怜的经济回报,在现实中的直接应用更是不太容易被留意到,这使得在一些科班学习者眼中,心理学成为了一门“无用之学”。


关于心理学究竟是否“无用”,这是一个极为开放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答案 ,而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人类心理(思维)的奇妙。但关键在于,心理学专 业的学生,尤其是作为科研后备军的研究生群体“认为”心理学无用才是尤需引发关注的,因为其直接影响后续心理学的学科发展。



那么为什么会存在这种“认为”呢?除了刚提到的看不到物化价值外,个人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习该专业之前的预期和学习之后的体会存在不匹配的情况,进而产生失落。学习心理学之前的专业预期往往和大众对于该专业的理解相一致,而大众的理解从一般的生活经验中可以抽取出来。


如遇到一个学心理学的人,人们常常会说“那你应该能看透我的心理吧”、“肯定知道我在想什么吧”、“我最近常常心情不好,应该怎么办呢?” 从这些问题来看,人们对于心理学的理解更多的遵循实用价值导向,强调心理活动的核心地位,这也导致了与精神分析有关的知识成为了大众眼中心理学的典型代表 。同时心理学也因此在不同学科之间得到了传播,尤其是文学和艺术领域。


但回归到目前心理学学科研究现实, 研究中我们更多的把整体的心理现象切割成很多不同的细小区块,之后挑选其中的某一区块进行研究 ,一方面这是“科学”研究心理现象的基础,另一方面却很容易让我们把视线集中于局部,而忽略了研究局部其实是为了整体,进而不会从总体的视角去研究局部,导致研究结果的可扩展性有限。例如,视觉研究是心理学研究的一部分,但在大众的眼中其与“心理”似乎没有关系,因为朴素的心理概念是与“想”(mind)联系在一起的,但如果没有视觉信息的摄入,“想”又从哪里获取素材?但研究视觉的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往往不会基于与“想”有关的内容来确定研究问题,而是更多的焦距于视觉现象本身,在视觉领域内部形成一个闭环。



面对上述问题, 一方面或许应该加强心理学科普,调整人们对心理学研究内容的一般预期 虽然心理学最终是要解决与“心理”有关的问题,但也会研究一些看似不那么“心理”的内容,因为其是研究朴素心理的必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心理学研究者也应做稍许调整,在研究过程中持有一个整体心理结构框架,从整体的视角研究局部 。毕竟,大众的期望应该是学科研究的立足点。此外,或许也可以涌现出这样的一批人员,专门负责串联整合焦聚于不同心理成分(如感觉、记忆、推理等)的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过程的完整叙事,以使学科特征更加鲜明。而上述几个方面,从根本上来说都有赖于心理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考与践行,因为其学科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亦是心理学发展的新生力量。



其实,作为人类自我认识的重要学科,心理学在几乎所有的生活领域都有身影,这点无需赘言。最近国庆阅兵期间进入人们视野的心理战飞机、与香港问题有关的蒙面法案等都进一步诠释了心理学可以具有的重要作用。所以, 不是学习心理学不可以知道他人在想什么,毕竟心理终归要通过外在行为或情绪状态体现出来,而更多的可能是因为目前心理学学科发展尚没有那么成熟,以及我们不相信其可以并愿意为之努力 。作为一个经受过心理学系统训练的人,在面对“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这类问题时理所应当有相对更多的自信,这不仅直接关联着一个学科的价值,也评估着个体以专业为蓝本所具有的社会价值。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心理人不仅可以“算命”,依据个体的心理特征对其可能在某个领域内的未来发展给予预测,也可以通过咨询或教育的方式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促进人类福祉的提升。而这所有,都有赖于我们相信并为之付出努力!

小编说

庄子云:“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实际上,很多“用”都是在看似“无用”的研究中发掘出来的。对于科学研究者来说,比获得金钱更重要的是去粉碎禁锢着思想的锁链,带着一双慧眼探索人类不曾知晓的奥秘。即使这些发现看似“无用”,但那背后,或许正藏着足以改造人类生活、改变人类命运的强大力量。


然而,如何从“无用”中发现“有用”仍是每个心理学人都不能忽视的部分 。就连许多优秀的科学家都没能发现自己研究的应用价值,而是在后人的不断努力下,这些研究最终才得以“变身”,焕发出了光彩。这一过程的困难可想而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