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学未来人
科学科普博主 2023微博年度新知博主 韩非,博士,助理研究员,医疗社会史博士后,科技战略与政策、科技外交、毒品与生物安全青年研究员,科普作者,连续4年十大影响力科普大V/新知博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VC/PE/MA金融圈  ·  逆袭1200亿,河南85后赢麻了 ·  4 小时前  
摩尔投研精选  ·  重磅升级!“AI小财神”推理能力全面升级, ... ·  7 小时前  
Wind万得  ·  DeepSeek席卷多行业,券商解析发展趋势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学未来人

理不辨不明。作为一个新上海人、老家北方人、从小到大没有过过冬至的-20241226120643

科学未来人  · 微博  ·  · 2024-12-26 12:06

正文

2024-12-26 12:06

理不辨不明。作为一个新上海人、老家北方人、从小到大没有过过冬至的人,终于知道为啥上海过去流行“冬至大如年”了。

¹ 我以前读清帝《起居注》,不太懂为啥把冬至看得那么重要。去过苏南吃酒席,在上海各种见闻,都对当地的“祭祖文化”印象深刻,但是不明白规矩。

² 还有,为啥“冬至大如年”这句话,往往跟“有钱吃一夜,没钱冻一夜”或“有钞票吃一夜,没钞票站一夜”之类的话同时出现。这几天评论区多位50后、60后、70后上海人自述从小听到的,基本都是这两句话。今年《新闻晨报》冬至专题去采访本帮菜上海大师傅,他讲的也是这句话。许多老上海人仍有记忆。

³ 看了多如牛毛的文献、宝山县志、上海县志之类的记录,甚至还包括晚清民国小说里上海妓院“冬至大如年”与“分冬酒”的描写,明白了:1⃣️ 冬至大如年,流行上千年,也有说法是“冬至上于岁”,道理类似:因为要祭祖。祭祖是大事!沪城官绅这天过去也有集体“拜冬”活动。也正因为如此,上海人接受圣诞节在文化心理上更加容易,因为把圣诞节理解为“外国冬至”!

2⃣️ 因为要祭祖,全家人包括出嫁闺女这一天也要回娘家,阖家团圆吃“冬至夜饭”。所以才说“有钱吃一夜,没钱冻一夜”。此外,其他冬至蒸花糕、做粉圆的习俗也由此而来。哇!等于自己给自己捋顺了吴语文化地区的重要习俗由来以及上海籍贯来源构成的历时变化。多如牛毛的文献截图不放了,前面已经放过一大部分了,简直是太多了! #科学人医疗社会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