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网注:10月6日下午年仅44岁的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因心梗去世,不少人纷纷叹息:珍惜生命。也许活着的我们,更应该花时间来仔细思考创业和健康间的平衡关系。本文转自深蓝DeeperBlue(微信号:deeperbluetech)。
写好这篇准备推送之前,突然被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因心梗去世的消息刷屏了,人们说他只有 44 岁。
这几年没少被互联网人英年早逝的消息刷过屏。
远的不说,仅这四个月,2016 年 6 月 24 日,阿里 DT 总监欧吉良猝死。2016 年 6 月 29 日起,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下班回家途中突发疾病去世。
到了这个时候,所有人都会说:这珍惜生命,不要为了钱折腾自己。
这句话其实挺风凉的。专注必然导致忘我,想要的东西就在那里,忘我时必然舍生全力以赴。
张锐生前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创业好比我母亲打麻将,很累但很爽。”
活着的我们,或许应该利用开工前的这一天假期,想想 “平衡” 二字,平衡意味着很多:身与心、思想与工作、快与慢,等等。
我先讲讲我自己。
很神奇的是,自从开始做一个叫
“深蓝 Deeper Blue"
的深科技媒体,我的生活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我是一个胖子,喜欢吃肉,文艺青年,容易伤春悲秋愤世嫉俗,讨厌一切让我出汗的事情(宁可连续在办公室工作七个小时),以及自控力非常差(宁可在办公室不吃不喝呆七个小时),并且相对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
但现在我居然开始努力运动,学一点三脚猫的拳击,愿意勉强多吃一点蔬菜,并在空余时间接触一些瑜伽与佛教。
我确信是这一切的变化是因为我开始经营这个深科技媒体。因为工作,我不得不接触很多科学工作者、前沿科技创业者、科技投资人,以及我不得不开始了解关于科技的一切(相信我,作为文科生这其实有点难)。
科学是怎样地影响了我们的思维与行为?科学又是怎么和宗教、健康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的?
这个话题似乎蛮有趣。
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最大的变化来自于思维模式的扭转:
相比文学艺术,科学知识也许更能告诉你一些 “本质” 的道理。
比如,至少认识关于 “情绪抑郁” 的另一种解释。
人类会感觉到缺少成就感、悲伤、对事物没有兴趣、自我否定,主要跟缺乏两种要素相关:多巴胺与内啡肽。
多巴胺是一种大脑中的精神递质,这种递质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和爱情的产生有关。
2004 年这部美国电影《多巴胺》,探讨的就是爱情到底是化学反应,还是心灵共鸣。
内啡肽是一种内成性(脑下垂体分泌)的合成物激素,能够调动神经内分泌系统,提高免疫力,缓解疼痛。
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合成方式多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
运动:
运动可以刺激大脑内多巴胺的分泌和吸收,运动也会促进脑内啡的合成。比如长达 30 到 60 分钟的散步、游泳即可以加速多巴胺的分泌。
◆
食物:
多巴胺在人体内由酪氨酸合成,富含酪氨酸的食物对合成多巴胺会有显著帮助,比如杏仁、鳄梨、香蕉、低脂奶制品,以及芝麻籽和南瓜籽。另外,抗氧化的食物会促进脑内啡的生成,并减少自由基对分泌多巴胺的脑细胞的损伤(多巴胺很容易被氧化),比如绿黄蔬菜和水果、芦笋、绿花椰菜、甜菜。
◆
睡眠:
当人在睡眠状态时,大脑会消耗很少量的多巴胺,这样第二天身体就会拥有充足的多巴胺。并且,应当避免开灯或者在光照条件下入睡,因为人类在黑夜中会减少对于多巴胺的消耗。• 药物和电击疗法也可以,但脱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就不说了。
这么理一理逻辑就顺了。想要抵抗一些负面情绪,无非是
主动地、积极地去合成多巴胺与内啡肽。
其实要做的很简单,
多运动,吃有酪氨酸的或者抗氧化的食物,在安静与黑暗中进行充足的睡眠。
是不是比听朋友唠叨一些 “想开点” 、“忘了就好了” 、“其实这都是每个人会经历的事情”,靠谱多了?
在这做这个深科技媒体的期间,我遇到了一位非常好的心理咨询师,他是一名致力于研究舞蹈心理疗法的学者,教会了我很多跨心理学与生理学的知识。
举个小小的例子,当人类紧张、感受到危险或遭遇重大创伤的时候,通常会感觉头重脚轻,或者出现 “觉得身体不是自己的了” 这样的感受,感受到头部发疼、身体关节与肌肉的紧张。
这时候比较好的应对措施不是去想如何解决负面情绪,或者应对创伤,而是应该让意识回归身体——感受自己的脚、感受自己的膝盖、感受自己背部肌肉,等等。其实做起来不是很难,调整呼吸,用意识去感受。
偶然地,我和一位挚友聊起这些,他告诉我:其实在瑜伽与佛教中也有一样的方法论。
在佛教中,这叫做 “内观”;在瑜伽中,这是一种冥想方式。
每天进行冥想将有助于内心的平静,能有效促进身心健康,能使我们从忙碌的生活中理出头绪。
真是非常有意思。于是我开始阅读一些关于佛教的书籍,同时开始试着小小地练习一点瑜伽。我利用工作空隙的时间看了不少有意思的书,比如《每天都是比赛日》、《自控力》、《人体》、《禅修入门》……
看这些书名是挺乱七八糟的,但我得到的是一种切切实实的感受:
知识是相通的
,不管是科学,还是哲学宗教,只是使用不同的体系来阐释同样的问题,而
生活方式是我们的世界观反映出来的方法论。
非常巧合的是,在硅谷,一群科技精英们同样注重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甚至有可能会有点极端),并或多或少受到了宗教(主要讨论的是佛教)的影响。
这其中的典型代表是史蒂夫·乔布斯。除了鲍勃·迪伦的音乐与大麻,
对乔布斯影响最深的大概是佛教禅宗。
冥想是乔布斯训练大脑的方式之一
1972 年,乔布斯就读于里德学院的时候,他看了大量的佛教禅宗的书,比如铃木俊隆的《禅者的初心》、Paframahansa Yogananda 的《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Richard Maurie Bcke 的《宇宙的意识》等等。
他严格执行素食主义,买了一台冠军牌榨汁机,疯狂给自己喝胡萝卜汁,最多吃点麦片。他甚至有一天真的跑去印度呆了 7 个月。直到苹果公司长得很大,乔布斯仍旧想过去日本永平寺修行一长段时间,但是未能成行。乔布斯的婚礼是铃木俊隆的助手乙川弘文主持的,乙川弘文教会了乔布斯如何冥想。
这个叫 “茶隼” (Windhover) 的建筑,是斯坦福新建的冥想中心,占地 4000 平方米,只有一层楼
2013 年 6 月刊《连线》杂志的一篇文章曾记载了硅谷佛教与冥想的盛行状况:
在 Google,有一门公司培训叫做 “Search Inside Yourself”,由一名谷歌高管来引导员工做冥想训练,每年吸引了至少四百名员工排队登记。另外 Google 每两个月会举办一系列的 “觉察禅修午餐”,餐中除了禅修铃声以外,大家禁语。后来由于这类活动越来越受欢迎,Google 成立了 “Search Inside Yourself” 领导力学院。
不仅仅是 Google、Facebook 与 Twitter 的联合创始人,也经常在公司内部请人来做冥想培训。他们在办公室举办禅修会,教会员工一些控制知觉与观察内心的方法。
旧金山智慧 2.0 大会(Wisdom 2.0 conference)是一个神奇的讨论现代禅修的组织。每届都有几千名的与会者参加,每年冬季,这里会乌央乌央挤着一堆科技领域的人们,比如 Twitter,Cisco 以及福特汽车的高管。
湾区的冥想小组,汇聚了各肤色,各岗位的人
今天我要推荐的一篇小短文,是节选自 Facebook 的分析总监 Dan Zigmond 和他的小伙伴写的一本书——《 Budda's Diet 》(佛祖如何节食),这本书在 2016 年 9 月份上市,第一次看到相关信息是在几周前的 Techcrunch 网站上。
在充斥着评测与公司报道的新闻中,这一则小小的节选让人觉得挺有意思。于是我决定把它翻译出来,并在假期期间分享给大家。
无论从哪一条路走来,我们终将向对面走去,并汇聚到一个差不多的点上。时间、历史与知识,皆是如此。
作者介绍:
Tara Cottrell 是一位数字分析师,目前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商学院。
Dan Zigmond 是一位数据科学家,同时也是 Facebook 的分析总监。
大约两千年前,释迦摩尼正在用自己的双脚丈量古印度的土地,在茅屋黄土间传经布道,宣扬自己的思想理念。
有一天,他开始用自己的身体做
实验。佛祖长时间闭气,据说从耳朵里发出了巨响,连老天也认为他死了(当然他其实没有)。他绝食,一日三餐只喝几滴汤,最终骨瘦如柴,枯如朽木,饿得前胸贴后背。
释迦摩尼在当时做的事和现代人所谓的 “修行” “苦行” 有些类似——有些人会通过非常极端的方法,来达到 “大彻大悟” 的境地。
但最后释迦摩尼放弃了这些极端的修行方式,并不是因为吃不消,而是这些方法并没什么大用处。
释迦摩尼相信数据。每次他尝试新鲜事物,他都会注意观察,并收集证据。他仔细辨别哪些方法有效,哪些没有。如果没有,他会果断抛弃并寻找下一个方法。就像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一样,他知道何时应该退出。
当释迦摩尼布道时,他向弟子们传递了同样的理念。他不会要求任何人一定要像信仰一样服从他。许多老师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话绝对信服,释迦摩尼认为这种要求挺无聊——就像一队孩童排队跟着一个瞎子走路,于是 “第一个人看不见,中间的看不见,最后一个人也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